抢菜太难,上海市民挖竹笋摘野菜,交换吃绿化带心得(组图)
上海隔江轮流封城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都是件大事,不只大陆各省市都盯著看,上海市民也自觉这天迟早要来,只是没想到来得如此急迫与慌乱。封城第2天,青菜成了最稀有物资,对当年大饥荒时期还有记忆的人转向公园绿化带挖笋子、刨野菜,还在微信群上相互交换吃绿化带的心得,有些上海人自嘲:“这又赶上困难时期了,再来一回忆苦思甜。”
上海临时决定深夜发布鸳鸯锅封城令,只给浦东的市民5小时准备未来几天需要的生活物资,市民们上网抱怨,时间这么赶,做决策的人想必也是有什么难处,否则没必要冒著挨骂的风险。生活物资当中食物当然是最重要的,肉类还能冷冻,蔬菜类就难了。大批市民一下涌入超市,为抢菜大打出手应该也是意料中事。面对国家重大政策,上海市民不只展示配合政府政策的全国第一大城市的高素质,也表现出在困难环境中的韧性。
其实从3月中开始,很多上海人就发现疫情形势不太对的迹象。一位市民在网上发文说:“办公室裡的同事越来越少,应该都是被隔离了,住家周边的社区陆续被封,最后就轮到自己的社区上了中高风险社区的榜单。从此每天起床只有3件事:抢菜、抢菜、抢菜。”但是,大部份订菜的平台根本一菜难求,等到隔离满7天,又听说要封城了,朋友圈的感觉是“看开了”,反正该来的都要来。
27日半夜没抢到青菜的人,往后几天可就困难了。打开订菜的应用程式,全部项目都是抢光缺货,就算死盯著抢到一点,配送还得等、还得排班,网民形容“犹如一座接一座的大山挡在前头”。就像那位半夜在超市抢到2根香菜的中年男子,接下来4天可难熬了。
天无绝人之路,微信朋友圈裡传来好消息,“有人为了青菜开始对小区的绿化带下手了!”一位名叫毛利的上海作家,分享了10岁的儿子知道家裡为没蔬菜发愁,脑筋动到社区绿化带竹丛土裡的竹笋。家长当然是一阵打骂,回头一想,也不该浪费,拿它炒了盘肉丝,“嗯?味道还真不错!还真是几年来吃过最美味的嫩笋,难怪熊猫爱吃竹子。”
有网友评论,才封控一天就这样了?以前没人在乎的绿色蔬菜,彻底成了稀罕玩意儿。稀罕了价钱就贵,新闻也说了,一棵卷心菜人民币78.1元(台币352元)、2颗白菜93元(台币419元),其他蔬菜也都跟著涨,算算跟猪肉价差不多了。但不知什么原因,平时就爱吃肉不肯吃菜,却在隔离期间感觉特别需要蔬菜。网上还传一张照片,一颗卷心菜78.1元人民币,跟一张上海飞广州机票79元人民币没什么差别了,真的是“机票白菜价”。上海高岛屋还因为卖了78元人民币的一颗白菜,被罚了50万元人民币(台币225万),被网路上的名人批评:上海市场监管局真是没见过世面。
既然买不下手,网上很快传出,除了竹笋,社区绿化带裡还有很多野菜可以吃,家裡的长辈已经拿著铲子出门了。一位女老师带著《中国野菜图谱》骑车到公园去找,还把图片与相关文字发在微信群裡,提醒朋友们别挖错了,以及这个季节哪几种野菜比较好吃。因社区封控而被困在小区裡的大妈们只好拿著工具东挖西刨的,几十年记忆裡的野菜知识全用上了。封控时间如果得长了,肯定能多出不少野菜专家。不过朋友圈裡有人警告,社区裡的绿化带是有喷洒除虫药的,恐怕有风险,特别要记得多洗几次。如果做了之后觉得不错,可以把做法在朋友圈裡交流。
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一段时间,上海人与其他城市的人也流行吃野菜,说是经济发达了,肉类海鲜已不稀奇了,都市裡的有钱人流行到乡下农家吃野菜,后来城市裡餐馆也赶上流行。据当时的老饕们说,很多野菜以前是没人吃的,是在1960年的3年困难时期闹饥荒时才发现这些野菜也能充飢。现在吃野菜讲究的是天然、健康,但大部份都不太好吃,有几种因为味道特殊,较常被餐厅拿来做开胃的小菜,例如马兰头,除了香气特别,传说吃3次眼睛会发亮,有明目养睛的神奇功效。
面对轮流封城造的生活困境,隔几天就得足不出户的上海人与其他緀历过封城的市民一样,透过微信朋友圈相互取暖并交流讯息,超市供货、网上订生活物资,这东西都有,但是一旦封城了,就没有想像中的那么方便顺畅。至于上海会封多久?若以深圳为例,封城一周,再一周动态清零,总共14天,已经在3月28日恢复正常生活。上海2区轮流封控或许要稍为久一些,不过总是有指望压制疫情,怕的只是不知何时又会要再一次的封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