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劝和站位明确,中国在俄乌战争中展现外交成熟与独立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从中国的角度,3月18日的中美领导人视频通话在系统阐述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原则立场的同时,主要回答了两个外界普遍关心,同时也是在中国舆论场极具撕裂认知的核心议题。这两个议题,一个是是否会(应该)应俄罗斯请求,对俄罗斯进行武器系统等军事援助,一个是是否会(应该)对俄罗斯实施制裁。
在援助问题上,习近平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中方“愿向乌克兰和受影响的其他国家进一步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请注意这里的用词,这是“人道主义援助”而非“军事援助”,而且援助对象除了乌克兰,还有“其他国家”,在当事国只有俄乌两国的前提下,这个“其他国家”是指哪个国家不言而喻。
尽管“人道主义援助”是个非常宽泛的范畴,哪些可归为“人道主义援助”在实操中从来就没有一个明确标准,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所有人最关切的核心议题上,中方已经给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有这个台阶下,拜登政府可以对国内及欧美交差,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虽然中美还会争吵不断,但这个最核心、最敏感的“雷”已经被一定程度上排除。
在制裁问题上,中方也给出了较为明确态度,中方的原话是:“世界各国已经十分困难了,既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又要保经济保民生。作为大国领导人,我们要考虑妥善解决全球热点问题,更要考虑全球稳定和几十亿人民的生产生活。实施全方位、无差别制裁,受罪的还是老百姓。如果进一步升级,还会引发全球经贸、金融、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发生严重危机,使本已困难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概括起来,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制裁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产生更多更严重的问题,我们反对制裁,不会参与制裁。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3月16日在Facebook发布自己讲话的影片。他说,俄乌谈判仍在继续。 (Facebook@zelenskiy.official)
上述是中国在乌克兰战争上的原则立场,以及在“军援”和“制裁”两大核心问题上的态度。那么,在实操层面,中国是怎么平衡处理这个棘手难题呢?
通过三则与之相关的中国外交新闻,可以得窥全豹。
这三则新闻,一则是在中美领导人3月18日视频通话后,中国驻美大使秦刚赴美国国务院与副国务卿舍曼(Wendy Sherman)会面,就双边达成的共识进一步讨论如何加强对话与沟通;另一则是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于上周五会见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福明,双方就中俄双边关系等交换意见;第三则是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3月21日在例行记者会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此前中方已向乌方提供了一批人道主义援助。中国政府决定,再向乌克兰提供一些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物资援助,这是中方根据形势发展和需要,新增的对乌的人道主义援助。中方将继续为推动乌克兰局势缓和发挥建设性作用,并愿为克服人道主义危机作出自己的努力。
通过上述三则新闻,可以看出中国在实操层面的站位。这是非常高明的平衡艺术,很好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独立性与成熟性。
尽管欧美与俄乌国内各种希望逼迫中国站队表态的极化势力对此可能都不满意,中国舆论场上的“俄黑”与“美黑”们也会颇感失望,但这种站稳中间立场,多边外交劝和的做法却很好展现了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与利益基点。这些外交动作即照顾到了美欧的诉求,试图努力维持对中国发展仍然至关重要的与欧美经贸往来利益,又践行了与俄罗斯在关键时刻“背靠背”可信赖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还站到国际人道主义的道德高度,与美欧等遂行大规模军事援助乌克兰并单边制裁俄罗斯所导致的各种灾难行为形成了巨大反差。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