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2日 19.6°C-22.5°C
澳元 : 人民币=4.71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给互联网企业低碳发展划重点(图)

2022-03-08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短时间连发的三份文件都直接传达国家层面对数字经济“发展与规范”的明确态度,并为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指明绿色、低碳的方向。

中国给互联网企业低碳发展划重点(图) - 1

2021年,平台经济反垄断行动、头部电商主播偷税漏税被查、“996”被明确指出为违法工作制等热点事件频发,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具有平台模式的互联网企业(下称平台企业),度过了“失意一年”。曾有媒体梳理2021年互联网公司市值蒸发榜,榜单显示,从2021年初第一个交易日到年底,中国头部10家上市互联网企业市值蒸发5.8万亿。这10家企业中不乏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美团,滴滴等超大型平台企业。

近年来,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其中平台经济作为数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猛。然而,数字经济在拉动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负外部性。2021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震荡,本质上正是这一行业种种问题长久累积后的集中爆发。而2022年新年伊始,中国政府接连发布三份重要文件,正式确定了数字经济需要结束“野蛮生长”,转入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新基调。在新的基调下,“滞后与缺席”将不再是数字经济企业面对环境治理等重要社会议题时的选择,积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将成为数字经济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1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这是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的第一部国家级专项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聚焦平台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表明要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消费,由于数字经济尤其是平台经济已经深度深入社会消费的各个领域,这一方案将对其绿色化转型起到直接的推进作用。

虽然发布主体和发布对象有所不同,但短时间连发的这三份文件都强烈释放了同样的信号:一是直接传达国家层面对于数字经济“发展与规范”两手抓两手硬的明确态度,二是为未来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指明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

首先国家认可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会持续投入促进其发展,并尤其看重数字经济在推动生态圈绿色化与低碳化上的作用。以平台企业为例,其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增长,其强大的网络效应还能对其所领导的生态系统中的利益相关方进行赋能,在生态系统内带动成规模、成体系的转变,这是平台模式的价值所在。这种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国家与社会各界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在社会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的期待。同时,为了引导和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会在一些重点方向上通过利好政策与资源倾斜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绿色低碳就是这其中的重点方向之一。

《规划》指出了在“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的主线,即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期间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推进绿色发展,同时国家还会加快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意见》明确鼓励平台企业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进程,融合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推动构建零碳产业链和供应链,这就是在鼓励平台企业成为其平台生态系统中推动低碳转型的主引擎。《方案》则将电商化、平台化程度极高的食品、衣着、交通、家具、家电、文化与旅游等消费领域划定为推进绿色转型的重点消费领域。对此,各电商企业势必需要积极行动,成为引领这些领域实体实现绿色转型的角色;《方案》还格外看重电子商务在推动产供销全链条衔接畅通上的角色,提出要推动电子商务等行业的绿色创新和转型,带动上游供应商和服务商生产领域绿色化改造,鼓励下游企业、商户和居民自觉开展绿色采购。

其次,在认可数字经济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这三份文件都显示出国家会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并且动员社会多元力量,持续对数字经济进行更加严格、系统、全方位的监管,使其从“野蛮增长“过渡到规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而十天之内集中颁布三份重要指导文件,也显示出国家解决数字经济无序扩张而引发的各种乱象的迫切性与决心。

《规划》指出,“规范、健康、可持续”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十四五”期间要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进一步明确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和义务,建立并完善一个包含政府、平台、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多元共治格局。《意见》提出要厘清平台责任边界,强化超大型互联网平台责任,并建立平台合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和评价体系,同时加强社会监督,重点规制平台未对销售商品的市场准入资质资格实施审查等问题。《方案》显示国家将会完善消费领域相关法律、标准、统计等制度体系,力争在2030年形成基本健全的绿色消费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而随着数字经济对社会渗透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未来几年也将更多地担负起绿色消费拉动引擎的角色。

这三份顶层文件标志着数字经济已经告别“发展在前,规范在后”的时代,迎来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并重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围绕“规范,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主题,数字经济企业会对更多的社会议题承担主体责任,并且其责任边界会更加清晰;政府、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将组成多元共治体系,相关法律、政策、标准等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数字经济的治理也将有章可循。

在这样的时代里,数字经济企业需要加快转型的步伐,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特别是大型、超大型平台企业,需要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公共性”。这要求数字经济企业重新校准自己的发展战略,也要更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与行动,更加精准地应对来自国家与社会的要求与期待,实现发展的双赢。

新时代伊始,各大型平台企业作为数字经济的代表性企业无疑都在积极回应时代要求,有的企业用直播技术助农,有的企业吸纳灵活就业,也有的企业助力共同富裕和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然而在这些积极的行动中,却鲜见对绿色低碳这一重要发展方向的关注与投入。虽然互联网科技企业相对能源、工业制造等企业的碳排放较小,但并不意味着它们的环境足迹是轻盈的。平台企业的迅猛发展引发或放大了气候变化、废弃物管理与循环经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污染防治等多维度环境问题。而它们的环境治理行动往往片面和滞后,有时甚至是缺席,与其享有的巨大权力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不符合健康、可持续的新时代要求的。以碳中和议题为例,目前只有少量平台企业作出了碳中和目标承诺,而一些将气候变化纳入“关键议题/实质性议题分析”等的平台企业也尚未做出有关承诺。

平台企业领导着庞大的平台生态系统,拥有着强大的资源聚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它们在新时代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三板斧”。三份文件对各平台企业应该如何用好这“三板斧”实现绿色发展划出了如下重点:

1.积极承担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是三份文件均多次提及的关键词,各平台企业应该积极主动成为平台生态系统内环境议题治理的主引擎,将环境治理上升为公司决策层和董事会的常规工作,有计划地制定全范围碳中和或减排目标和行动路线图计划,以及和公司业务相关的其他环境议题治理目标和方案。此外,平台企业也应该放眼整个平台生态系统,在责任对象上拓宽广度,在治理方式上加深深度。

以电商企业为例,落实主体责任可以体现在对存在缺陷的消费品落实召回义务,并加强对在售商品的市场准入资质资格审查,以杜绝非法野生动植物产品、含危险化学品制品等,这也直接符合《意见》中对于平台企业这一线上经营者的明确要求。

2.信息透明,接受社会监督。面对即将来临的对平台经济的多元共治体系和完善的治理制度体系,各平台企业只有做好扎实的环境信息梳理与披露,并根据数据设立科学的减碳目标,定期检测和评估成效,才能从容应对愈加严格和专业的社会监督,化解潜在的声誉风险。企业在执行利益相关方分析时,还应该把自己放在这个多元共治体系中去考虑,并对多元意见保持开放态度。

3.发挥平台模式优势,带动平台生态系统减碳。电子商务企业要进行绿色创新和转型,带动上游供应商和服务商生产领域绿色化,这是《方案》中明确指出的发展方向。在生态系统中,平台企业应该优先选择低碳供应商,制定供应链减碳目标;针对供给端用户,可以赋能中小企业提高资源使用能效;对于消费者,企业应积极提供低碳商品和服务,并标识商品或服务的碳足迹,帮助公众理解和践行绿色消费。

4.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赋能其他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推进绿色发展。在做好上述三点的基础上,对于以数据为核心生产力的平台企业而言,数字技术是其在履行环境治理主体责任时的天然优势。2000年以来,数字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上。例如,通过分析数据、优化流程来提升能源与材料使用效率、监测气候相关事件等。

未来,更多减排机遇可能来自于在农业、工业、制造业场景的数字化转型中应用高速互联网、云、物联网,数字现实和区块链等技术。“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推进绿色发展”是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目标,各平台企业可以针对不同产业特点与需求,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其他产业高质量转型的同时也为自身业务开拓新赛道与新增长。

发展与监管并重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平台企业所熟悉的社会发展环境已经发生系统性变革。走在数字经济前沿的平台企业更应该对这三份顶层文件所释放的明确信号保持敏感,在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上提前布局,只有抢先改变原先在环境治理等社会议题上的滞后与被动,才能持续获得自身高质量发展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