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not into Asians”:澳洲华裔性小众人士面对的隐性歧视
本文转载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日伦八年多前从中国广州来到澳大利亚悉尼深造。
作为亚裔性小众(LGBTQIA+)群体的一员,他觉得自己始终没有被澳大利亚的主流同性恋社群接纳。
日论无法忘记他在夜店遭人辱骂的经历。(Supplied)
“作为一名亚裔同性恋者多多少少都没有在里面受到接纳吧。我都会认为自己是局外人。”
在本周末的年度悉尼同志大游行(Mardi Gras)举办之际,他决定讲出自己的经历。他说在来澳的不长不短的时间里,他不仅在性小众群体里面对过隐性种族歧视,也经历过实实在在的种族歧视。
今年27岁的日伦现在在墨尔本工作。但他一直难以忘记几年前在一家同志夜店的遭遇:
“我被人推开,骂‘F***ing Asians’。”
他说,自己没做错任何事情,不明白为何会遭到如此对待。
约会软件上的歧视
2020年,同性恋交友app Grindr决定取消种族过滤功能。(Reuters:Aly Song)
日伦表示,自己的遭遇并不是孤例。
在性小众约会软件上,常会看到类似“sorry, not into Asians”(抱歉,我不喜欢亚裔)的字句。有时写这些话的人自己也是亚裔。
他说,性小众群体在社会中常常被边缘化,而华裔性小众人士则是边缘中的边缘。
他表示,自己可以理解一些人对约会对象的类型有所偏好。但他认为,如果将特定种族或年龄层的人全部排除在外,就不再只是个人偏好,而成了歧视。
他希望性小众社区能大胆站出来,谴责这样的从公开到隐性的种族歧视。
他说,遇到歧视事件要“及时发声”,指出歧视行为。
“[这样才能]消除人们对亚裔的偏见,才能为我们这个群体做更多的贡献。”
这一观点得到了乐卓博大学(Latrobe University)澳大利亚性、健康与社会研究中心(Australian Research Centre for Sex, Health and Society)研究员林盛洋(Gene Lim)的赞同。他的博士论文就聚焦亚裔性小众社区所遭受的性种族歧视(sexual racism)。
2020年6月,交友约会app上的种族主义问题受到关注。作为主流同志交友约会软件之一的Grindr随即删除了其过滤种族信息的功能(ethnicity filter)。
这一功能曾允许用户对特定种族背景的人进行筛选。
此外,该软件也对用户使用协议做出更新。在社区准则中,Grindr明确禁止种族虐待与歧视。
在那时,澳大利亚就曾有少数族裔性小众人士指出同志交友软件上的种族主义问题。
林博士表示,2002年6月前,种族歧视不仅仍在交友软件上存在,而且十分泛滥。
“有人会发私信直接辱骂亚裔人士,让他们'滚回去'。他们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
“这些歧视者可能觉得他们做什么也没人管,所以肆无忌惮,”林盛洋博士说。
乐卓博大学的研究员林盛洋说性歧视现象在性小众社群中层出不穷。(Supplied)
林盛洋博士表示,大多数这类歧视源于对亚裔的偏见。一些人认为亚裔男性气质阴柔,缺乏阳刚之气。
“我采访了很多人,其中一个突出的感触就是当有亚裔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出现'恶心的亚裔‘(Eww Asians)的想法。这是一种对另一群人的敌意,”他说。
“这些都建立在种族权力的结构中。一些是隐性的、无意识的,而有些则是有意识的歧视。”
林盛洋博士认为,虽然社交软件正试图管理性种族歧视,但它们并不会一夜间消失。公开歧视会转变为隐性歧视。
而就在几天前,ABC记者在Grindr上就搜到的一则交友资料就写道:“谢绝亚裔和黑人”(No Asians or Blacks pls)。
ABC联系了Grindr和澳大利亚另一主流同性交友约会软件寻求回应,但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回复。
林博士解释说,针对特定种族的性偏好本身给予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也就是性种族主义。
“基本上,性种族主义认为我们对种族的观念可以显著地影响我们对浪漫关系、亲密关系的偏好。“
他表示,显性和隐性的性歧视都会对给歧视者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这会损害[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会导致生活满意度下降。严重者还会带来身体意象问题(body image issues),甚至毒品等问题。”
知名摄影家、跨界艺术家杨威廉(William Yang)是澳大利亚华裔同性恋社群中的知名人士。
作为在白澳时代(White Australia Era)长大的第三代华人,杨威廉说自己是一名”被同化的“澳大利亚人华人。直到30多岁时,他还一直认为自己和白人没有区别,
“以前,我更倾向于把白人当作理想的对象。但慢慢我才对亚洲人的身体有了更多的渴望,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他也曾在另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一直都觉得很难去”接近自己喜欢的人“。
”因为不管是什么原因,人家可能不会对我感兴趣,”他说。
杨威廉镜头中的悉尼性小众社区派对。(Supplied: William Yang)
不过,他认为与以前相比,目前澳大利亚的性小众社区对亚裔人士已经有了更多的接纳。
“实际上,我认为现在对亚裔人士的容忍度要比以前都高了。”
尽管如此,亚裔性小众或喜欢亚裔性小众人士还被扣上了“sticky rice”(注:粘米饭,指只和其他亚裔约会的亚裔男同志)、“rice queen”(注:米饭女王,指只和亚裔约会的非亚裔男同志)、“potato queen”(注:土豆女王,指只和亚裔约会的白人男同志)之类的污名化绰号。
林盛洋博士说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要求就是相互尊重、平等对待。
"我认为我们很多人一直要求的就是被当人看,"他说。
隐性歧视是个人择偶的不同标准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这种隐性歧视的存在。
2010年从中国移民澳大利亚的Lucas Sun就说他并没有亲身感受到这种种族歧视的存在。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好恶,在性伴侣的挑选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他说他知道自己的择偶范围很窄,但是这不影响他的生活。
“我并不是因为歧视,而是我真心喜欢这样的人,看得舒服。有共同的文化和背景,好交流,还有就是未来的道路上不会因为观念的不同而出现沟通理解上的问题。”
“我觉得当你心中有真爱,当你心中有标准,当你心中没有歧视的时候,你就展示出了真实的自我。”
他认为审美偏好可能来自从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他们可能觉得他们长得就很好,在他们的审美里面,那种是好看。在看到亚洲人时,他们可能就不接受你。”
卢卡斯说他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在征友广告里标明不想和亚洲人在一起。但他认为这是人之常情,不需要上纲上线。
然而,日伦说,他尊重人们的性偏好,但也同意林博士的观点,即基于种族的性偏好的表达其实就是种族主义。
如何面对性小众社区内的歧视?
专家谈亚裔性小众社区如何有效面对隐性歧视。(AAP: Carol Cho)
林盛洋博士认为,当遭遇性种族歧视时,首先要保护好自己。
“不要让这些歧视的话语影响到你的情绪。”
他说任何形式的歧视都是错误行为,这不是被歧视者的错。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别人的歧视而觉得自己有问题。
“我觉得第一步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避免自责。
“你难道真愿意与一名如此看重种族的人约会吗?”
自从2017年12月9日开始,澳大利亚的同性婚姻已经合法化。(Reuters:Tyrone Siu)
遭遇种族歧视事件也可以向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的反种族歧视专员报告。
反种族歧视专员陈振良表示,“所有的种族不容忍和仇恨都是不可接受的”。
“面对人们经历的种族主义,包括无意识地和隐性地种族主义,这是在全国反种族主义框架在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的咨询和提交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出的问题。”
而日伦则选择主动屏蔽了交友软件上包含歧视信息的资料。
Grindr阻止和报告违反应用程序规则行为的指导方针也可以在这里找到。
此外,他还希望可以在主流媒体上看到更多成功的亚裔性少数人物,鼓励更多社区内的年轻人。
2019年与马耳他裔男友结婚的Leo Tsai说他起初也面对过别人直白的拒绝。
“以前刚开始,我还没确定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时候,我就发现很多白人讲话很直接。他们就会说不喜欢你,说你‘不是我的菜’。”
蔡利奧说他发现年长的人士会更成熟,更尊重他人。(Supplied)
可是,后来他发现自己更喜欢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士之后,他就没有遇到过这种挑剔了。
“我本身喜欢的类型就是比我年纪大一点的。他们的心智想法会比较成熟,因此很少会有歧视他人的……他们都很尊重[别人]。”
他目前的丈夫比他大了20多岁,Leo说他们两人相敬如宾,展示了爱的力量。
“以前[我先生]虽然有过三个小孩,但一直过得不开心,而在见到我之后,[我先生]态度转变了很多,越来越好。”
本文转载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