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眯眯眼风波”给北京提了三个醒(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观察者们应当注意到,近期在中国酝酿并急剧膨胀的“眯眯眼风波”,其走势已经远远超出简单的“辱华”范畴,而成为一个含括多种驳杂元素的超级复合议题。
该风波由中国食品品牌“三只松鼠”的广告而起,尔后随着各方观点的入场,批驳与反批驳,指认与反指认,个人感受,集体情绪,不同价值观和认识论均在这一事件中找到对手,激烈交战。
毫无疑问,对这样一场复杂事态,任何单向度的劝解与梳理都很难得到有效回馈,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连《人民日报》也发声呼吁冷静,但争吵在舆论场仍愈演愈烈的原因。
中国媒体们的表态基本都持中,归纳起来不外两点,一是坚决抵制“眯眯眼”式歧视,一是反对网爆个人。
这样的声音当然没错,但还远远不够。
实际上如果只以审美视角切入,这起辱华事件可探讨的角度实在不多。就如稍早前多维新闻发文所指出的,任何针对“辱华”的讨论都应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前提,即“辱”不“辱”华当然地、必然地要“华”说了算,其标准、尺度、范围就是要中国社会的主流审美价值去裁定、衡量、评价。如果中国社会主流审美价值对某一元素感到不适,那些试图与中国发生联系的个体或集体就要回避使用这些元素,特别是在商业语境中,这与自由不自由无关,更与其是否觉得冤枉或委屈无关,而是基本的尊重逻辑。
眯眯眼被视为典型的“辱华”标志。(Instagram@Michel Gaubert)
至于“三只松鼠”事件就更为简单,不论动机为何,该企业在事实上挑战了逐渐成型的中国社会主流审美,受到抨击是不难预料的,这其中或许有“翻旧账”的嫌疑,但商业场域中就是这样,你无法用完全理性去要求每一个受众,“打碎牙齿和血吞”是这些企业必须要有的智慧。
而对于北京,在更广泛的视角中,对此事件的思考则应当再进一步,至少有三个角度可做镜鉴。
首先,北京应当考虑如何在建设审美自觉和审美的多元发展间找到平衡点,这应是所谓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涵。任何社会都有其主流的审美价值,但同时也必会因此对相对边缘、小众或个人化的审美趋势形成挤压甚至排斥。官方应当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谨慎,既运用自身丰富工具推动主流审美价值的确立和完善,也要避免强力介入对多元审美造成毁灭性打击,必要时候甚至可以对后者做某种倾斜或“偏袒”。健康的审美应当是主流与多元和谐并进,绝不能有“一家独大”,就如在“眯眯眼风波”中,中国的主流媒体必须拿出相当的舆论资源,防止整个事件窄化为就某一生理特征的讨论,那将是无聊且危险的。
其次,这也是一次民族主义在舆论场中的大演练,对北京而言,应当说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类似事件的频繁出现,极大发掘和刺激了中国社会的爱国、护国热情,民众在争吵和交锋中不断学习如何“爱国”,夯实了民族主义的氛围和舆论基础。但同时,当民族主义长期持续的高水位运行,因之天然具有的排他性等激烈特点,其酝酿的内生风险可能也逐渐加剧,若到不可收拾无法控制的地步,会对公共政策等一些列政府行为形成裹挟。如何在积极建设民族主义的同时,加强引导和疏通,这是一个大难题。
再次,对于超级复合议题的把控和处理,北京应增强精细拆解的能力。可以看到,“眯眯眼风波”至少包含了中西文化矛盾、种族主义歧视、审美的自觉和多元、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主义、民族主义、网络环境建设等多个场域,而每一场域都可能就此生发新的复杂议题。作为舆论场中的最强音,官方应当做一个谨慎的“风向标”,以避免议题在内部裂解,相互冲撞而导致形成新的矛盾。在很多时候,对这样的议题,有必要“熄熄火”,而不是一味的加油助推。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