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病例飙升1900%!南非公布数据:变种病毒能逃避免疫力,造成重复感染(组图)
全球抗疫2年多,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生活可以逐渐恢复正常之际,半路杀出个Omicron毒株,警戒线再次被拉起。
一句“我们将永远不会回到一个没有新冠的世界,”将人类打回现实。
未来如何,我们现在说不好,也没有精力去想,光是应付眼前的病毒都分身乏术了。
那么,这一次大进化的Omicron,真的就如南非专家们所说的那样,全是轻症或无症状、重症和死亡率都极低吗?
就在今天(12月4日),南非最新疫情数据打脸了这个说法——单日新增病例7天之后飙升467%,1.6万人感染。对比2周前的数据,大大增加了1900%,住院人数激增365%,至279人,死亡人数翻了1倍。
南非疫情重灾区的卫生官透露,现在Omicron的R值已从一个月前的1飙升至3.5。
换句话说,现在每10个人感染新冠病毒,就会传播给另外35个人。即使欧洲震央英国,疫情最糟糕时R值也从未超过1.6。
当然,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有限,现在对Omicron毒株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所有判断都需要对比。
英国卫生安全局流行病学家梅根·卡尔(Meaghan Kall)就警告,目前现有数据表明,Omicron可能比Delta更“糟糕”。
与此同时,南非科学家在今天公布了第一项有关于Omicron的“真实世界数据”——Omicron可能真的能够逃避人体某些免疫力,使人们重复感染新冠病毒。
自从Omicron出现之后,科学家们注意到一个现象:重复感染新冠的人数激增。
在分析了将近3.6万例再感染病例之后,专家们结合整个疫情期间的再感染率(2次或以上)趋势。
不论是在Beta毒株,还是Delta毒株肆虐的时候,即便这两个病株都被检测出具有逃避人体免疫力的能力,人类再感染新冠的风险都没有出现激增。
然而Omicron出现之后,这个数字明显上升了。
虽然现阶段科学家们尚未一一检测这3.6万至少感染新冠2次的患者体内是否都有Omicron新冠病毒,但这个时间点出现上行曲线,他们推测背后的驱动力就是新毒株。
根据这项未经同行审查的研究显示,估计Omicron新冠毒株逃避人体免疫力、使其重新感染的可能性为早期突变毒株的2倍。
另外,南非范围内感染Omicron的患者中,有24%的人已经完全接种疫苗。综合以上因素,专家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找出Omicron对现有疫苗效力的影响。
本周五,正式被Omicron全面入侵的北美大陆传来2个令人担忧的消息——
加拿大出现首例儿童感染Omicron的病例。
美国专家爆出:本国可能潜藏了2000例Omicron确诊病例,限于检测能力不足,暂时还没有报告出来。
在今天的疫情新闻发布会上,安大略省约克公共卫生局证实了这一消息——本地区确诊首例Omicron病例,而且患者还是12岁以下儿童。
据透露,这名儿童患者最近才和家人一起前往南非旅行,11月22日回来之后接受检测,结果呈阳性,感染的是最新毒株Omicron。
患者的年纪尚小,不符合加拿大目前的新冠疫苗接种资格,对病毒毫无免疫力,家长就这么把孩子带出国,不幸感染上病毒。
经检测,孩子的家人也有人中招,目前尚不确定感染的是不是Omicron变种,现在都在家隔离。
截至目前为止,这名儿童也是全加拿大首例Omicron儿童病例,患者的具体年龄尚未公布。
不仅如此,就在刚刚,安省多伦多卫生局确认——再发现Omicron确诊病例3宗。
其中2人刚从尼日利亚旅游回来,另1人则是从瑞士返加的,目前卫生部门正在密切跟进这3宗病例,确定密切接触者范围。
Omicron毒株也已踏进美国,短短几天之内,病毒就从西跑到东,甚至混入了5万人的动漫展。
就在今天,最早爆出确诊病例的加州,一位公共卫生专家查瑞迪·迪恩(Charity Dean)就发出警告,基于对美国国际旅行人数模型分析,估计现在美国已经有大约2000宗Omicron病例了。
之所以没有被爆出来,只不过是因为美国目前没有对足够多的病毒样本,来进行基因测序。白宫首席医学顾问佛奇也表示,如果说Omicron已通过国际旅行入境美国,他根本“不会感到惊讶”。
已经出现首例Omicron的加拿大BC省,也在今天下午公布了最新数据,过去24小时内新增405例确诊、6死,目前暂时未发现更多Omicron确诊病例,尚在密切观察刚从南非回来的204人。
虽然不像安省和魁省反弹得那样厉害,BC的7天平均新增病例还是出现了稍微上扬,达到354例,全省活跃病例3071人。
今天早上,加拿大国家免疫工作小组更新第3针接种建议,强烈鼓励50岁以上的人接种加强剂,18至49岁人群接种第2针之后至少半年后打第3针。
BC省在今天下午表示不跟进,按照原计划进行加强针接种工作。
2021年冬天,人们注定要和最新的Omicron毒株一起度过了,希望这一次,在疫苗、禁飞、收紧入境关口的情况下,大家还是不要放松防疫,平安过渡到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