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战争即将爆发?中国商务部鼓励民众储存必要物资引猜测,官媒发文释疑(组图)
本文综编自多维新闻、澎湃新闻、胡锡进观察,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11月1日,中国商务部一则“鼓励家庭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 ,满足日常和突发情况需要”的通知引发了中国社会关注。很多中国民众猜测,中国政府正在加大居民生活物资储备,准备即将到来的对台军事行动可能造成的实时物资短缺。
在山东省济南市,有曝政府已经开始向民众发放大量“人防战备应急包”。与此同时,一向管理严格的中国网络监管部门,似乎对网络上“武统台湾”的声音并未进行管控,在社交平台上,“武统台湾”一直是热门话题。
中国官媒11月2日发文,呼吁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这则信息,并称通知的本意是怕疫情散点突发让民众措手不及,无需过度脑补。
网友猜测:为武统台湾做准备?
中国商务部11月1日在官网发布通告,指出商务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保障今冬明春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做好市场保供稳价。
其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这句话引起网友各种猜测和讨论,相关消息也登上微博热搜榜。
很多网友猜测“可能是为解放台湾做准备,支持!”
还有网友质疑:“可是地方发战备应急包是为什么?”
也有一些网友猜测,“应该是考虑天气问题导致农作物收成减产,和新冠反复不停。”
还有很多网友表示“商务部此举活跃了市场,提高了觉悟,好事!”
有网友调侃“商务部助力双十一消费哈!”
有网友质疑“这是推动市场价格吗?”
也有网友建议“恳请发布这种讯息之前,解析清楚,不然造成恐慌,令社会不稳!”
官媒紧急释疑
对于舆论五花八门的猜测,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随后发表文章呼吁大家别解读歪了。胡锡进称,大多网友猜测此举为台海战争做准备,这是敏感时期舆论的“放大镜效应”所致。胡锡进表示,台海地区固然紧张,但他没有看到局势已箭在弦上、顷刻间就要激发的绝对紧迫。在他看来,加强抵御、缓冲季节性以及灾害造成供应紧张的常备能力才是商务部写下这句话的本意。
对于舆论的关注,中国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经济日报》2日在客户端也发文指出,网友的密切关注可以理解,但如果因此过度脑补,累积焦虑,完全没有必要,“通知的本意就是怕疫情散点突发让人们措手不及,大家想象力不要太丰富!”
文章说,通知中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疫情防控,部分小区临时封控,可能造成生活不便。长期看也是倡导居民提高应急管理意识,增加必要家庭应急商品储备,作为国家应急体系的必要补充。
文章指出,现代生活的便捷性让无储备家庭成为常态,但这段时间疫情散发,大家多少为此做些准备,“也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新冠疫情再次蔓延至中国多省市。11月1日0时至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病例54例。
中国民间武统呼声渐涨
“鼓励家庭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所引发的“中国已经准备统一台湾战争”猜测并非中国网民单独的狂欢,所有人——包括政客,军人以及观察家,都真切感受到台海发生冲突的风险持续增加。
继蔡英文近日接受CNN采访时首次证实有美国军队存在于台湾后,台湾“联合新闻网”11月1日又爆料,明年春节过后,将由第三批美军现役人员来台接手轮训任务,“形成美军常驻台湾的协训编制”。
10月3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意大利罗马会面,两国再就台湾问题唇枪舌剑,警告对方不要采取可能进一步加剧台海紧张局势的举措。王毅在会谈中表示,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最敏感的问题”,若处理失误将对中美关系造成“颠覆性、全局性破坏”。
目前的局势是中国军方和民间,对于台湾迟迟无法统一的现状越来越缺乏容忍度,过去中国也有武统的声音,但限于民间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亦遭官方压制。不过近年来,武统主张获更多中国民众响应。
多维新闻分析称,如果北京决定要用武力台湾,除了决策层和军队,一定是突然打击,不会做出提前预警,同时绝不拖泥带水有所耽误,不会给美日欧军事、政治干预的时间和机会。
分析表示,假定“武统”一旦发生,解放军对台作战总原则可概括为四点:
第一,最终实现“统一台湾”的战略目标;
第二,快速结束战斗——最短时间击败台湾海空力量,夺取制空/海权,为后续登陆作战提供保障,48小时内组建临时行政体制,“消灭”国军战斗力,72小时之内完全控制台湾。
第三,尽量减少平民伤亡——实行斩首打击,饱和式攻击国军“中枢”,但是对大城市和平民保持克制,尽量减少伤亡。
第四,控制战争规模,减少第三方介入,避免多点联动引发全面冲突。
基于此,可以认为武统绝对是北京决策层对台湾的选择项之一,而且这一选择的优先级正在不断提高。只是在最终发生之前,中国政府不会通过类似商务部或者人防部门对外释放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