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私募遭遇“黑色四日”,A股成交走下万亿“神坛”,究竟谁影响了谁?
A股市场在近期突然进入“成交收缩”的阶段,与此同时,前期“火爆”的百亿级量化私募们也纷纷经历收益回撤。
这两者有关系么?
如果有关系的话,谁是因,谁是果?
01
沪深两市缩量回调
10月12日,沪深股市出现缩量回调,钢铁、航空航天、半导体芯片、燃气、有色等前期强势板块调整幅度居前。
10月13日,个股涨多跌少,两市成交不足9000亿元。
A股市场的成交金额在节后已连续三日不足万亿水平。
这和9月的火爆气氛形成了一定反差!
过去数个月,当股市屡屡创下万亿成交时,业内曾流传一种说法,量化私募在其中“居功至伟”。
有些分析师甚至对量化私募的日常成交占比做出了15%~50%不等的“激进”推测。
那么问题来了:长假结束后,市场成交迅速回落又是如何发生的?是量化机构大幅撤退导致了股市成交减少?还是股市成交缩水影响了量化机构发挥?抑或两者其实没有关系?
02
量化私募净值回撤在前
量化机构的资金有没有主动撤退没有权威数据,但量化机构的收益早在国庆长假前一周就开始“回撤了”。
根据第三方数据,9月27日-9月30日,一共四个交易日,诸多大牌量化私募的的收益都经历了“黑色时刻”。
根据第三方机构私募排排网的数据统计,在前述的四个交易日里,今年收益领先的量化机构诸如鸣石投资、天演资本、明汯投资、佳期投资、灵均投资等均有大幅收益波动。
其中,鸣石投资某期产品的回撤为6.75%左右;幻方量化产品回撤5.30%、黑翼资产产品回撤4.67%、灵均投资产品回撤4.30%、白鹭资管的某期产品回撤-4.20%(见下图)。
而同期A股市场的表现是涨跌互现、成交活跃:
行情数据显示,节前最后一周,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等三大宽基股指的涨幅分别为0.35%、-3.75%、-3.77%。
这至少可以排除,量化机构策略盈利和A股行情涨跌密切相关的说法。
03
一季度曾有类似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量化私募机构并非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大幅净值下跌。
在今年一季度(2月-3月间),部分量化私募机构曾经出现净值明显回撤。
当时,鸣石投资的一些产品回撤超过10%,不少百亿量化私募的回撤幅度也达到了5%至7.5%一线。
换言之,9月最后四个交易日可谓“不声不响”,但让量化私募体会到了一季度的“惨烈”。
04
明汯投资“反超”
不过,此次也有大型量化私募机构未受影响,它就是明汯投资。
第三方数据显示,明汯旗下某个产品9月份跑赢其他的百亿私募,该产品9月份取到了4.24%的收益,9月最后一周跌幅只有-0.15%。
有趣的是,明汯投资是今年一季度行情逆转中,损失最大的量化机构之一。
此次明汯的后来居上,似乎和吸取当初投资教训有关。
今年一季度,作为内地率先突破千亿规模的量化私募机构,明汯的产品净值收到了较大损失,并一度引发了客户质疑和规模缩水。
据悉,明汯内部后来总结认为,该公司产品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超额收益下降的现象不是因子层面的问题,而主要是在当时大规模资金管理下模型适应性的问题。
这带来了又一个推测,本轮量化私募的净值回撤是否和前期规模扩大过于迅速有关?
05
市场风格突变?
卖方券商的分析提供了又一个视角,似乎也隐隐暗示了一个逻辑。
国金证券的分析称:9月私募机构的指数增强策略超额表现分化,其中中证500指增策略超额收益大幅回落,市场中性策略收益同样大幅回落并由正转负。
这家券商的私募研究团队还认为,9月全月来看,大盘股相对上证指数收益在上半月延续前期下跌趋势,加速回调走低,但月末开始有所逆转,中小盘股相对上证指数收益则在本月震荡走低,全月大盘股跑赢中小盘股5.44%,结束了中小盘股连续4个月的强势表现。
从头部市值股票成交额占全市场比例来看,9月中旬沪深300成分股及中证500成分股成交占比分别达到阶段性低位和高位,下旬至月末开始出现逆转端倪。
有趣的是,今年一季度相关私募机构收益回撤突出时,也是市场风格切换的时候。只不过当时是个别机构规模扩增太快,而国庆长假前后,量化私募的规模经历了批量增长。
本轮行情究竟会和今年一季度有多大相似,这个很难预判。但是明汯投资此前已有总结:经历3月份事件之后,严控风格因子敞口,降低极端情况下的策略风险,超额收益比反而后来居上。
这是否会给业内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