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禁止离境三年后,美籍华裔姐弟返回美国(组图)
本文转载自纽约时报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在美国司法部达成一项协议,为一名华为高管返回中国扫清道路之后,一对美籍姐弟的律师周一表示,中国已经允许被禁止出境三年多的他们回到美国。
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学生维克多·刘(Victor Liu)和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顾问辛西娅·刘(Cynthia Liu)的获释,是华为协议达成后一系列缓和美中紧张关系的举措之一。此二人从未被指控有不当行为,但却受到了禁止离开中国的“出境禁令”的限制。
他们在周末获释,恰逢周五达成协议释放华为高管孟晚舟,孟晚舟在温哥华的两处豪宅度过了近三年具保在外的生活,因涉向伊朗出售电信设备有关的欺诈案,美国一直寻求将她引渡。
孟晚舟于周六抵达中国。
中国在几小时内就释放了两名加拿大人,他们在孟晚舟被拘留后不久被抓,似乎因孟晚舟一案而成了被关押的人质。此番交换让国家安全专家感到担忧,因为中国对外制造了一种印象,即该国会利用人质在外交和国家安全事务中占据上风。这两名美国人在周六——也就是关于孟晚舟的协议宣布后的第二天——获释,很可能会加深这一印象。
司法部在周一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该机构没有与孟晚舟就加拿大和美国公民被拘一事达成协议。“与孟晚舟达成暂缓起诉的协议,是司法部的独立决定,依据的是事实和法律,以及对诉讼风险的评估,”司法部发言人安东尼·科利(Anthony Coley)在声明中说道。
周一,白宫驳斥了中国利用人质取得谈判优势的说法。白宫新闻秘书珍·萨基(Jen Psaki)表示,与孟晚舟的协议是“独立的司法部”所采取的行动,她的法律状况并不是为了释放囚犯才得到解决的。
“我想,需要着重强调并且必须十分明确的一点是,这两件事之间没有联系,”萨基在谈到加拿大人获释以及与孟晚舟的和解时表示。她说,白宫已经公开表示希望释放加拿大人。
这对姐弟于2018年6月前往中国看望患病的祖父。在华期间,他们同为美国公民的母亲被警方拘留,姐弟俩则被禁止出境。他们的父亲刘昌明曾是一家中国银行的行长,因参与诈骗案而被中国警方通缉。两人的出境禁令,以及其母受到的监禁,被视为迫使其父返回中国自首的一种办法。
美国官员反复告知中国官员,针对美国公民的出境禁令是个大问题。
今年3月,在安克雷奇举行的会谈中,国务卿安东尼·J·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曾就出境禁令问题向中国高级官员施压,并在6月与中国最高外交官员杨洁篪通话时提到了美国人受困于出境禁令的案例。
副国务卿温迪·R·谢尔曼(Wendy R. Sherman)在7月访问中国进行会谈时,“提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公民”被拘留在中国,或受到出境禁令限制的案例,并对中方官员表示,“人民不是谈判的筹码,”国务院当时表示。
国务院表示,谢尔曼上个月在华盛顿与中国新上任的驻美大使秦刚举行了会晤,并“回顾了”她早些时候在中国谈到的问题。
这对姐弟的律师马克·金斯伯格(Marc Ginsberg)将他们的获释归功于拜登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9日的通话。“我相信总统与习主席的通话有助于打破僵局,”曾担任美国驻摩洛哥大使的金斯伯格说,他一直在为维克多和辛西娅·刘进行无偿辩护。
在电话采访中,他说这对姐弟不会对媒体发表评论。
中国政府也在周一否认了孟晚舟与两名加拿大人之间存在交换,并且没有提到任何出境禁令的解除。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北京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加拿大人康明凯(Michael Kovrig)和迈克尔·斯帕弗(Michael Spavor)是在获得医疗保释后被允许返回加拿大。她说孟晚舟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他们不是。
“孟晚舟事件同康明凯、迈克尔案件的性质完全不同,”她说。“至于时机问题,我想说的是,无理拘押孟晚舟是美、加犯下的严重错误,美、加早该纠正错误。”
金斯伯格表示,其他美国官员曾经向中方提及这对姐弟的案件,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爱德华·J·马基(Edward J. Markey)和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以及乔治城大学都曾争取帮他们获释。
马基在4月表示,维克多与辛西娅·刘的“生活被迫暂停,还不得不滞留在一个经常被中国当局监视、骚扰和威胁的国家”。
与显然是为了报复孟晚舟无法离开加拿大而被中国监狱关押近三年的加拿大人不同,维克多与辛西娅·刘没有被指控犯罪,也没有被拘留。金斯伯格说,他们住在上海的出租公寓里,维克多·刘在继续乔治城的远程学习。
金斯伯格说,他们的母亲桑德拉·韩(Sandra Han)仍在监狱中。
维克多与辛西娅·刘于周六抵达美国,目前在纽约地区停留。他们在马萨诸塞州长大。
“我们满怀期待地迎来了这一刻,”乔治城大学校长约翰·J·德乔亚(John J. DeGioi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期待迎接维克多重返校园。”
本文转载自纽约时报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