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库: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将面临更严峻挑战(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在全球经济继续受到新冠疫情困扰的局面下,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和欧洲央行刺激政策的持续,欧洲经济二季度表现了较为强劲的恢复态势。欧元区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2%,同比增长13.7%;欧盟GDP环比增长1.9%,同比增长13.2%。欧洲央行认为,2021年欧元区经济有望出现大幅反弹。欧盟委员会也提高了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预计欧盟和欧元区经济2021年、2022年增速将分别达到4.8%和4.5%,高于此前预测的4.2%和4.4%。
不过与此前乐观的预期不同,近期的资料表明,越来越多的机构对欧洲经济持续反弹的前景感到忧虑。近期IHS Markit公布的欧元区8月PMI资料尽管仍保持较高的数值,但和前一个月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普遍低于预期。欧元区8月制造业PMI初值为61.5,预期为62,前值为62.8;8月服务业PMI初值为59.7,预期为59.5,前值为59.8。德国和法国的制造业、服务业PMI均低于上月水准,而德国制造业PMI初值为六个月来的低点。这一先导指标的回落,更有可能意味着欧洲经济的扩张态势会放缓。
不仅服务业的增长面临疫情重新擡头的威胁,以德国等制造业强国在全球供应链扭曲加剧的情况下,也将面临复苏的瓶颈。以高盛为代表的机构,甚至认为欧洲经济的增长峰值已经过去,当前正步入拐点,预计未来几个月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
德国等制造业强国在全球供应链扭曲加剧的情况下,也将面临复苏的瓶颈,图为福士ID.3款电动车。(Getty)
高盛的担心意味着欧洲经济更有可能会缓慢的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准。事实上,欧元区各国的流动性指标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准,但名义GDP的规模还没有回归到2019年疫情之前的水准上,甚至还没有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水准!目前欧元货币供应的加速增长是推高GDP的主要因素。
就更长的周期来看,以欧元区为代表的欧洲经济将重新回归到低速增长的长期路径之中。但与疫情之前不同的是,困扰欧元区的财政状况恶化、行业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会进一步恶化,给欧盟地区生产、投资和就业等领域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
尽管欧洲央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长期采取了宽松政策,甚至是负利率的政策,但欧盟经济相对于美国一直停滞不前。可见,影响欧盟经济的老龄化、区域差距、以及债务负担,在疫情之后仍会给欧洲经济带来困扰。一方面,经历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自1994年以来,欧元区和非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GDP增长差距从总GDP的9%增加到15%。另一方面,2020年底欧元区成员国的政府债务已经上升到GDP的98%。欧元区的政府赤字一直持续到今年,欧洲央行(ECB)预计2021年赤字将升至GDP的8.7%。这些长期因素的积累,甚至已经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给欧盟经济的未来构成极大的隐患,也给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更大的挑战。
欧盟、欧元区、美国GDP规模比较(单位:十亿美元,来源:世界银行,Goldmoney。)
目前的情况下,欧洲央行表示将继续保持货币宽松,以推动经济复苏的巩固。不过,其仍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欧盟地区通胀的威胁;二是未来美联储政策变化之后的影响。7月欧元区通胀达到2.2%,高于6月的1.9%,同时也高于预期值2%。这也是欧元区CPI近三年来首次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创下2018年10月以来的新高。7月,剔除能源、食品和烟酒价格的核心通胀率为0.7%。8月份,德国CPI同比达到了3.4%,高于7月份的3.1%。欧元区调和CPI(HCPI)8月份的预期值为2.7%,前值2.2%,若实际值符合预期,将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高。
尽管欧洲央行仍坚持通胀的短期性,但其对于欧元的威胁已经实际存在,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欧洲央行很难扩大宽松来刺激经济。
由于欧盟经济的恢复明显慢于美国,欧洲央行坚持目前的宽松政策,将与美联储年底可能开启的缩减宽松的政策转变拉开距离。在美联储收紧宽松之后,欧元区需要面对政策差异导致的利率变化。这可能进一步影响欧盟经济的复苏。通胀和利率变化,对于欧元区和欧盟而言,带来的影响将极具挑战。
曾经出现危机的一些欧盟国家的债务负担已经进一步增加。目前希腊的债务占GDP的比例为217%,义大利为151%,葡萄牙为137%。在经济增长长期低迷的情况下,通胀带来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不仅会进一步恶化其财政失衡,还会令银行机构和金融体系和面临困难。因此,未来欧洲央行能否安全的退出刺激,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同样令人担心。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欧元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长期问题,在后疫情时期会进一步积累,这使欧洲央行货币政策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本文转载自安邦智库8月30日《每日金融》分析专栏。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