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拟修例引入海外医生,葛珮帆反对只限香港永久居民(图)
长期病患者关注医疗改革联席(联席)今日( 21 日)举办「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论坛」,讨论政府修例引入海外医生。立法会议员葛珮帆表示,大多数公众支持修例,称全世界都对海外医生加分和特别开放,形容是医护人员「世界争夺战」。香港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凌霄志就对质素把关有忧虑,「不能为了增加人手,令香港医疗有其他难处。」
应对本港医疗人手短缺问题,政府提出《2021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拟免试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申请人须是本地永久居民、在认可的非本地医学院毕业, 并已在当地获取医生注册资格或专科医生资格、要先获公营医疗机构,包括医管局、衞生署、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取得专科医生资格后于有关公营医疗机构工作一段较长时间,建议为期 5年,并在建议年期后方可取得正式注册;获僱用机构获确认医生服务称职。
业界指有离职潮 忧引入影响质素
凌霄志在论坛上指,现时公营医护人员离职有上升趋势,部份可能是离开香港,目前公私营医疗失衡,单纯增加人手不能解决问题。
政府成立特别注册委员会,订定不超过 100 间非本地医学院颁授的认可医学资格名单。凌霄志称,绝大部份香港公立医生不反对引入海外医生,但关注注册形式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他质疑注册委员会有一半人由特首委任,忧虑凌驾了医务委员会的注册功能,亦未见拣选哪间医学院有何准则。「一定要把关,唔係要完美医生,而係要安全。」他强调不是将质素和数量放在对立面,而是要互相监察,但如果把关出现缺口,可现骨牌效应,影响整个医疗系统。
凌霄志引述本港孕妇死亡个案自 2000 年后每年不超过 5 宗,指香港医疗水平高,是由严格制度和高难度执业试支持,「增加医疗人力时,需要维持高水平,精益求精,唔可以为增加人手,令香港医疗有其他难处。」
葛珮帆批引入须为港居民限制保守
葛珮帆声称,公众大多数表示支持修例,医疗人手不足是世界性问题,其他城市都设法吸引专业人员,形容各地招揽医护人士是「世界争夺战」。
修例指明申请人须为香港永久居民,葛担忧引入成效,「揸住永久居民身份证有几多呢?我哋唔知,政府都唔知,可以引入几多,政府都冇完全准确数字,係 unknown。」她质疑香港是国际城市,各行业都吸引人材,为何医疗要如此保守封闭,「门係要打得几开,定尽量保护式解决问题?」她认为,修例是开放让中国医生来香港的说法是「完全政治化」,存在偏见。
她指民建联尚在讨论会否提出新修订案,但她希望持更开放态度,「面对国际竞争,如果固步自封,受苦係市民,要等更耐先得到专业医疗服务。」她亦不认同引入海外医生会降低医疗质素,缩短轮候时间可提升病人存活率。
林正财倡放宽医护退休年龄
行政会议成员、医生林正财指,对政府过往施政规划不够长远感到失望,「係咪仲要用啲年年计、年年清去视野做政策?」他提醒数量和质量同样重要,轮候时间过长,对病人来说,就算医疗质素多好,都不能反映真正的医疗水平。
林正财指,香港可以走自己的路,但不可太过天马行空,不去争人材。他解释,有大学跟他反映不能再增加学额,「一去到临床,要见真病人时,一个病人容忍到几多人去听佢个心、摸佢个肚?」
他关注医管局有人材流失情况,期望局方与前线医护多沟通,称做政策和管理的人要了解同事关心什麽,「前线做得开心、有满足感永远都係啱」。至于如何解决短期人手问题,他建议放宽退休年龄限制,留住六十岁以上医生在系统培训。
联席曾就修例了解长期病患者及照顾者意见,收回 505 份问卷。接近一半(49.7%)人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引入的非本地医生必须限制为香港永久居民」,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则有四成(40%);而六成人同意或非常同意,对引入的非本地培训医生有信心,认为他们具备专业资格,但有个别意见,对引入中国、东南亚及第三世界的医生较担心及抗拒。
联席发表《 2021 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立场书,表达期望立法会儘快修例,于 2022 年 7 月开始接收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于公营医疗机构工作,以舒缓医生人手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