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课外培训彻底凉凉?在“不补课”的美国,老母亲们都把娃送去了哪?(组图)
最近教育圈风起云涌,爆炸性新闻一个接着一个——
先是严禁校外培训;后来连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五六年的来自北京的小王,都跑过来说:“听说没有?北京实行多校划片,学区房开始刷刷地降价呢!”
我在上海的一位“超级鸡血爸”朋友,这些天也开始“立地成佛”。课外班大幅精简,就连儿子偷偷打游戏,看上去都显得没那么令人烦恼了。
近日,因为一份有关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文件(简称"双减政策")在行业内部流传,包括好未来、新东方、高图等股价大挫,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课外教育机构迎来"灭顶之灾"。
反而是身在美国硅谷的我,前几天和中国朋友们聊天,一位朋友问我:“暑假里都给孩子报了什么班?”我说:“破疫情太烦人,一个班也没报。”
朋友特别惊讶:“啊?数学不加强一下吗,中文也不巩固一下吗?你连钢琴班都不报?你甚至连体育班都不报?这样可真的不行哦。”你看,其实身在美国的孩子也是要上课外班的。
我认识最鸡血的(好几个)硅谷妈妈,就会给孩子报十几二十多个课后班。当然,“美国娃也上课后班”,这是我作为一个中产华裔妈妈得出的结论。同样的问题,你要是去问一位中产阶层白人妈妈,或者精英阶层的黑人妈妈,或者工人阶级的墨西哥妈妈,她们给你的答案,保证是会千差万别的....
个体千差万别,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美国孩子课后补习率,肯定是要远远低于中国孩子的。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移民国家,“美国孩子”这个概念里,既包括白人,当然也包括黑人、墨西哥裔,还有亚裔(其中就有我们华裔)。在所有族裔的孩子里,对学术最重视的,首推咱们华人,这和咱们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带来的影响有关,也和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这一代父母“知识改变命运”的经历有关。
就拿我们硅谷移民来说,大批人是来自祖国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热爱学习并且要求孩子热爱学习,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我孩子的学校有个数学俱乐部,课余免费上课,有空就领着大家在各级数学竞赛里频频拿奖。
搞笑的是俱乐部教练根本不是学校老师,而是中国移民孩子的爸爸。我们开玩笑说这位爸爸大概是受不了美国数学的“简单”,所以干脆撸起袖子自己上,然后直接就“残酷碾压,大杀八方”。“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如果排个名,亚裔肯定是第一;第二名应该是白人。其他族裔呢,整体而言,就对学习看得比较淡了。
我有个华人朋友的孩子小A,最近考上了藤校,小A告诉我,自己有个高中同学,是墨西哥移民的孩子。两个人当初商量课后在哪里学习的时候,墨西哥孩子说:“一定要在图书馆,不能呆在家里学。”小A很奇怪,因为在她的认知里,如果自己带了同学在家里努力学习,爸妈一定会端茶倒水切水果地热情接待,比在图书馆舒服多了。可是墨西哥同学却告诉她:“我家4个兄弟姐妹,只有我喜欢读书,如果我在家里学习,兄弟姐妹和其他墨西哥朋友都会笑话我是呆子的……所以我愿意和中国朋友呆在一起,中国朋友不会笑话我爱学习。”
话说回来,美国的劳动人民之所以对学习并不感冒,是因为他们确实也有可以不好好学习的资本——美国人工巨贵,通个下水道150美金,装个热水器1500美金,货车司机的月收入妥妥超过一万……最夸张的是有一次我家门前一条不到10米长的水管爆裂,我连找了三个水管工分别报价,每个人都说修好要收9000美元。后来懂行的朋友给我解惑,说修水管之所以那么昂贵,是因为有执照的水管工,工资是300美金/小时,而据我所知,美国普通律师的收费也不过在400美金/小时左右……可见上不上大学,对美国劳动人民来说,确实也不是什么命运攸关的大事情。
所以,在美国的东西海岸,硅谷和纽约,确实有一些知名的“课后补习一条街”,但他们服务的客户群体,绝大多数都是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亚裔家庭的孩子,偶然能看见几个白人,绝对看不到墨西哥裔和非洲裔美国人。
而亚裔(含印度裔和华裔)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呢?6%左右。也就是说,只有大约6%左右的美国人愿意去上学术类课外班,也难怪这类补习班在美国发不了大财了。
即便属于在美国“最鸡血”的亚裔妈妈群体,我一直以来还是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中的。特别是孩子还小(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哪有什么焦虑,只有“我家孩子就是聪明”的那种迷之自信。
后来我和许多身在祖国的爸妈们聊过,我发现,大家之所以焦虑,之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去疯狂补课,多半是因为“择校”和“分流”的存在。
近期如摇号、划片政策出来后,这部分焦虑似乎有所缓解。说实话,在择校和分流这两块,美国孩子的压力确实是小。并且年龄越小,压力也就越小。我们都知道,美国教育是K12,也就是从5岁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公立教育都是义务教育,没有所谓的中考分流。所以,从理论上说,美国孩子只要想读高中就都能读,当然学校好坏另外论,瞎混的孩子也并不少。
甚至你如果真的是个学渣,想当大学生也没有问题——社区大学几乎想上就上,毫无门槛。这些社区大学还和州立大学签有协议,成绩排名高的学生可以中途转去州立,拿一样的文凭。
那么,如果你是一个有追求的美国家长,想要让孩子从小就读好小学和好中学,需要怎么做呢?
第一条路是高价购买或者租赁学区房,俗称“拼爹”。
第二条路是考上著名私立,同时支付不菲的学费,俗称“既拼孩子又拼爹”。
只要买了/或者租了学区房,对口的公立学校是必须招收你家孩子的。就拿我家举例吧,我们搬过几次家,选择的都是10分学区。公立学校无论好坏,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挑孩子。所以,在我们学区,既有能在数学竞赛里满分拿金杯的孩子,也有智力残疾和自闭症的孩子,他们会在助教的协助下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课。我们学校甚至有一次还给家长发信,说班上一个残疾孩子需要辅助犬,让孩子们做好和狗狗一起上课的心理准备……
除了不挑学生,美国公立学校平时也不搞排名。作为中国家长,刚开始体验“无排名教学”的时候,我还有点心慌,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孩子在班级里是个什么水平,学会了多少……可是慢慢地,倒也体会到了这种做法的一些好处,就是心态放松,母慈子孝。
能够体现孩子学习水平的测试也是有的。从孩子三年级开始,我们州的公立学校每年会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全州统考,也没有具体排名,但是会把孩子的分数、学校的平均分和全州的平均分列出来。一年看一次的分数,就算成绩不好,焦虑感确实也维持不了几天。更何况,根据我的观察,周围的中国孩子,成绩大多都名列前茅……
这大概和我们中国家庭重视学术的传统有关。至于私立学校里的孩子呢?他们甚至连州里的统考都不用参加。私立学校的教学进度往往都会比公立超前一两年,而这部分的超前教育,大部分还是在学校里直接完成的,不用麻烦家长出去补课。当然,去上顶级私立的家庭一般对孩子的期望都比较高,自己跑出来补课的也不少。但他们除非是想参加学科竞赛,否则更多人选择的还是体育类、文艺类之类的课后班。
我曾经和一位名牌私立妈一起上过某机构数学课后班的体验课,结果她一边上一边笑,说:“这个这个那个,我家孩子在学校里早就统统都学过了呀。”然后她就决定不去补课了。看到这里,你可能又要问了——难道想上私立学校的美国孩子,就不用参加补习班,用来准备申请考试吗?
事实上,在美国,上私立的孩子还真是属于“少数人”。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2018年,年收入在7万5千美元以上的美国家庭(最高收入阶层)中的孩子,87%只在公立学校读书,11%只在私立读书,2%两种都上过。而7万5千美元的年收入,这个水平差不多超过了80%的美国人。简单计算一下,收入排名前20%的美国人,其中只有11%的家庭给孩子上私立,是不是“私立人口”一点儿都不算多?是不是就算他们再怎么鸡血,你也不太能感觉到“剧场效应”呢?
另外,美国私立学校的入学考试也比较“玄幻”,难做准备。比如,低龄儿童如何申请私立?我有几个朋友,确实是把孩子送去了一家很牛的私立,我问他们考了什么题目,他们说先是测了智商,然后让孩子跟班上一天课,最后还要和家长面谈一下。
说实话,智商这个东西,真不是依靠拼命补课就能补上去的。跟班上课的内容,随机性也很强。甚至学校还特意嘱咐大家“不要提前准备,我们发现有刻意准备的就会扣分”。高龄孩子申请顶尖私立,则一般需要参加ISEE或者SSAT考试。另外有些学校同样要求孩子跟班上课,还要提交申请文书和面试家长……和申请美本非常相像。
标准化考试确实需要提前准备,但对擅长考试的中国孩子来说,标化往往是最容易过的一关——更艰难的恐怕还是在文书和面谈上,毕竟申请文书和面谈需要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果把课外的全部精力统统扑在学术补习上,恐怕反而会对申请造成不利的影响。
总体来说,除了亚裔,美国家长对学术类补习班确实没有太大的兴趣。然而有一类课外班,却是每个中产阶级和精英阶级孩子的必选项目——体育运动类课外班。现代西方的价值观是从欧洲中世纪价值观演化而来,中世纪贵族教育的核心是“尚武”,而这种精英文化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西方的教育体制之内。另外,美国教育界也坚定不移地相信:体育运动能够强健体魄,培养意志力和竞争精神,同时还能塑造领导力,构建孩子的团队意识……
所以美国学校相当重视体育运动,根据统计,美国8年级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是韩国孩子的足足两倍。在美国学校,运动好是比成绩好更值得骄傲的事情,运动好的孩子也更受同学的喜爱和欢迎。在这样的氛围下,美国孩子不仅在学校会参加各种运动俱乐部,有条件的父母更会让他们从小就去参加运动类课外班,运动类夏令营……
所以,其实美国孩子也是从小就“补课”呢,只不过,他们补的内容,主要就是体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