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突遭网络安全审查,释放什么信号?(图)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滴滴最近的变故,为其他科技公司敲响了一记警钟,尤其是拥有巨量数据和信息的平台型科技公司。
在先后合并了快的和优步中国之后,每年都会来一次的滴滴上市传闻,今年终于成了真。
不过滴滴这场IPO低调到有些反常:没有创始人发公开信,没有任何公开的庆祝活动,甚至我朋友圈中的滴滴公关们,也基本上处于静默状态。上市当天,滴滴开盘报每股18美元,较发行价14美元上涨28.6%,对应市值达到862.92亿美元。但收盘时报价14.14美元,市值678亿美元。
在最近每日优鲜、奈雪的茶等几个大型IPO接连破发的大背景下,滴滴上市首日表现还算可以保住颜面。但是就在上市的第二天,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宣布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这一记突如其来的暴击,让滴滴当天的股价跌幅一度接近11%,截至收盘,滴滴的股价跌掉了5.43%。
更加突然的是,就在7月4日晚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根据一则简短的官方声明,这是因为“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随着App被下架,再加上各类机构对《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解读的深入,可想而知,滴滴的股价可能还有进一步下探的空间。
滴滴上市当天,不少美国散户把前一天上市的叮咚买菜(DDL)当作了滴滴(DIDI)大买特买,还在网络上的行情评论中称叮咚买菜为“中国的优步”,一时传为笑谈。不过就现在看来,这群误把叮咚当滴滴买了的散户们,这回可能还要庆幸一下自己眼神儿不好。
不过,在突遭网络安全审查之前,市场投资者和各类机构对滴滴这场IPO也是喜忧参半,褒贬不一。喜的是,滴滴在与快的、优步的打车大战,作为小黄车的投资人与摩拜的单车大战,甚至后来的社区团购大战中可以说是烧钱无数,在八年时间,经历了19轮融资,用圈内戏言来形容,其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可能“一张A4纸都列不完”,可想而知,滴滴IPO之后,投资者们终于有了退出渠道。
但从滴滴的估值来讲,情况不能算乐观,这次上市前,滴滴将目标估值定在了647亿美元,要知道,早在2018年的某一轮融资之后,滴滴的估值就已经达到了650亿美元。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投资者们对滴滴市场价值的判断。
而从滴滴的前景来讲,也是隐忧重重。首先从业务结构上来讲,虽然滴滴已经将业务从原来单一的网约车服务,拓展到如今的网约车、社区团购、金融、货运、甚至出海国际业务和自动驾驶。在橙心优选代表的社区团购业务被官媒斥为“与小商户争利”之后,再大肆宣传显然不合时宜。相比之下滴滴更青睐于对外宣传自己的出海和自动驾驶这两块业务。
除网约车业务之外,滴滴的其他扩展性业务到底发展如何,到底有没有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还是要根据其招股书上的数据来分析。从滴滴的营收数据上来看,2020年,其网约车业务贡献了滴滴总营收的94%,是当之无愧的主营业务,对于滴滴来讲可喜的是,这块业务已经盈利。虽然从其之前公布的客单数据来看,其每笔网约车业务的利润率仅为3%。
就国际业务来看,虽然滴滴已经进入巴西等海外市场,但是其非中国业务对营收的贡献率还不到2%。但是其在海外的竞争对手Uber,据统计已经在8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除美加之外的海外收入占比超过40%。在海外市场上跟Uber对决,想来不占上风。
至于自动驾驶,虽然确实是未来的趋势,但其需要很长的发展时间和巨额的资金投入,Uber都已经在去年彻底放弃了在这一领域的尝试。就滴滴而言,其网约车业务微薄的利润率,如何为自动驾驶贡献资金也是一个问题。
滴滴的其他业务,比如货运、共享单车、金融,甚至短暂存在过的外卖业务,每一个领域都处在饱和或者接近饱和的状态,在这些业务领域中,滴滴都面临着扎根多年的竞争对手,扩张起来尤为困难。
就像其他已经做大做强的互联网平台一样,滴滴面临着一系列监管方面的隐忧。随着平台中立论的退场,公众倾向于认为其出行业务中的安全事故中,平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加上关于车费抽成比例的争议一直都在……不过市场分析者普遍认为,这些比起滴滴面临的反垄断调查来讲都很好应对。
因而无论是滴滴出行App被下架,还是滴滴面临的网络安全审查,都显得十分突然,就下架前的网络安全审查来讲,初步审查可能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情况复杂的,可能还会延长15个工作日。也就是说,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滴滴出行App都没有办法注册新用户,而App何时能够整改合格重新上架,目前暂时也没有定论。
从《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的条文内容来看,其审查的主体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就这一主体范围业界并没有特别具体的定论。虽然对于滴滴被查具体原因如何尚不可知,但是就已知信息来看,滴滴出行作为国民级别的出行App,其拥有的巨量用户和道路信息,已经使其成为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确实是安全审查的主体对象。
滴滴被查为其他科技公司敲响了一记警钟。尤其是拥有巨量数据和信息的平台型科技公司,除了平台治理和反垄断方面的合规自查之外,时刻审视自己是否会被列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否有数据安全方面的风险,平台是否有违规使用和收集用户数据的行为,可能也要成为企业的一个基本功。
事发突然,正逢滴滴赴美上市的关键节点,引发各路猜测都很正常。尤其是,如今全球范围内限制数据跨境流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各地区都将自己境内的数据看作事关国家安全的宝贵资产。就目前状况而言,滴滴这次审查,是《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自去年生效以来的首次公开执行,之前并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和分析,这让滴滴的未来蒙上了一层迷雾。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