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山东的大馒头,还以为吃了个篮球(组图)
每个在胶东地区吃过大馒头的人,都曾感受过真正的实在。
在你把它捧起来的时候就会明白,手里那个东西已经不仅仅是馒头了,它是初升的太阳。
其他地方的馒头能拿着,胶东地区的大馒头需要捧着,一旦端上来,哪怕再身经百战的大胃王选手也得对它保持尊重,乍一看还以为是馒头成精。
一些民间野生诗人把它比作碳水帝国的明珠,拥有全方位的饱腹感,一般人看一眼就饱了。
他们说阿姆斯特朗当年登月的时候就带了两个,去的路上吃一个,回来的路上再吃一个,心里相当踏实。
很多来这出差的人往往还没来得及跟当地朋友深交,第一顿饭就已经确定了对方的可靠性。
单从馒头的尺寸上就可以得知当地生活水平,他们对所有人保持诚恳,每个馒头都在诉说着丰收般的喜悦。
务实的山东人民向来讲究物尽其用,吃不完的话可以打包回家放在沙发上,抱枕也就这么大了。
有位从青岛旅游回来的朋友曾说,自己当时本来想多带几种特产回家,经历了这样高强度的面食洗礼之后,最终行李箱里只塞进了四个馒头。
那是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齐鲁大地的浪漫。
“第一次和家人去青岛玩,在崂山一家店里吃饭,想着不要点太多主食,一人一个馒头就够了。”
“看见馒头上来的时候我愣住了,怎么端上来几个篮球。”
“我黑龙江人,在青岛流亭机场看到当地馒头时震惊了”
这就像胶东半岛对世界送出的一片关怀,不管你来自哪里,谁也不许在这挨饿。
当地劳动人民似乎在蒸馒头时都往里面注入了自己的义气,他们对主食的理解已经上升到战略物资范畴,背在身上都能防弹。
你完全有理由怀疑它馒头的身份只是个伪装,不然怎么可能买一个吃三天还没吃完。
一直有人认为在青岛王哥庄附近仔细搜索的话,八成能发现某个巨人国遗址。
作为一种解决饥饿的终极方案,所有人都能在这里完成把脸埋进馒头抱着啃的人生成就。
尤其是看到一些馒头像西瓜一样切开端上来,这时即便是山东其他地方的朋友,也会在这一盆能量聚合体面前重新感受本省的实在。
“本山东中部人士第一次去青岛,两个人一顿饭就一个包子一个馒头,包子皮撕开就是一盘菜。”
根据一些本地朋友的说法,海鲜是自然的馈赠,大馒头则是人民的选择,很有实际意义。
有时过年前家里买了个四斤的馒头,到正月初八了还在吃。
如果你把它当成枕头,就再也不用害怕半夜饿醒了。
还有个烟台的同事表示他们村里平时吃的馒头都这么大,并且善意的提醒大家都应该去山东尝尝刚蒸出来的大馒头。
在他的自述中,越大的馒头越好吃,撕开里面都是一层一层的,鱼干配上大馒头,他自己能吃完一整个。
“我爸做的大馒头特别好吃,每年过年他们单位领导都慕名来我家蹭馒头吃”
当然对于这些面食行家来说,一桌人吃一个馒头只是常规操作,要是赶上有喜事,他们的馒头大小可直升至20寸。
保证功能性的同时也会加入更多美学元素,当地孩子过百天的时候,用来庆祝的馒头比孩子还大。
由于体积大小类似,创作手艺又过于精湛,有时乍一看以为中间的小朋友也是馒头捏出来的。
图片来源:半岛都市报
要知道他们搞出来的馒头不仅口感手感俱佳,在造型上也属于艺术创作。
通过馒头阐述对生活本身的深层观察,这些高阶面食掌控者们基本蒸出了一个大馒头宇宙。
这些只是当地某家馒头店官网展示案例中的一部分
民间艺术总是倡导精益求精,产品中凝聚的都是人民最朴素的愿望。
比如神虫也被称为安康圣虫,一般三斤一个,寓意来年家里财物能够富贵有余,日子有钱有望,双头的有时也会用于老人过寿,寓意老人平安健康长寿。
凤代表着小女孩贵如凤凰,漂亮可爱,龙则寓意小男孩生龙活虎,活泼可爱。
虎和燕子也是分别代表对男孩和女孩的祝福
没有一定的美学基础是蒸不出这样的馒头的,创作时全靠心灵手巧。
馒头在此时已经在品种上进入了另一个层面,有的地方把它叫花馍,有的地方叫花饽饽,但王哥庄的从业者相当专一,花样再多也得叫馒头。
艺术创作没有终点,为此每年他们都会举办花样馒头大赛,有人说这是馒头界的维密,也可以直接理解为王哥庄的秘密。
图片来源:凤凰网青岛综合
在媒体的报道中,比赛的赛制相当完善,评委们会围绕形态、质地、色泽、外观等方面的标准评选,而参赛者则通过工艺、手艺、寓意来进行交锋。
他们每年都会用行动刷新馒头的概念,早在2013年的比赛中,最大的作品“圣虫出山”就已经高达31公斤重,蒸了六个小时才蒸熟。
据创作者介绍,还得防止成品出来有裂口,必须急火慢火交替使用,光实验就进行了十次。
参赛的每家馒头店几乎都是王哥庄街道的核心馒头大师,自然都有自己的狠货。
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市场磨练,他们比谁都明白创新和人民需求之间的关联性。
图片来源:青岛要闻
观众们一不小心就会被场上的作品所震慑,虽然从根本上说还是馒头,但这些作品不论大小,精致程度都早已脱离了食物领域。
百度百科介绍,王哥庄大馒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青岛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用崂山水、铁锅蒸、木柴烧、手工揉等方法制作。
有说法显示它可能起源于古代抵御倭寇的军营,现在已经是被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
当地政府甚至给大馒头店提供了专供的面粉,就是为了保证质量。
图片来源:半岛都市报
至于人们有多爱吃,市场总会给出答案,如今当地一些馒头店一个季度一种馒头就能卖出三万个,到节庆时一笔订单就是一千多箱。
馒头的产量也从2008年的不足6000吨,到去年达到了1.48万吨,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产值突破1.1亿元,实实在在解决了几千人的就业。
很难说清它在当地生活里的分布密度,人们平时吃它,过年吃它,结婚吃它,老人过寿时也吃它。
如果你出生在这,可能在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收到过这个礼物了。
图片来源:《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也许就像一个当地朋友说的,离开了家乡的本地土著,才更明白为什么蒸馒头也要讲究匠人精神。
它既是日常生活里的食物,也是人生重要时刻的见证者。
他说自己至今还沉醉在这种馒头带来的踏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