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奋斗史:豆瓣9.2分的片子,400万人求重播(组图)
2004年6月,一个叫丁尚彪的男人,终于决定离开日本。
这已经是他打黑工的第15个年头。
十多年里,他一直担惊受怕,活在身份曝光、被遣返回国的阴影下。
两年后,以他为主角的纪录片在日本首播,收到了400多万条要求重播的观众留言。
“在连续三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
1.破碎的留学梦
1989年,35岁的丁尚彪咬牙做了人生中一个重大的决定:
他要去日本,一边留学,一边工作挣钱。
在此之前,他经历了没有技术、没有学历、找不到工作的窘境,也经历了拿着少得可怜的工资、却要养活一家三口的艰难。
当时的日本,GDP位居世界前列,丁尚彪听人说,“那里遍地都是冰箱彩电。”
他认为,这是仅有的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于是狠狠心,向亲戚朋友借了42万日元,留下妻女在上海,独自踏上了赴日求学工作的路。
但是,当丁尚彪好不容易抵达日本时,他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北海道,阿寒町。这个地方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冰冷,一年中有大半的时间大雪封山。
根本不是想象中的繁华都市,而是个落后贫困的破败农村。
而招收他们的所谓“语言学校”,不过是当地政府为了带动人气,吸引留学生的招数,根本不允许他们打工。
更何况这里人迹罕至、气候寒冷,就连当地人找工作都困难。
在阿寒町半工半读的梦想破灭,背着巨额债务的丁尚彪,想到了转校,换座城市,谋求更好的出路。
摸黑潜行了几个小时后,他和同学们一起,跳上了逃去东京的火车。
可在前方等着丁尚彪的,是更残酷的命运:
转校申请被东京的学校拒绝了,政府认为他们擅自离开北海道是非法的,他随之失去了留在日本的合法身份。
眨眼间,他的身份从“留学生”,变成了“非法滞留人员”。
两三天的时间里,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回国。
丁尚彪不敢回去,因为一旦回去,就不能再回来了:巨额债务怎么办?家庭的贫困怎么办?妻子和女儿的未来怎么办?
当初借的那四十二万日元,可是相当于他和妻子不吃不喝、整整十五年的工资。
经过几番痛苦的思索,丁尚彪决定留下来,打工还债。
于是整整十五年,他都顶着随时可能被警察发现、遣送出境的风险“打黑工”,做些最底层、最艰辛的工作。
他的打工生活,几乎是初代海外华人血泪奋斗史的缩影:
为了省钱,他等到超市快打烊时才去买菜,因为这时的菜价最低,他选出最便宜的买下,晚上吃一半,第二天中午作为便当,再吃另一半;
为了挣钱,他一天打好几份工,最晚的工作结束后,他永远赶不上末班电车,只能沿着铁轨,走路回到住处;
因为担心被抢劫,又苦于身份不能报警,他只在身上留很少的现金,在家里的门后,始终放一把刀防身;
租的小房间里连浴室都没有,他也不舍得去澡堂,就把塑料布围起来,站在里面随便冲一下……
生活上的苦难之外,对家人的思念,也折磨着丁尚彪。
他狭小的房间墙上,贴着一张年代久远的照片。
那是他的女儿,丁晽。
2.一家人,一个站台
“晽”,出自《淮南子》,意思是“想要知道的样子”。
对于丁尚彪来说,女儿,就是他关于未来的全部希望。
在日本打工的日子里,苦苦挣扎还债的他,逐渐萌生了新的生活目标:
送女儿出国留学,实现自己夭折的留学梦。
他默默为女儿规划着未来,把整个家庭的命运,看作是一场接力赛跑。
如果自己跑得远一些、长一些,那么女儿要跑的路就短一些,活得也轻松些。
他把打工挣来的钱,一笔一笔汇到家里。远在上海的妻子,也在咬牙坚持:
她在纺织厂上班,却舍不得给自己买件好衣服穿。生病了,也不愿轻易去医院。
丈夫寄回来的钱,除了还债,全部存起来当做女儿的“教育基金”。
好在,女儿没有让他们的希望落空。
丁尚彪在日本打工八年后,1997年的夏天,丁晽拿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远赴重洋求学时,她特意买了在东京经停的机票:能在日本停留整整一天。
阔别八年,终于可以见到爸爸了。
因为没有合法身份,丁尚彪不敢去机场接机。
父女俩在地铁站台上,见了八年来的第一面。
贴在小房子里的照片上,女儿还在读小学。如今的丁晽,已经十八岁了。
丁尚彪看着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长这么高了?比我还高了?”
寥寥几字,说尽了阔别多年的心酸,与此时此刻的欣慰。
丁尚彪一边念叨着女儿“该减减肥了”,一边开心地带着女儿,去了自己工作的地方,骄傲地介绍给同事。
同事们都很震惊:原来这个中国人,真的有一个如此优秀的女儿。
丁尚彪看着女儿,眼中满是自豪。
对于八年来自己吃过的苦,他没有抱怨,没有诉苦,没有要求女儿“好好学习,报答父母”。
只是不忘叮嘱女儿,求学之路难免遇上挫折,咬咬牙,挺过来就好了。
“因为父母,就是这么坚持过来的。”
八年那么长,二十四小时却那么短。很快,就到了和女儿分别的时候。
丁尚彪依旧无法送女儿到机场,只能在上一站就下车,目送着女儿离去:“就到这吧,爸爸不能送你了。”
在异国他乡坚持了八年的丁尚彪,在站台上泪落如雨。
车厢里的女儿,根本不敢回头看爸爸,只能偷偷掩面哭泣:她知道,如果看到自己哭,爸爸会更难过。
从此,聚少离多的一家人,开始了分隔三地的日子:
妻子留在上海,女儿去美国求学,而丁尚彪,选择了继续留在日本。
他拒绝了女儿提出的“我可以在美国打工,爸爸回国”的建议,想多给女儿赚点钱,让女儿的留学生活多些平顺,少些艰辛。
他更加卖力地工作,在忙碌的工作之外,还考了五种技术类的资格证书。
五年后,妻子历经十二次申请,终于获得了去美国看望女儿的签证。
旅程开始前,她买了衣服、烫了头发——因为她同样选择了,经停东京。
还是在那个车站,这对结婚三十年,分别十三年的夫妻,终于见面了。
眼角泛起细纹,鬓角已经斑白,分别时风华正茂的两人,如今都已年近半百。
没有哭喊,没有热烈拥抱,丁尚彪无言地微笑着,默默接过了妻子的行李箱。
十三年的时光在这对夫妻身上一晃而过,凝固成此刻深情的对望。
相顾无言,欲语泪先流。
离别很快来临,这一次,丁尚彪仍然只能停在机场的上一站。
没有“执手相看泪眼”,两人根本不敢对视,不肯流露出悲伤、软弱的一面。
好在,生活终归是没有亏待这一家努力的人。
2004年,女儿在美国博士毕业,成为了一名妇产科医生。
“没有合法身份”、“打黑工”15年的丁尚彪,终于坐上了离开日本的飞机。
他看着窗外的熟悉又陌生的一切,这个自己含泪生活的地方,百感交集。
“人生就应咬紧牙关,含泪前行,这是为欢笑做出的准备。如此世代相传。”
3.“牵手”
在几乎整个童年时期,女儿对于丁尚彪的印象,除了记忆里模糊的影子、母亲的念叨,就只剩一盘磁带。
那是很久之前,丁尚彪通过上海广播电台的点歌节目,为她点的一首歌。
磁带里,还录下了节目主持人的一段话。那是丁尚彪点歌时写给女儿的:
“爸爸离开你已有八个年头了,真是弹指一挥间。
丁晽,爸爸的好女儿,虽然我不能坐在你身旁,给予直接的指导和关怀,但是当你坐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时候;当你听课思想不集中的时候;当你复习功课疲倦的时候……
请你在心中,听一遍爸爸在遥远的东京为你点播的歌曲。
我想这首歌会给你温暖,会给你父爱、给你力量,将鼓起你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努力吧!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朴实的语言背后,是一位父亲的坚守。
有人说,丁尚彪的苦难是他自己选择的,不值得感动。
几十年光景过去,他当初的决定,在如今看来,或许愚笨、或许可笑、或许偏执。
但谁都无法否认,他是从痛苦不堪的人生中,振作起来的勇士。
在命运的寒冬中,他还扛起了父亲的责任,点亮了女儿人生的火把。
甚至在美国生活之后,他也依然没有停下,而是重拾了当年打工的劲头,在各个饭店、超市之间从零开始。
2012年,由于他在纽约一家酒店的工作能力,他被推选为纽约市宾馆业协会优秀员工。
正如他自己在文章里写的那样:
“世间七十二行,无论在哪一行,只要忍耐、认真、勤奋、行行都能出状元。”
从1989年至今三十余年,在他的字典里,我们看不到哭诉,看不到埋怨。
只看到一个父亲面对生活的不屈,面对挑战的顽强,以及面对家庭的强大责任心。
有人曾这样形容:“父亲是大山的回音,不喊时,他在,喊他时,他来。”
纪录片播出后,有人慨叹丁尚彪的付出与牺牲,感叹于沉默却坚韧的父爱,但也有人提出疑问:
“为了钱,错过了与家人的相处,也配叫父爱吗?”
答案,或许都写在丁尚彪为女儿点播的那首歌曲里:
《牵手》。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