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国“战狼外交”文化可能在淡化(图)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中日民间交流问题的回答让人感觉到就事论事、实事求是。“战狼外交”文化似乎正在呈现淡化的特征。
近日,被称为中国“战狼外交”的文化似乎正在呈现淡化的特征。
最新的事例就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近日在主持记者会时,就前几日中国舆论猛烈抨击日本外务省“国际交流基金会”多年来资助中国媒体和网络界名人赴日参观考察一事回答记者提问时,对中日间这种国与国的交往形式给予了相当正面的评价。这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令中国部分网络民族主义者颇受挫折。
尤其是考虑到当前美日两国就遏制中国密切合作、中日关系正在走向低谷的背景下,代表中国官方立场的发言人的上述回答更让人感觉到:就事论事、对事不对国,中国外交中一度被国际社会称为“战狼外交”的文化,恐怕要淡化了。
与网民民族主义相区隔
按照数日前中国网民对日本外务省基金会资助中国媒体和网络名人赴日参观考察的批评:这些中国人是拿日本政府的钱在中国为日本当卧底,为日本政府在中国国内做宣传,“汉奸”一词几乎就要脱口而出了。可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不仅没有以任何形式对这种偏激言论加以附和,反而对国家间的这种交往方式给予了肯定,这实际上是对网民上述言论的批评,更是刻意与网络民族主义相区隔。
发言人说:国与国之间以各种形式开展人员互访交流的做法在国际关系实践中普遍存在。发言人还专门指出,中日互为重要近邻,两国人员往来十分密切。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近半个世纪里,双方由政府支持推动的人员交流不胜枚举,为两国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双方近年还确立了五年安排两国3万名青少年双向互访的交流计划,两国政府支持的青少年学生双向研学旅行活动也在规划筹备之中,将在疫情结束后陆续付诸实施。
发言人强调:我们希望通过中日间持续健康稳定的人员交流,实现增进理解、建立信任、深化友谊的目标。
在当前中日关系低迷的背景下,仍然表达了中国与日本继续深化友谊的目标,这其中的意义非常重大。
中国发言人此次刻意与国内网络民族主义相区隔,应该是上月来中国对外交往中一系列动作的结果和继续。
首先是在当前中欧关系处于低谷时,对欧洲展现善意。一是中国分管外交工作的高级官员5月26日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时表示:中国始终将欧方视为伙伴而非对手。同日,中国领导人同西班牙首相通话时,强调中欧之间应该“牢牢把握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方向”,强调中欧之间应该合作。
5月31日,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等中国对外交往中的概念,这显然是针对中国国内的现实而指出的。提出这一概念的实质是:改变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方式。按照笔者理解,即:除极个别国家以外,同各国都要普遍缓和关系。
可以预测,中国下一步的外交方向应该是:可能除了美国以外,同其他国家都会缓和关系,哪怕是至今还有矛盾冲突的国家,并大力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和彼此之间的友谊,其中求同存异应该是主要的特征。
由此,“战狼外交”的文化恐怕要结束了。可能对美国仍是一个例外,但到那里就不是文化了。
就事论事立场十分重要
在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为了同世界各国改善关系,在对外交往中坚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立场,而不是被网民情绪所影响,是客观现实所必须。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网民极端情绪只是一部分中国人的情绪,不能代表全体民众,更不能代表中国政府。它本质上就不客观,它的过度宣泄本身就对与别国建立正常关系不利,更不要说当前中国改善与他国关系了。政府表达对外立场时如果受到这种情绪影响,客观上就是与改善他国关系的宗旨相对立的,这会从根本上损害国家利益。其次,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由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涉外问题上中国社会的认知客观上是非常复杂而且分裂的,统一认识客观上并不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能坚持就事论事和实事求是的立场,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能被网民的极端情绪所左右,这才是最负责的做法。
而且从国际资讯传播的角度看,无论媒体和舆论如何鼓噪与激动,就事论事和实事求是永远是最好的回应,因为它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即便网民和读者一时不能理解,事实最终也一定会真相大白。
就坚持就事论事和实事求是立场而言,中国官方近来已经不止一次地在行动上表现出相关精神了。前几天几位美国参议员乘坐美国军用飞机访问台湾,直接挑动了中国民间的愤怒神经,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反应是:表达原则立场,但同时也有所克制。外交部发言人突出表达的立场核心是,“立即停止与台湾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虽然这让不少网民不满,但外交部仍然坚持了这一立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新变化是当前中国外交新变化的正常反映,也与当前中国外交的现实相呼应,符合客观实际,应予坚持。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