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危机:两趋势难避免 专家倡再挖“人口红利”(组图)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将于5月11日公布,中国会否出现人口净减少成为焦点,尽管官方事前已表明“2020年人口持续保持增长”,但关于人口危机的担忧仍然未缓解。
隶属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光明日报》5月10日刊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杨舸的文章,他认为“少子化”和“老龄化”或是中国人口无法避免的趋势,提出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对冲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杨舸在《如何全面看待中国面对的人口挑战》的文章中指出,全世界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都正面临生育率下降的风险,中国也无法避免。众多学者的研究均表明,发达国家鼓励生育政策的效果不及预期,奖励措施未改变人们的理想子女数,高福利政策也不断被诟病。
文章认为,中国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或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改善生育政策,并加快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但在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的同时,也要考虑各级公共财政的支付能力。
文章强调,“少子化”和“老龄化”或是中国人口无法避免的趋势,唯有坚持国家创新战略,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才能对冲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人口红利”的来源要由劳动力数量转变为劳动力素质,必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换取劳动投入下降,依靠科技创新来阻止产业竞争力可能的被削弱。
文章指出,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首先要增强人力资本,人口健康素质和教育素质的改善,是中国当前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排在中等偏高收入国家前列。而且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超过一半新增劳动力具有高等教育学历。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将是中国新发展阶段收获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重要保障。
另要建立创新型的产业结构,文章指中国产业结构已经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重化工型转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机遇,实现人才、产业、科技协同发展,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决胜武器”。
在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前,人口话题不时受到关注,“出生人口再刷新低”“人口即将负增长”“老龄化进程加速”等观点被热传,“北京户籍人口出生数创十年新低”更是冲上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榜。在这之后,“2020年中国人口持续保持增长”这则官方消息的发布,对似乎弥漫全民的人口焦虑起到了一定的缓释作用,但似乎仍无法扭转全民人口焦虑之势。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于2020年11月1日开始,并于当年年底结束。当时有关部门官宣2021年4月将公布数据。2021年3月15日中国统计局宣布4月上旬公布数据,结果到了4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尴尬地说,“我们会加快工作进度,力争早日向社会公布人口普查的最终结果。”中国统计局的这种“一拖再拖”被舆论嘲笑就像一个成绩拿不出手的小学生,努力拖延交出成绩单。
英国《金融时报》4月28日发文称,最新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不到14亿,这是自1950年代末大饥荒以来,中国首次人口总数下降。该报还评论称,这意味着中国人口可能提前被有13.8亿人的印度超越。此外,人口下降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消费力、养老问题等都有重大影响。
对此,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29日发布声明反驳,称中国人口在2020年继续保持增长,具体数据将在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中发布,但该机构未提供进一步的细节。
目前外界普遍的看法是,无论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如何,中国人口负增长拐点很快会到来将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