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中印点火图之争 胡锡进遭爱国网民“围攻”(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共政法委官微中国长安网的中印点火对比图争议仍在延烧,如何看待此事成为复旦大学教授沈逸和《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争论焦点。伴随着讨论,《环球时报》和胡锡进本人罕见地遭到部分“爱国网民”的“围攻”。
中国长安网点火对比图引发巨大舆论风波。(微博@中国长安网)
中国长安网5月1日发文“中国点火VS.印度点火”,配图为中国长征五号火箭点火照和印度点火焚烧遗体照。此举旋即引发广泛批评,不少网民引用古语“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来批评,官微随后删除该博文。
但争议事件并未随删文而降温,反而在沈逸和胡锡进下场后,掀起更大的讨论。沈逸认为,官微图文没有问题,人道主义、命运共同体要有,但对印度该有的态度也要有;胡锡进则认为,官微发布不妥,因为官方此时应高举人道主义大旗,表达对印度同情,将中国社会牢牢置于道义的高地上。
胡锡进还抛出命题“官方机构账号究竟应该在涉外舆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拿捏什么样的尺度?”沈逸则回应称,以中国如今在全球舆论场面临的处境,认为在微博上发表规范化表达就可以“将中国社会牢牢置于道义的高地上”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境地,结合具体国家具体行为,没必要自我设限。后者还称,表达对印度的同情,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间,中国社交媒体微博迅速划分出支持沈逸的网民群体和力挺胡锡进的网民群体。一方面,力挺胡锡进的部分网民开始整齐划一用“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来批评反对者“无人性,中国耻辱”,称呼沈逸为“战狼”,甚至呼吁复旦大学罢免他。
另一方面,支持沈逸的网民则开始指出,力挺胡锡进的网民出现“公知和推墙派”,而且言语间似乎抹掉胡锡进的爱国色彩,强化“墙头草、叼飞盘”的角色。一些自认为爱国的网民开始挖出胡锡进曾经“黑解放军”的旧闻,声称他是“伪装成爱国者的公知”。
在指出“公知和推墙派”错漏百出的言论后,部分支持沈逸的网友开始指责《环球时报》部分记者的立场有问题,甚至集中“攻击”一位名为陈青青的“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理由是后者在推特指责中国长安网的对比图是“完全荒谬的”。此外因点赞赵婷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陈青青同样被批评。
随后,包括陈青青在内的《环球时报》多位记者遭遇指摘,认为所谓爱国立场根本就是有问题的。对此,胡锡进5月4日连续发布多条微博回应。对于报社记者及本人遭遇“围攻”,他说没有不被批评和非议的特权,但《环球时报》的信念依旧是“要能够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迎风飞扬”。
对于此次舆论的“对立”,胡锡进在最新一篇微博中说,不认为中国舆论场是特别民族主义的,不认为这边整体出圈了;在印度问题上,中国舆论场的生态性得到了一次比较充分的展示;内部讨论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结果应最终指向中国社会在多元条件下的韧性和团结,而不是隔阂的加深。
胡锡进这种既强调自身是爱国者,同时又强调舆论的多元,被指是在降低这场讨论的热度。不过,相关的讨论仍在强化,最新波及的是一位乐评人“丁太昇”,后者稍早前指责前述官微对印度没有大爱精神,但被“爱国网友”挖出曾极力讽刺疫情中的武汉民众,因此在5月4日发布致歉声明,强调“本人爱国,今后定将谨言慎行”。
胡锡进和沈逸已经退场,但中国网民的情绪性宣泄仍在进行中,一方人从整体国民性,国家体制的高度来批评中国,另一方则执着地认为官微无错,点火图是在警醒印度民众要觉醒,要反抗印度政府。另外部分旁观者认为,官微发布的对比图已然不重要,关键的是,第一印度要老老实实防疫抗疫,不能再死人;第二是诸如《环球时报》等涉外媒体如何弄清楚内宣和外宣的差别,不能相互借鉴标准而令自身陷于舆论漩涡。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