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2日 13.5°C-16.9°C
澳元 : 人民币=4.71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多维:中国能在“碳中和”合作中寻求公平吗(组图)

2021-04-24 来源: 多维新闻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4月22日至4月23日举办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中美两国领导人“隔空同框”探讨气候问题的合作。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紧张之际,难得的喘息机会。拜登(Joe Biden)上台之后一再声明美国将重返由特朗普(Donald Trump)退出的《巴黎气候协定》,并增加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事务参与度,同时表示愿意与中国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进行合作。

多维:中国能在“碳中和”合作中寻求公平吗(组图) - 1
4月22日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新华社)

4月14日至4月17日,首个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拜登政府高官,便是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John Kerry),克里此行也被认为是为后续的领导人气候峰会探路。克里也曾多次表示,气候危机必须要美中两国共同努力,希望能够同中国加强合作。

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包括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40个国家在内的领导人,纷纷在致辞中重申或更新了各国的减排目标,以期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碳中和等概念也逐渐成为舆论热议的重要议题。

作为对地球日举办的气候峰会的回应,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4月23日在北京举办以“气候变化—人类共同挑战”为题的主题研讨会,邀请在能源、气候、绿色环保等领域上又诸多实践的企业、智库参与研讨。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主任柴麒敏在发言中指出,气候变化问题,正值中国酝酿下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提出了很多中长期目标的展望,其中最主要的是到本世纪中叶,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

多维:中国能在“碳中和”合作中寻求公平吗(组图) - 2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4月23日举办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研讨会。(CCG供图)

中美欧、日本、韩国、南非等等国家提出碳中和之后,碳中和越来越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产业投资,国际贸易一个新的标准,甚至可能会进入壁垒。碳中和俱乐部的成员也越来越多,其中有非常多合作的机会。

柴麒敏认为,通过大的变化,如绿色转型效益分享的方式,也能为后续国际关系的变化带来很多正能量。

空中客车环境事务负责人崔琳也参与了本次研讨,她分享了作为大型制造企业的空客,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领域的经验和实践。崔琳提到,空客的生产制造过程,对所有工厂行为以及制造工艺流程,制定了比较严苛的二氧化碳减排要求。

崔琳特意提到,去年下半年,空客规划了新的发展战略,预计在2035年推出全新一代的氢能源飞机。

来自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中国首席代表方莉指出,考虑到系统变革,未来国际合作,特别是中美、中欧这些大的排放国家和重要的经济体之间的合作,重点领域应该放在制度上,制度的合作能够创造一个更和谐的未来社会。

方莉认为,碳中和议题给中国和全球提供了另外一个场景,全球在此议题上共同处于探索阶段。中国有机会在其中,利用创新为全球提供制度的公共产品,为解决世界的实际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这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傅莎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她指出,对待全球公共物品产生的问题时,一般的解决出路就是共同应对,合作是关键。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也是机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大量产业机会将会应运而生。其中主要包括新的就业机会、投资机会和新的技术发展方向。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全从能源电力者的角度出发,分析指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在于,控制碳排放,目前碳排放是中国主要能源活动,电力系统碳排放占到40%以上的水平。要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工业、建筑、交通、电力能源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共同承担责任。

他同时指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题的新星能源系统,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能源首席研究员左前明则在发言中强调碳中和过程中的公平问题。他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在70年代已经实现碳达峰,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所以,中国在能源活动上,还有较大空间,对于中国而言,还需要处理发展和控碳的关系。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无法像西方国家一样,通过把重化工业转移出去来达到碳排放的目标。再加上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的目标,因此,中国要平衡好产业完整性与碳中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