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流泪!中科院博士毕业论文致谢曝光走红:山坳里走出来的奇迹,不枉活一世(组图)
这个事情实在是太感动了,我们没有想到能够在一篇中科院的博士论文最终致谢部分看到这么一个故事,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情真意切,很打动人,我们相信,虽然很多人的确出生于豪富之家,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不过从全社会的人员分布比例开看,肯定是穷人和家境普通的人占据绝大多数,因此这篇致谢部分让百万人产生了共鸣。
这篇论文本身是关于机器翻译的论文,非常专业,我们全文就不贴了,这个没太大意义。
我们都知道,每篇论文后面有个答谢部分,而很多大学的对于本科也好,硕博也好,论文其他部分是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对答谢部分,很多大学并无严格的要求,毕竟答谢本身不属于论文技术细节的部分,更加偏重于作者个人抒发情感的一些内容。
答谢的第一段就让我们很震惊,因为这种答谢方式的确不多见。
可以看到,他足足花了22年在读书上,可谓是吃足了苦头才有今天的成就。
而细数他的成长经历,真的是很惨。
简单概述一下:
1、出生在偏远山区。
2、母亲在他12岁时不要他了。
3、父亲完全不管他,即使他病到无法自己去医院也没管,仅仅留下点钱。
4、他17岁,父亲交通事故离世。
5、同年婆婆病故,照顾自己17年。
6、自己的计算机启蒙老师英年早逝。
7、照顾自己的师母也早已离世。
也就是说,对他重要的所有人几乎都离开了他,说全世界只留下他一个人也不为过。唯一能支撑他的就是读书!这位博士年幼时的生活简直让人无法想象:
1、家里没钱,用竹笋壳防止漏水。
2、夜里抓黄鳝、钓鱼、养猪、出租水牛户口。
3、父亲还偷他辛苦抓的黄鳝买肉和酒自己吃。
我们看到都惊呆了,这是什么样的人生?
生活的贫困带来的是尊严的打压:
可以看到,他基本上处于“衣不蔽体”的贫困状态,唯一能激励他的就是读书,这是他唯一能做的。
但是他是幸运的,靠着拼搏和努力,高中学校帮他免学费,自己的一位叔叔帮他解决生活费。
这是最后一段,他的确是一路吃苦过来的。
显然,他成功了,查询公开资料发现,他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黄国平已赴腾讯就职,在该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很多网友都看哭了:
他的故事几乎就是一部典型的“山区少年逆袭史”,为什么大家都感动?
因为很多贫困家庭或者家境一般的家庭孩子要想出人头地真的太苦太难了!
我们都知道,当代社会层次的划分是以“地位&自由”范围的大小进行的。
阶层越高,可操控的资源越多,受到的制约越少,自由度越高。
比如主动选择生存环境,甚至改造环境,决策更加主动,重视自我个性的保护,好奇心更强,有能力创造条件达成目标,社会活动更积极等等。
阶层越低,就越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比如绝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获得生存资源,可选择的生活环境非常有限,屈服于社会和文化的潜规则等等。
而他的幼年故事几乎就是这个社会的最最底层。口说无凭,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我们最近印象比较深的是《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中一个护送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的事情,地点在墨脱,中国最后一个开通公路的县城,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
这个就是当地的环境,这路还是后来修的。
很多地方是没有路的,要涉水前进。
甚至还要在大雪中前进。
而且很多路连车都没法开,只能靠步行。
我们知道有很多热衷野外徒步的“大神”,总是想尽办法找寻各类艰难险阻的路去探险,有多少人知道,很多地区的孩子从小就要每天走那么多路去上学?
每天都要翻山越岭。
甚至还要冒着被滚石砸死的风险。
感受一下惊险:
这就是每天上学的路:
看看都觉得吓人……
还有悬崖路,最窄处不到30厘米,一不小心掉下去就粉身碎骨:
过破旧木桥,人还不能多:
这些极其艰苦的条件都是我们普通城市孩子无法想象的。
我们都知道,富豪阶层的教育往往注重保护孩子的个性,目标是培养社会领袖,提升其个人魅力、领导力、团队意识与资源整合能力。直白点说,即是培养他们成为杰出的“新贵”。
中产阶级的教育则重在塑造孩子的优秀的个人能力素质,养成其高效的做事习惯、良好的执行力、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重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每一步都安排得很有节奏,设计感极强。
而底层的家庭,很多就像上图的那样,在生存线上挣扎。
同样,2011年的贵州:
为了上学,凌晨5:30就要起床。
当地孩子家里的条件都很艰苦:
起床后还要先干农活。
为了孩子们读书,家长修路。
小小的孩子每天爬的山路连大人都吃不消。
累了渴了就着山泉洗漱喝水:
而很多大山里的孩子根本没书读,我们都知道,华坪女高的校长张佳梅,当初是自己一家一家做动员,让这些山里的人家把女孩子送过来读书。
真的很惨:
她为了让山区的女孩子们有书读,经常晕倒在山路上。(她自己本身身染重疾。)
把钱捐给孩子们让她们读书。
女孩子们和她抱头痛哭的场面太多了。
我们能看到,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想在社会上立足,让自己的人生得到蜕变,唯一的途径是什么?
读书!央视曾经报道过一位河南淅川的孩子杨双才,家里是这样的:
他的经历和文章开头的那位博士差不多,虽然父母都在,但是母亲从小是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他的父亲也是年纪相当大,50多岁才有了孩子,现在已经70多岁了。可谓是家徒四壁。
杨双才从小和父亲一起干农活,放牛。
家里所有的衣服什么都是别人给的。
他知道,改变自己人生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最终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实现了人生的蜕变。
可以看到,对于我们大部分的贫困和普通家庭来说,读书几乎是唯一的机会,很多网友看了文章开头那个博士的案例非常感动。中科院大学甚至专门转发了这个事情:
虽然现在很多很多人都说阶级固化,寒门难出头,但是只要肯下功夫读书,按照现在我们国家的情况,即使再穷的孩子也有机会!不说一定翻身,起码有机会大幅度的改善自己的生活。
不少网友晒出了身边的案例:
我们也经常收到很多家境贫苦的同学给我们发来信息,说自己难受,撑不下去了,我们一直想给大家写一篇文章,正好有这个机会,我们想说,无论再苦再累,也要撑下去,把读书这个事情坚持到底,知识一定能改变命运!
那位博士的案例就是一个最佳典范:
我们只想说一句,不是所有人命中都能遇到贵人,也不是所有人生活中都有奇遇,请务必坚持读书学习(包含文凭、技能、业务等),国家为了我们创造了很多条件,无论多苦多累,这可能是我们普通人家孩子能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知识真的是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千万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