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华裔女孩雇凶杀害亲生父母,从“完美女儿”到“弑亲凶手”,悲剧是如何酿成的?(组图)
2010年11月8日,在多伦多一个中产阶级小区内,一场阴谋正在夜色的掩护下,悄然进行。
一对移民至加拿大多年的越南华裔夫妻,被闯入别墅的三名凶徒绑在地下室。
面对冷漠的歹徒和幽暗的枪口,他们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案发现场的别墅(图片来源于网络)
别墅的女主人何碧霞跪在地上,整个身子都止不住地颤抖。
在得知24岁的女儿詹尼佛·潘也被歹徒绑在楼上房间后,她流着泪苦苦哀求:“求求你们,不要伤害我的女儿!”两声枪响,划过寂静悠长的夜空。
何碧霞当场毙命,她的丈夫潘汉辉则在中弹后昏迷。
遇害的潘汉辉与何碧霞夫妇(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场入室杀人案震惊了当地社区,可随着警方深入调查的开展以及三名凶徒先后被抓捕归案,一个触目惊心的真相,缓缓浮出了水面。
原来,策划这起凶杀案的不是别人,正是夫妻俩一直视作骄傲的女儿詹尼佛·潘。
她和男友丹尼尔雇人行凶,计划杀死父母后继承遗产。
詹尼佛·潘(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亲朋好友的眼里,詹尼佛一直是个“乖乖女”,她聪明又刻苦,对父母言听计从。说白了,詹尼佛就是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就是这样一位被父母宠爱、被旁人羡艳的女孩,为何竟会做出买凶杀人、谋害双亲的禽兽之举?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虎妈狼爸”颖以为傲的女儿早已被压力压垮
在父母的眼中,詹尼佛原本是这样长大:
她4岁开始学钢琴、花样滑冰,从小获奖无数,如果不是韧带受伤,原本要冲击冬奥会;
中学以后,她保持着门门功课全A的记录;
成年后,她从多伦多大学久负盛名的药理学专业毕业,在一家医院的血液检测实验室工作。
詹尼佛·潘小时候(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是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女儿詹尼佛,显示出无与伦比的聪慧、勤奋与上进。她的人生一直在按照规划好的路径在推进,完美而稳定。
然而,潘汉辉和何碧霞没想到的是,从女儿上中学开始,她所创造的一切,都充斥着虚假。
詹尼佛没有门门全A的优秀成绩,甚至因为微积分不及格,导致高中都没有毕业。
原本录取她的大学也撤回了offer,所谓的“毕业”与“工作”,其实都是詹尼佛精心编织的谎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
所有在14岁到24岁这十年时光里,詹尼佛学会了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伪造自己完美无瑕的履历。
她谎称出门上学,事实上只是在公共图书馆待了一天;到大学毕业之时,她又以“入场券不足”为由,没让父母来参加毕业典礼。
真实与谎言将詹尼佛的生活撕裂成了两半,她一边掩饰真相,一边茫然度日,痛苦不堪。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可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詹尼佛为何不能实话实说,向父母坦白?
答案,其实很简单。
因为詹尼佛的父母,绝对不允许孩子的失败。
和无数个亚裔家庭一样,詹尼佛的父母是典型的“虎妈狼爸”,他们对孩子寄予极高的期望。
潘汉辉和何碧霞夫妇从故土移民而来,通过努力奋斗,买房置业,日益成功。
他们希望下一代可以同样优秀,让父母长脸,为家族争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女儿出生以来,夫妻俩就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长。
上学、参加补习班、学钢琴和滑冰,每天忙到10点多才睡觉,全年无休。
不允许学化妆打扮,不允许随意外出和同学玩耍,不允许去同学家里,更不允许谈恋爱。
在这场以爱为名的管束中,父母用不容质疑的威严把詹尼佛禁锢在理想的轨道中。
而这种过度的关爱和保护,却在不知不觉中变为牢笼。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过高的期待下,詹尼佛慢慢发生了变化。
她学会了自残,用小刀一下一下地划着自己手臂的内侧,用来释放高强度的学业压力。
她学会了说谎,考砸后依然能够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向父母报喜,说自己又拿下A的成绩。
她学会了伪装,在父母面前,她乖巧听话得像一只白兔,对父母的命令无条件地顺从。
詹尼佛就像一只不断被压缩的弹簧,在重压下没有底线地妥协,直到走向爆发的临界点。
真相尚未查明前,詹尼佛和弟弟出席母亲的葬礼(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就在惨案发生前不久,詹尼佛的父母终于察觉到女儿多年来的“优秀”另有蹊跷。在
震怒之中,他们对詹尼佛实施了更为严厉的制裁——没收电脑、手机,计算她汽车的里程数以控制她的活动半径,同时要求她和男友断绝关系。
面对父母的狂怒,被拆穿一切的詹尼佛却暗自怀恨在心。
这只被压扁的弹簧终于“弹跳而起”——她联合男友策划了这场入室杀人的悲剧,雇佣凶徒,想要彻底终结父母的生命。
詹尼佛正在被警方审问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母亲被当场杀害,父亲则因子弹射偏侥幸未死。不过他们永远都不会想到,幕后主谋竟是与自己骨肉相连的孩子。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母亲还在恳求凶手,不要伤害自己的女儿。
父母不爱詹尼佛吗?
答案显而易见。可正是这份与威严交织的爱,成了悲剧的加速器。
他们用爱压垮了女儿,女儿又回过头来报复自己。
这场悲剧令人唏嘘,也有着足够的警示意义。
多少父母正以爱为名对孩子实施着伤害
在亚裔尤其是华人家庭中,为孩子安排规划一切的家长十分普遍,詹尼佛的境遇也很常见。
由此引发的极端案例,也往往屡见不鲜。
2011年3月,在日本留学近5年的24岁青年汪佳晶飞抵上海浦东机场,在见到前来接机的母亲后,遂问母亲要钱。
母亲在表示没钱给他后,汪佳晶气不打一处来,持刀将母亲刺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2015年10月,贵州一对15岁的双胞胎姐妹因嫌父母管教过严,竟将剧毒鼠药拌进粥中,最终将父母双双毒死家中。
而这也是她们在前两次开煤气、投毒未遂后,实施的第三次恶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今年8月,一名宅家啃老的海归引发争议。48岁的丁某是同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可在从加拿大留学归来后便再也不愿出门工作。
他常年靠着母亲几千块退休金颓废度日,直到母亲以“未尽赡养义务”为由,将其告上法庭。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从表面上来看,这些儿女都做出了和詹尼佛类似的伤害父母、违反人伦的恶劣举动。
可如果深究他们的成长经历,却能发现惊人的相似。
他们从小就活在殷切的期待里,读书学习,工作生活,都要向着父母设定好的目标前进。
汪佳晶的妈妈为孩子包办一切,留学也在母亲规划好的路线下进行;
双胞胎姐妹没考上重点高中被父母一顿打骂,父母不允许她们玩耍,而是用补习班占据所有的课余;
而丁某的母亲更是要求儿子“只管学习”,学习之外的社交与爱好都被视作“荒废时间”,会遭到严厉批评。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无论家长自身的状况如何,培养下一代的目标一律都是“精英”。
孩子没时间充分成长、发现自我、享受生活,而是被各种手段尽早催熟。
在这些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理所应当地被贴上“天之骄子”的标签。
他们理应成绩优异,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直至完全符合父母的期待。
父母的权威和命令,更是不容质疑。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可并非所有孩子都有很好的调节与适应能力,父母抓得越紧,反而越容易让孩子陷入极端。
于是,有人怀恨在心,有人性格扭曲,有人自暴自弃,有人用暴力抵抗压力。
如果你问这些人“什么是爱”,他们只会茫然而不明所以。
会给孩子安排一切的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希望下一代能更好,出类拔萃地活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
可他们的爱一旦用错方式,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压力、逼迫和伤害,唯独没有爱。
当爱不再是爱,而变成一场“以爱之名”的伤害,最终导致的恶果可能完全超乎想象,不仅可能毁掉孩子,更可能让孩子将刀对准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一个人最大的教养
就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董卿,父亲是报社总编,母亲是大学老师。
从小到大,她都在极度高压下长大,一切由父母安排,满足他们的期待。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董卿几度落泪:
“自己就像轮子上的仓鼠,总是在忙于满足完全由他们决定、却总是无法达成的各种期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她曾在电视节目《挑战不可能》中谈到自己童年经历的细节——父母要求她每天到操场跑1000米,学古诗背古文,但不许留长发、去同学家玩,更不允许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
他们最喜欢董卿读书、学古诗词和运动。
中学时,董卿萌生了报考艺校的想法,却遭到父亲的暴打,她一度想到过自杀以威胁父母。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好在后来她坚定地追梦,不顾父母反对报考了艺术学院,更用实力和努力证明了自己。
当她站上央视的舞台,成为闪闪发光的新星,成年后的董卿并未回避童年时被严苛对待的惨痛经历,但也对父母当时的做法表示了理解。
她渐渐感受到父母严厉教养带来的正面影响。
在《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舞台上,童年时期被逼迫背诗学词的经历,却让她绽放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光彩。
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知识储备、流畅的语言表达,令人钦佩。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同是在父母的权威和高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董卿却开始试着和父母和解。
她学着反思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这背后的动机,也学着谅解。
这样的父母毕竟和那些恶意伤害孩子的父母不同,他们有爱也有盼望,却自以为是地采用了错误的方法,给孩子酝酿着伤害却不自知。
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教养,就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这句话放在董卿身上,十分贴切。
面对明明深爱着自己却采用了不当方式的父母,与其拿起尖刀枪械拼命,同归于尽,还不如学会体谅、沟通,以及坚定追寻自己的梦。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终有一天,父母会慢慢明白,“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对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儿女”。
在此之前,身为儿女的我们请耐心等待,不是用极端方式进行报复,不是用鲜血和人命来证明对错,而是勇敢走出自己的路。
雇凶杀人的詹尼佛,她的结局充满悲伤色彩。随着真相败露,她和男友以及被雇佣来的凶徒先后被抓获,并面临着程度不同的刑罚。
其中,詹尼佛和男友都被以一级谋杀罪判处无期徒刑,25年不得假释。幸存的父亲寄居在亲戚家,不堪回首的过往和身体的伤痛令他生不如死。
同时,他还向当局申请禁止与她交流。有生之年,他都不会再与女儿说话了。
詹尼佛出席庭审的素描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詹尼佛的父母知道今天的结局,他们有没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方式,不再那么独断专行,不让孩子那么拼,而是多听听女儿的声音?
如果詹尼佛能和父母多一分理解与沟通,起码学着独立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困境,追求自己的梦,悲剧发生的概率是否就会降低?
可惜,人生对谁都只有一次,无法复制。
而对于成长这条漫漫长路,无论是哪一方,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学会用更多的爱、尊重与体谅将其铺满,而不是彼此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