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晚常客到没工作零收入,邀十几亿人一起“见证奇迹”的刘谦,为什么“消失”了?(组图)
不可否认地,过年的味道好像越来越淡了。在残留无几的习惯里,看春晚是所剩不多的仪式感之一。
在这个星光熠熠的舞台上,人们期待的,从来不只是那些熟悉的面孔——每个人总想要一点超越当下的、踮起脚也许能够到的更美好生活。
像是一本书翻到最后一页,每个人是书中人,也是读者。无论是哪种角色,总想着能看到个不一样的结局。
如果生活还有奇迹,那么一定要赶在这一年结束时赶紧发生。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让“奇迹”在人们眼前发生的人是魔术师刘谦。
2009年,这位来自台湾的魔术师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直到2019年,他共5次登上这个最大的舞台,邀十几亿人一起“见证奇迹”。
而当奇迹被放大几十倍、被回看无数遍,所有人都看到了奇迹的另一面,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刘谦。
上春晚是一种折磨
今年,刘谦登上了江苏卫视的春晚。印象中许久未露面的他又一次走上春晚舞台,搭档不再是央视主持人董卿,而是一个六七岁的男孩。
他半蹲在坐着的孩子身边,在袋子里把鸡蛋“孵出了”一只小鸡,并把它送给了孩子。当摄像机镜头拉近,聚焦到魔术师的双手,他的掌心看起来干燥柔软。
这跟他上央视春晚时截然不同。
回忆他在央视春晚的演出,几乎每一次当给到手部特写时,都分明能看到手掌晶亮。
董卿曾在接受《艺术人生》采访时说,每次临近表演,刘谦总是紧张到手心出汗,以至于被眼尖的观众认为是“抹了油”。
而在2010年表演时,他依然忍不住用毛巾多次擦手。
尽管登上春晚舞台时,他就已经在国内外众多魔术比赛中拿奖无数,演出前还是“常常会梦见自己魔术表演失败”。
2009年,刘谦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在央视春晚上表演近景魔术《魔手神彩》。
这对观众来说,这是一种新鲜的魔术:“橡皮筋”、“硬币进入玻璃杯”、“戒指进鸡蛋”。
这是所谓的“近景魔术”,生活化的道具、近距离的观看足以颠覆观众对魔术固有的印象。
在他之前,魔术师秦鸣晓、傅琰东都曾上过央视春晚,而傅琰东更是尤为擅长大型魔术。
2008年10月份,刘谦接到央视邀请,而1月份,他就要上台演出。
为了配合春晚的大舞台,他循着之前魔术师的想法,准备了很多大型魔术方案,比如在舞台上变出两台飞机、汽车等。
但这些并不是刘谦。他注定要做“不一样的魔术师”,因为“不一样是很重要的”。
刘谦出生于1976年。7岁时,他在百货公司偶然看到了魔术表演,就开始自学魔术。
才8岁,他就给同学表演魔术,“第一次演的是把铅笔从嘴巴吃进去,从脑袋后面拿出来”。
按照刘谦的剧本,自己本该是开着豪华汽车、打扮精致的白领,魔术只是业余的爱好。但在大学毕业后的3个月里,他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终于决定成为一个职业魔术师。
当时,魔术并不是地位很高的行业,“我不想跟其他魔术师一样,有江湖卖艺的感觉”。
他为自己做个人网站;定制昂贵的西服;去国外参加比赛增加经历和光环;演出定价超过市面上任何魔术师10倍以上;只接最高级的客户……
刘谦的出现,成功引发了其他魔术师的模仿。而当魔术师们都着装体面时,他又穿着短裤和拖鞋去跟客户开会,“就是要不一样”。
相比起大型魔术,刘谦的近景魔术更适合电视节目。2009年,春晚导演组正是看了他在日本做的近景魔术后才真正确定他的表演项目。
此后,2010年他在央视春晚表演《千变万化》,在一个360度的圆桌上表演近景魔术。2012年,他表演《幻镜》。2013年,他又第四次登上春晚。
刘谦,成了人们听到“魔术师”会第一反应就想起的名字。
而在接受潘石屹采访时,他却说,上这么多次央视春晚,对自己而言,“是一种折磨”,因为“不能有一点失误、失手。只要有一点失误,就是失败。春晚,上一次就够了”。
三四年几乎零收入
在CCTV《面对面》的采访中,刘谦说,“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从春晚舞台开始的”。他的魔术,始于百货商店,成就于街头表演,而真正走红,一定是在央视春晚。
2009年的春晚上,被彻底改变命运的除了小沈阳,就是刘谦。
刘谦的前经纪人何晃杰曾说,“在他上春晚前,很少接到电视台的邀请,就是那几家固定合作电视台的节目录制。
现在这样的邀请当然很多了,我一天能接到二三十个电话,有要采访的,还有的要录制专题的”。
刘谦写的书,在春晚过后的十几天就卖出了200多册。这个数量,是以前7个月的销售量。
“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什么魔术表演可以看重播的。魔术本来就只能看一次”,刘谦说。
但登上央视春晚,就意味着他的魔术可能会被很多人回看几十遍、几百遍,甚至很有可能会放大到数十倍地看。
网络上带有“刘谦 解密”的讯息有十几万条。对很多观众来说,找到刘谦魔术的破绽,几乎成了春晚最有乐趣的彩蛋。
后来他回想起来,觉得自己也许要负一部分责任,“我比较想要证明自己,你看我很厉害我可以这样。
对观众来说,对,你很厉害,但是我最不服气很厉害的人,我一定要破解你一下”。
他倒不排斥观众破解他的魔术,尽管这难免会让奇迹成为失望,但他不接受人们轻视魔术。
2010年的圆桌表演是他“人生中最得意的一个作品”——这是第一次有人这样演绎一场魔术。他为此练习了将近1个月,“像个机器一样”。
2012表演《幻镜》时,他说自己“从头到尾,全身都在发抖”,因为只要走位、站位和摄像机的角度有一点点偏差,表演就毁了。
更可怕的是,这个节目是他的备选方案,时间仓促到只有两个礼拜时间。
在那段最焦虑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在其他演员彩排结束后的凌晨两三点进场练习,调整LED屏幕、镜子的角度,“只要偏半厘米,所有影像都会对不上”。
人们试图破解刘谦的魔术,正如他们试图看透刘谦,围绕在他身边的非议越来越多。
网络上一度盛传刘谦整容、娘娘腔、抄袭国外魔术师表演的新闻。
2013年,他跟钢琴家李云迪搭档表演时,因为一句“找力宏”的台词被网友骂“是非精”“找麻烦”,一时间风评不佳。而更引发民愤的是,网上流传他在日本录节目时跪拜“天皇”的截图……
一时间,刘谦被封杀甚嚣尘上。
似乎是为了印证这种猜测,在接下来的四五年时间里,刘谦就像那个稍纵即逝的“奇迹”,被见过,又迅速消失。
如果可以选择修正自己人生中的某段时间,刘谦毫不犹豫地选择“那段我最红的时候”,也就是2009年到2011年之间。
彼时,他正因春晚走红,开始自己的巡演,名跟利都在加速累积。
而这不过是冰山露出的一角,海平面之下是更大程度的内耗。
外界对他的争议只是一部分,还有来自他自身的纠结。
他向来是个追求完美和细节的人,会因为拍摄前员工没有打扫工作区域而生气,会自己决定演出的造型。
走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之前,他是一个表演一定要让自己处于舒服状态的魔术师,而走下春晚之后,有越来越多专业的人开始安排他的生活,告诉他要穿怎样的衣服、表演什么样的节目。
有段时间,公司对他的要求甚至是“每年都要上春晚,随便去演个一个就行”。
“你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工作,你已经厌烦了,但大家还是要你做一样的事情,后来就受不了了,还是回归正常生活”,刘谦后来在采访中告诉鲁豫。
他结了婚,有了儿子,搬到了北京居住。偌大的工作室里,最初只有三个员工,“终于能喘口气,不用再做不想做的事情”。
为了这几年的清净,他付出的代价是,“三四年来,几乎零收入,没有在工作”。
魔术,不该只是让人“哇”一下
出现在江苏卫视春晚舞台上的刘谦,显而易见地松弛了。
他像个父亲,也像身边小男孩的朋友,唯独不像个分分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师。这或许得益于“正常生活”。
2015年,他有了儿子,发现人生除了魔术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而魔术,也不该只是“让人’哇’一下,还应该有一些其他别的东西”。爱情、亲情和对大自然的感情,都能让魔术变成更有意义的东西。
在刘谦北京的工作室里,书架上摆着他演出用的道具高跟鞋、花高价定制却没有穿过的皮鞋、收藏的来自法国魔术师的神秘钟……
在不怎么演出的时间里,他就像正常上班一样,整天呆在这里构思新的表演。
他不急着上台演出,更愿意把时间抛掷在这里。
在工作区跟员工们研发新的道具,虽然有很多都没有做完;
在全球收集来的魔术道具里寻找乐趣;
他还专门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小剧场,对近景魔术来说正合适。
在这个小剧场,他会表演那些实验性的节目,它们中或许有很多根本不适合在舞台、电视上演出,但是胜在他自己喜欢。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寻找一种“平衡”:在自己想表演和观众可能会喜欢的节目中找到平衡点。
或许曾经他专注于寻找那些抓眼球的魔术,而在小剧场,他可以只做自己,“人要有这种时候,就那样无目的的研发和充实自己”。
如果钱还够花,表演欲望还没强烈到满意,他完全不介意就这样一直无目的研发下去。
停下来,是为了再一次出发。
在沉淀的那几年,他重新发现了表演魔术的热情,让观众看到新点子的想法越积越多。
2019年,时隔6年,刘谦重新回到央视春晚舞台。那是一场长达11分钟的表演,演出中他用一把“空壶”变出了红酒、啤酒、豆汁和白糖……
就在春晚结束后的两天,网络上出现了刘谦在现场换壶的视频经过。魔术一时间被群嘲为“骗术”。
沉默11天后,刘谦在微博回应:自己的表演中没有托儿,更没有串通全场观众。他也一并澄清了几年前关于他跪拜日本天皇的新闻。
在回应中,他说,尽管各方面单位都让他不要回应,自己仍决定把该说的说出来。
从2009年的爆红,到2019年的沉淀之后,他不再是当初那个只一门心思展现锋芒的魔术师。
没有人再能告诉他,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刘谦,与刘谦的魔术,是旁人眼中的表演,却是他的生活。
在江苏卫视春晚上,当刘谦把鸡蛋变成小鸡,有网友说,这不是魔术,而是魔法。
依旧是简单的道具,依旧是那个魔术师,却让人见证,生活才是最大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