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那些被中国留学生“养肥”的海外华人补习班(组图)
华人补习班在英美加澳遍地开花,连大学生也对补习需求旺盛。如果只是为了不挂科、拿文凭,那么留学的意义是什么?
在加拿大的某世界排名前三十的校园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中文对话:
“你这学期几门课呀?”“7门。”“嚯,你学的过来么这么多?”“没事儿,找了Tutor,问题不大。”
华人补习机构如今在加拿大的大学中已然司空见惯,我当年在UBC(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身边同学将在外补习视作“课余活动”。
当年在UBC学校门口,盘踞着四五家补习机构,业务类型包括课程辅导、论文润色、辅助签到,甚至连包写作业的业务都有。
补习机构甚至成为留学生毕业后的创业项目,还是一条热门赛道。
创业热门赛道——补习班早期华人移民在海外创业有几个常规路径,比如开超市、餐馆、美容美发、汽车维修。当然,也有高大上含金量高一点的领域,比如牙医诊所、中医院、会计事务所、律师办公室、外贸公司等。
但近些年,加拿大的创业人群普遍来自于80后和90后留学生。现在加拿大点得上名字的公司,基本上都是由中国留学生创立,而且发家史都在2010年前后。在这些小有名气和建树的创业公司中,最令人瞩目的三个行业是网约车、外卖和补习机构。
如果说网约车和外卖业务全是靠资本“砸钱”而兴盛,补习机构的迅猛发展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从理论上看,华人补习机构的市场不大:仅在大学及高中适用、摆脱不了语言局限性、课程差异性。其次,按照商业理论来说,华人补习机构并不“可持续性”:缺乏规范和有资质的教师资源,线下运营成本也不低。
但相比网约车和外卖,补习机构绝对是门槛较低的创业赛道,而且格外有“特色”。
前两个领域的玩家里,有不少国际品牌和企业,但一提到补习,浓浓的应试教育味儿就溢出来了。
还有一个原因也导致华人补习机构发展旺盛,那就是缺乏行业规范。
诸如《加拿大补习机构或违规操作,40名大学生被控作弊》或《对家华人补习机构老师在某校园为争抢学生大打出手》等新闻就曾经常刷爆我的朋友圈。
当年甚至有加拿大教授气愤地给中国学生写公开信,表示如果再看到同样答案的试卷,他会像厕纸一样扔掉。
不断试探底线这些华人补习机构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尤其是那些从来不去上课的同学,是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分?不得不说,虽然不会跨过黑线,这些补习机构真的在很努力地试探边界。
在研究生做助教期间,我就发现在自己所负责的某门课中,许多中国留学生在刚开学没多久,就开始找补习机构补课。
当时脑海里只有两个疑问:
1. 明明知识还没教为什么已经要开始补课?
2. 为什么不直接咨询任课教师或助教呢?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很多刚刚进入大学的留学生,其英语并不是完全熟练,一节课45分钟,有大半课程内容都听不懂。
很多学生又过于害羞,没能鼓起勇气交流。导致在200人的大课中,他们无法完全融入课堂,但对成绩又颇为看重,不得不寻求“外援”。
哪怕雅思或托福成绩非常优秀,还是有留学生不能很好的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这时,一个能说中文,且精通你所学专业的辅导老师,无疑就成了“帮手”。
这也是大部分大学补习机构的辅导课程都集中大一二年级的原因——需求大、人数多、必要性强。其实,在加拿大高校,教职人员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
不仅仅是授课讲师,协助教授的助教也是明令禁止私下接触学生,以防止学术舞弊,因此以“某门课由助教授课”的宣传点,是不合规的。
加拿大高校内的助教往往只允许本校学生担任,本科课程助教一般多为授课教授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很少会冒着被取消学籍的风险向外界透题,或助长舞弊的行为。
然而补习机构也有“对策”。
学校规定助教不能私下接触学生,前提是该助教还是学生身份,那么如果该助教毕业了呢?并以此作为主业呢?这样一来,身份的时间差便能钻漏洞。
再考虑到不同年份的考试题型都差不多,往往是教授将往年试卷稍微改改就能沿用三四年。自然就给以上操作留下空间。
在加拿大的本科教育中,一门课的成绩往往不是由最后期末考试“一场定胜负”,而是包含如 attendance签到、writing assignment论文、short answer assignment周作业、midterm exam期中考试、presentation演讲 以及 group work 团队合作。
每一项会占总成绩的 10%-30%,其他项目的比重甚至比期末考试还要大。
比如,某些课每周都有课下作业,但其中有多少是独立完成?又有多少可能是代写,就不得而知了。课程论文也是如此。
繁荣背后的“买家”说到底,补习机构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能给学生带来“成效”。
加拿大的本科成绩分为很多细小项目。这的确让期末考试的比重变小,但也同时要求学生在日常花费更多时间学习钻研课程。
但在担任助教过程中,我发现,随堂听课的效率并不高,许多学生往往是为了签到才去按时上课。
但论文写作却需要大量阅读,阅读则花费大量时间。学生想要拿到好成绩,真的需要付出整整一学期不间断的投入。
试想,当每周末只需要去补习机构上课 1 小时,就能搞懂一周三次大课的内容;有帮手用2小时,就给你讲完近300页的教材书;期末考试前补习3小时,就能拿下好成绩……很难不让想走捷径的人动心。
这些颇具诱惑的“低付出高成效”,也恰恰是补习机构“保B争A”、“保过”等宣传口号的底气所在。每一个商业项目能更开启乃至成功,关键都是“有利可图”。而华人补习机构无疑则是彻底挖掘“潜在需求”的产物。
尽管这些需求并不是高校想要看到的。事实上,各大加拿大高校都有官方或半官方的学术辅导。
在这里,学生可以找到大部分课程的Tutor,也可以找到帮你辅导写作的老师。他们的收费并不贵,一小时20-30加币,且辅导地点就是学校的图书馆(距离近)。
但大部分留学生还是去校外补习,原因是中国留学生“购买力”实在太强了。
而且大部分本地辅导机构,要么无法提供中文教学,要么无法给予长时间系统的辅导。
华人补习班则不同,他们往往能提供“整学期全部课程托管培训”、“周末固定补习”的业务。
于是,能提供更多、更系统、更高效的补习机构自然水涨船高,收取更高昂的费用。在这中间,留学生们也有自己的算盘。
和更加高昂的学费(平均每门课2500-3000加币)比起来,这些补习机构价格不菲,大约每节课平均500-600加币。
但比起挂科重修,如果能靠补习获得成绩,岂不是更划算也更轻松吗?尤其考虑到加拿大高校很多必修课是无法重修的情况下。
于是,即便收费高昂,华人补习机构仍然有旺盛的市场,并且净利润远远高于其他赛道。盈利颇丰的补习机构不仅可以支付环境更加好的场地费用,还能用高薪挖来名校毕业的“学霸”们。
于是,在【大学授课】+【补习机构增补】的策略组合之下,华人补习机构成功拿下中国留学生这块巨大市场。
结语所有以上加成,华人补习班已经在加拿大高校圈颇成气候。而且这块蛋糕还在不断扩大。
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考虑去华人补习机构当老师,毕竟动辄时薪上百的工作,可是比投行或科技公司的待遇更优厚。毕业生也不用从小白开始干起,工作内容信手拈来。
而留学生文凭成了一张写着“已出厂”的合格证,却让就业难、专业不对口、内卷等现象变得愈发普遍。但这些拿着合格证的毕业生,真的“合格”嘛?或者说一个毕业生的能力,难道真的能用一张毕业证来鉴定她或他是否合格嘛?
这几年,由于校方和教育部门管理严格,留学生作弊、代考或者泄题类的事儿已经大大减少。但这些负面印象却无法抹去。
人们开始质疑海外文凭的学历含金量,甚至开始质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这一现象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留学生群体,并把他们自己困得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