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台海局势紧张 北京是“恃强凌弱”的侵略者吗(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世界经济论坛(WEF)于1月25至29日举办“达沃斯议程会”,主题为“把握关键之年,重建各方信任”,各国领导人都将就此发表谈话,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中的谈话,在台湾格外受到关注。
习近平于视频会议发言时表示,在国际上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动不动就搞脱钩、断供、制裁,以人为方式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终将损害各国利益。
虽未点名任何国家,但外界皆将其解读为对美国新政府所发出的警告。而其中习近平所提到的“反对恃强凌弱”,则引起台湾绿营政客们的一顿嘲讽。台湾驻美代表萧美琴便在推特上转发习近平谈话影片,并以英文写下“I will quote him on that”(我会引用他说的话);民进党立委王定宇也表示,北京应从台海开始实践这个说法。
对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达沃斯议程会中的谈话,台湾绿营显然并不认同。 (中央社)
对主张台湾应“独立建国”、或认为早已是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台湾人而言,大陆当然是个“侵略者”,而对习近平的谈话不敢苟同。不只是台湾,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语境中,大陆的全球布局乃至急起直追的军力,都已证明了“中国梦”实为一种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而台湾仅是其中一部分。
对大陆而言,两岸统一显然不是“对外”侵略的问题。但两岸情势日趋紧张,解放军军机绕台次数愈发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不免让台湾人更加深信大陆“穷兵黩武”的说法。美国在近年也不断提出警告,认为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越来越具有军事侵略性,动辄对周边地区“胁迫恫吓”,其对外侵略的意图已成为美方的最大威胁。
美国内部会有此些想法并不稀奇,毕竟对外扩张及武力侵略,本身就是美国崛起过程的经验谈,而中国崛起后在全球影响力产生变化,导致其余国家或地区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本就是极其自然的现象,但不代表中美会走向同一路径。
拜登(Joe Biden)的核心幕僚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便在其书中写到:“美国人喜欢向中国人说教,要他们‘更像我们’。或许美国对自己的希望应该更加小心。”他提到,当美国成为新兴霸权时,美国对西班牙宣战,以掠夺关岛、波多黎各、菲律宾等殖民地;又以战争要挟德国和英国同意支持哥伦比亚接受美国条件;并支持哥伦比亚的国内叛变,以方便美国兴建运河。
艾利森在《注定一战?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书中列举美国成为霸权后的诸多侵略事迹。(长风基金会供图)
在艾利森看来,绝对性的武力差距,显然是美国展现其霸权的主要方式,不论其他国家或组织乐见与否,就如同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时,尽管联合国与会国家接连指控该行动违法国际法,安理会也以108:9的票数压倒性反对美国入侵,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依然表示:“丝毫不打乱我吃早餐的兴致。”
但武力和军事入侵并不是北京的第一选项,至少目前还不是,而是更倾向在全球局势的变迁下就经济与政治层面进行布局,在国际和经贸组织的参与中扩大其影响力。大陆与周边地区的摩擦冲突,以及目前渐趋紧张的台海情势,大多是基于防卫固有主权、边境,或巩固其战略地位所需,而近代中国遭受侵略与欺辱的历史,也让北京对此十分敏感且不容退让。但若要像美国自诩为“世界警察”那般无役不与,中国则显得兴致缺缺。
除了政治利益的考虑外,美国人向来认为自己拥有最好的体制、甚或最“良善”的道德观和普世价值,而迫不及待的希望套用于全世界,中国也是其中之一,不过事态并未朝他们所想象的发展。中国或许在崛起的过程中表现出自豪感,但不代表具备西方那种传教士般的使命感,其体制或观念仅需被理解和尊重,而不需被普世传播和适用。
中美在崛起后所采取的作风和价值观显然有明显差异。(路透社)
当然,被动的守势不是最好的选择,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参与融入,推动与其他国家友好的合作关系,将更容易巩固北京所欲维系的安全及尊严。但相较于美国看待其他体制感到极其“碍眼”时的积极介入,中国在这方面显得更加谨慎和节制,也不认为有此必要。
面对台海争端时同样如此,不放弃武力是北京“必要”、但并非的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案,倘若北京真的是个动辄诉诸武力的“侵略者”,恐怕也不会长期被台湾民众讥笑为“纸老虎”,而对盘旋于台海上空的解放军军机视若无睹。
不过现实来说,大陆缺乏美国那般强大的文化传播力,能将侵略行动包装为极具正当性的民主圣战,人们总认为美国能公平完善的处理所有纷争,尽管那些被美国介入过的地区,大多没有太好的下场,但毕竟民主自由的战争总是圣战,侵略与否,终究是选择性的成见。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