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6岁确诊男孩感染原因曝光:父母最残忍的,就是做这个选择…(组图)
这两天,北京一个确诊的6岁小男孩,被推上了热搜。
原因是,他曾在某个确诊病例家“小饭桌”托管。
所谓的“小饭桌”,其实就是托管班,管接管送。
一般是开在学校附近,为孩子提供吃饭、休息、学习的场所。
6岁孩子,托管,确诊新冠。
一时间,网友议论纷纷。
有人说,这样的“小饭桌”应该取缔。
还有人问,为什么不把孩子接回家去?
言语里,多是对父母的怪责。
是啊,明知道北京最近出现疫情,为什么不对孩子上点心?
这些话,旁观者当然可以轻飘飘说出来。
其实,父母比任何更想把孩子接回家。
但凡有时间,或者家里有人帮忙,都不会把孩子托付于人。
托管,不过是无奈之举。
学校下午三点多就放学,父母至少得晚上6点才下班。
不送去托管,孩子就没人照看。
当爸妈的,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性,更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
但是,有多少家庭有能力做到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呢?
成年人的世界里
有一种奢侈叫陪伴
每一个有爱的父母,都希望一直陪伴孩子左右,护子女一世周全。
但是现实生活,多的是身不由己和不可言说。
前几天,我无意中刷到一个视频,看完鼻子酸酸的。
安徽一个小女孩,独自在家里院子玩,结果不小心摔倒了。
摔在地上的小女孩,对着院子里的监控隔空喊:
“爸爸,我站不起来了。”
监控那头,是远在江苏的爸爸。
女儿的一声声叫喊,沉沉地砸在他的心头。
为此,他难过了整整一下午。
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我却伸不出手扶你、拥抱你;
在你哭泣的时候,我却无法替你擦去眼泪,安慰你;
这一瞬间的苦涩,为人父母才能深切体会。
工作再累,压力再多,都能扛得住,也能笑着走下去。
但孩子一点小小的诉求,却会让我们泪流满面。
薇娅作为淘宝直播一姐,在工作上是个拼命三娘。
经常是连续直播十几个小时,忙到没有时间吃饭。
这些高强度的工作和压力,她从不抱怨喊累。
也因此,她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
有次女儿发微信说:
“为什么别的孩子都有妈妈接,我就没有?”
“人家都有妈妈的陪伴,就我没有。”
一句句抱怨,强大如薇娅,也忍不住在直播间落泪。
不能陪伴孩子的遗憾,是父母心里永远的痛。
他们也会经常在深夜,偷偷躲着哭。
但是啊,即便把自己修炼成三头六臂,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放下工作养不起你
周末的时候,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加一》,深深刺痛了我。
小女孩加一,从1岁开始,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父母远在外地打工,一年回家一次。
春节还没过完,大年初二,爸爸妈妈就准备返回工作的地方。
父母离开的时候,加一没有出去送。
她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泣。
爸爸妈妈也没有进去安慰她,而是红着眼离开了。
他们担心看到孩子,好不容易藏起来的情绪,会奔涌而出。
如若不是生活所迫,谁愿颠沛流离,背井离乡。
加一的妈妈,每次提到两个孩子,都止不住落泪。
里面夹杂的,是心酸、无奈、愧疚。
她也想在孩子哭泣的时候,在身边哄哄她。
她也想留在孩子身边,看着她一天天长大。
但生活没有给她更多的选择,只有取舍。
留在家乡,给不了你更好的生活;
远走他乡,给不了你想要的陪伴。
于是有了漂泊,有了远方,有了思念,有了亏欠。
对不少父母来说,这是无解的命题。
生完孩子,重回职场的时候,我也适应了很长时间。
那时候,每天出门上班,孩子都缠着我,嚎啕大哭。
遇上出差,孩子如果晚上见不到我,也一定会哭着要找妈妈。
每次看到孩子哭,我真的特别心疼,但也不可能扔下工作。
那时,我才真正体会这句话:
“拿起工作,没法抱你;放下工作,没法养你。”
再怎么寻找生活的平衡点,最终也是奔波如陀螺,磕磕绊绊前行。
孩子既是软肋
也是铠甲
孩子,永远是父母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邓超曾在微博发过一个视频。
视频中,女儿趴在他的肩头,紧紧抱着他的脖子。
得知爸爸要去工作,她小声抽泣着。
每一声哭泣,都重重砸在邓超心里。
他配文说:“我决定息影,当一个全职爸爸。”
我非常理解这种感受,我也曾无数次说过类似的话:
在孩子哭着要找我的时候;
在我缺席孩子家长会的时候;
在孩子生病发烧我在加班的时候;
……
每个父母,都有一瞬间,想要不顾后果,放下一切,陪伴孩子长大。
最后也只能转身,放下牵着孩子的手,在心里默默说声对不起,然后继续披荆斩棘。
因为啊,我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
就像傅首尔说的:
“正因为我们成年人藏起崩溃,我们的孩子才能想哭就哭。”
为人父母,拼尽全力,只不过是为了换来孩子的岁月无忧。
为了孩子,父母都想更努力一点,更成功一点,奋力托举孩子的未来。
孩子是软肋,也是铠甲,是父母一生奋斗的动力。
姜文曾说,中年是一个卖笑的年龄。
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又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还得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
人到中年,被时间的洪流裹挟向前,为了生计,日夜奔波。
留给孩子陪伴的时间,其实很有限。
更残酷的是,有的人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就拼尽了所有的力气和时间。
赚钱养家,供孩子上学,已经是他们能力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好的优待了。
一边是扛在肩上的负担和责任;
一边是无法避免的缺席孩子成长的心酸和无奈。
成年人的生活,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其实,无法时刻陪伴孩子,也不用过分自责。
在孩子身边时,悉心陪伴;不在孩子身边时,保持沟通。
对孩子而言,好的陪伴,不在于时长,而是陪伴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