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每10分钟1人死于新冠,救护车奉命放弃重症患者!医院、停尸房爆满,殡仪馆拒收遗体(组图)
新年刚过,美国迎来了新冠疫情爆发的至暗时刻。
截至目前,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突破2135万,死亡人数也超过36万。
新华社的报道称,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4日的数据显示,美国上周平均每天有2637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相当于每33秒死亡一人。
疯狂洛杉矶:每6秒就有一人确诊
综合福布斯、洛杉矶时报等媒体的报道,在疫情重灾区加州,病例激增已经使医疗系统接近崩溃。洛杉矶市长加切蒂(Eric Garcetti)3日表示,在洛杉矶每6秒就有1人确诊,每10分钟就有1人死于新冠肺炎。
经过圣诞、新年连续的假日聚会和旅行之后,新冠确诊人数激增。加州洛杉矶县官员表示,现在洛杉矶县约有五分之一的居民确诊新冠,简直如同“人间灾难”。
而受害最深的是在疫情爆发期间,仍需出门工作,与人接触的第一线人员,工作场所感染是目前洛杉矶县最大的疫情突破口。
从Costco、Target等零售商、麦当劳等快餐店,到洛杉矶县消防局、洛杉矶机场,再到娱乐产业电视台等,均出现规模不等的群聚感染。
病毒传播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社交聚会,包括假日家庭活动和大型除夕庆祝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很多人根本不戴口罩,感染风险比工作场所还要高。
洛杉矶市警察局说,他们至少取缔了13起除夕聚会,涉及2900多人,逮补了至少90名成年人。
洛杉矶公共卫生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3日,当地共有7544名新冠肺炎患者住院,住院人数在2个月内增加了8倍。
NBC LA报道指出,洛杉矶医疗系统已陷入瘫痪,医院外常常可见十辆以上的救护车,排队等着放下病人,而病人也常常需要在救护车上等待长达7、8小时才能入院。
ICU可用床位为0%
就算终于进入医院,患者也不见得处境就会好转,因为目前医院的氧气存量与设备正面临持续短缺。
与此同时,因为救护车要排队等候患者入院,导致无法应对其他紧急医疗电话,接听911电话的反应越来越长。
医院走廊也挤满病人
另外,最近几周南加州的医院ICU可用床位为0%,医院大堂、会议室、甚至礼品店等已变成用作治疗患者的地方,等待入院病人需在外面的帐篷等候。
救护车奉命,放弃生存机率渺茫的患者
据世界日报报道,南加州的救护车工作人员目前已接获指令,由于医疗资源吃紧,不要把生存机会渺茫的人送到医院。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的报道称,洛杉矶郡紧急医疗服务局4日下令,救护车人员要节约使用氧气瓶,只有在病人的血氧浓度降到90%以下时才能提供。
紧急医疗服务局当天发布另一份通知说,已通令救护车人员,不要把心脏骤停止的病人送到医院,除非能当场恢复持续的心跳和呼吸。
签发这两份公文的紧急医疗服务局局长玛丽安.高斯-希尔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访问时说:"我们并不是放弃抢救生命,而是把抢救做到最好,也就是当场抢救。"
停尸房爆满、殡仪馆拒收遗体
目前加州累计死亡病例已超过2.6万,南部多家殡仪馆空间告急。加州殡仪馆馆长协会表示,多数医院停尸房已经爆满,拒绝再收,只能送往当地法医办公室、仓库存放。
洛杉矶殡葬业人士马尔多纳(Magda Maldonado)坦言,自家的殡仪馆现在平均每天要处理30具遗体,是正常情况的6倍。马尔多纳说,她不得不拒绝接收更多遗体。
马尔多纳感慨地表示,入行40年从未想过会发生这种情况:要告诉家属"我们不能接收你家人的遗体"。
加州殡仪馆馆长协会总干事Bob Achermann提到,整个火化、埋葬过程都减慢了,正常情况下1、2天内就可火化,但现在需要最少一周以上。
2020结尾悲凉
多位新冠患者深夜病死在走廊
2020年的最后一天,对洛杉矶县很多新冠患者来说就是告别世界的日子,他们再也无法看到新一年这个世界的模样了。
米慎山(Mission Hills)普维登斯.圣十字医疗中心(Providence Holy Cross Medical Center)是整个洛杉矶的缩影。跨年夜当天,有3名60多岁的病患死在医院的走廊上,这三名患者都已经入院数周并陷入昏迷。
这家医疗中心收治了近200名新冠患者,其中近30人在ICU病房。虽然主通道保持净空,但其他地方都塞满病人,连手术恢复室都被用来接纳重症患者。
除了想办法在医院内腾出地方安置不断涌进的病人,医护人员更须面对身体、心理、情感的三重折磨。
护士长布雷克(Katie Blake)难掩情绪地说,很多事本来就可以避免的,但人们还是坚持外出聚会,对她来说,"光是看着新冠病患死前拚命呼吸却连一口气都吸不进,根本就是一场醒不过来的恶梦"。
跨年夜当晚,医护们面对着病人的去世纷纷表示伤感和无奈:真没想到,2020年的结尾竟是如此悲凉。
加州洛杉矶县阿罕布拉医院医生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更形容目前的疫情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医护人员已经身心俱疲,物资和人力资源都达到了极限,但又不得不做好下一波疫情的“应战”准备,医生们表示,“最糟糕的时刻还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