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勇团队解构3款疫苗效用料难阻止无症状感染(组图)
港府已购入中国科兴、德国BioNTech / 复星疫苗及英国阿斯利康/ 牛津疫苗,首批科兴疫苗料于明年首季供港。
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与其团队成员今日(25日)在《明报》撰文,称边境控制、社区防控难以做到滴水不漏,故开展全民疫苗接种计划刻不容缓。
团队指出,前期动物实验显示3只疫苗均能诱发适量中和抗体,防止接种者出现有病征感染或严重并发症;但未必能阻止无症状感染,因而仍然可能感染其他人。
3款疫苗的临床保护效力均高于世卫最低要求的50%,副作用均属轻微。团队认为,科兴疫苗似乎最安全,副作用最少;而BioNTech / 复星疫苗的临床保护效果较佳,亦相对安全。
边境控制、社区防控难滴水不漏
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微生物学系名誉助理教授龙振邦、微生物学系名誉助理教授赵晞扬、微生物学系临床助理教授薛达共同撰文,提到边境控制难以滴水不漏,因为有约2.5 %至5%个案的潜伏期逾14天。社区内的防控堵截亦有困难,因无症状感染者能于社区播毒,即使有病征的求诊者愿意做检测,也可以因采样欠佳或测试本身的限制而出现假阴性,故开展全民疫苗接种计划刻不容缓。
疫苗覆盖率足够才可逐步放松防疫措施
团队建议,政府对医护人员、长者、长期病患者、边境管制人员及高危职业,应该给予机会优先注射疫苗。到疫情进一步缓解,疫苗覆盖率足够才可逐步放松防疫措施。
团队强调,接种计划必须以迅速、广泛、公开、自由选择为目标。所有资讯均须透明公开,以获取公众信心。同时应尊重市民意愿,予以自由选择的机会。
港府共购入三款疫苗,包括中国科兴疫苗、德国BioNTech / 复星疫苗,以及英国阿斯利康/ 牛津疫苗。团队指出,前期动物实验显示3只疫苗均能诱发适量中和抗体,防止接种者出现有病征感染或严重并发症;但未必能阻止无症状感染,减灭上呼吸道释放病毒,因而仍然可能感染其他人。病毒不停变种,是否需要如流感疫苗般每年改变疫苗株仍属未知之数。
3款疫苗的临床保护效力均高于世卫最低要求的50%
各疫苗之第三期临床研究方法有异,难以直接比较各疫苗诱发免疫力的效果,但3款疫苗的临床保护效力均高于世卫最低要求的50%。阿斯利康/ 牛津疫苗的最佳剂量仍未清楚,需要重做临床研究来确定。初步数据显示,首剂注射较低剂量者,其临床保护效力达90%。反而首剂注射正常剂量者,其临床保护效力却只有70.4%。德国BioNTech / 复星疫苗的整体临床保护效力为95%,16岁至75岁的临床保护效力超过90%。科兴疫苗第三期临床研究结果仍未正式于国际医学期刊刊登,故暂时无数据可以用作比较。
3只疫苗的副作用均属轻微。约3.3%注射科兴疫苗后发烧,较阿斯利康/ 牛津疫苗(18%)及德国BioNTech / 复星疫苗(14.2%)为低。科兴疫苗的其他副作用亦较另外两只疫苗少。
科兴疫苗第一二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副作用最少
就现有第二及第三期临床研究数据而言,科兴疫苗的第一二期临床研究数据,在众多疫苗中似乎最安全,副作用最少,长者及长期病患者均能接受注射。但其诱发中和抗体及细胞介导免疫反应之能力较弱,故预计保护时间较短,但可以加强剂去补救中和抗体随时间下降的问题。科兴疫苗第三期临床研究结果仍待正式发表,须有同行评审之国际医学期刊刊登数据后,再分析临床保护效力及安全数据,方可正式决定使用。
BioNTech / 复星疫苗临床保护效果较佳
BioNTech / 复星疫苗的临床保护效果较佳,亦相对安全。其化学成分简单,实验室做品质保证分析较易。现时预先采购的3款疫苗中,BioNTech / 复星疫苗及科兴疫苗(仍待第三期临床研究结果正式发表)应为两款先行采用之疫苗。疫苗含微量残余化学物或稳定剂,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净化过程已将剩余物减至最少,但注射前必须问清楚接种者的过敏史,所有疫苗接种中心必须有急救设备和训练有素的人员。可能尚有其他较罕见及严重的不良反应,未必于注射1万人次的实验研究阶段出现;但在大型社区接种计划,上百万人次接种后才有机会出现。其他严重的副作用,一般指自身免疫炎症反应,如横贯性脊髓炎、吉巴氏综合症等,通常于接种后6星期内出现,但属极罕及无法预计。
团队又称,接种完疫苗后出现疾病或死亡个案,未必与疫苗有直接关系。以面瘫(贝尔氏麻痹症,Bell's palsy)为例,在美国3.8万接种者出现4宗(约每10万人有11宗),但在美国每年约10万人便有15至20宗病例,其因果关系未曾确立。倘遇任何事故,须深入调查及尽快公布,以释除公众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