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所谓“战狼外交” 北京的逻辑与西方的迷思(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战狼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最大标签。
比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这样说:与过去几十年以温和著称的中国外交官相比,“战狼”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外交官类型。这些中国官员不发表冗长的声明,而是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直接回击对于中国的批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被指是中国“战狼外交”的代表人物。图为赵立坚2020年4月8日出席记者会。(路透社)
中国外交风格的变化——面对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外交系统的回应更为“硬气”,更加主动也更具攻击性,让西方感到了不适,特别是将中国视为对手进行打压和制裁的美国及其盟友。那么,该怎么理解中国的“战狼外交”呢?
对于外界指责中国搞“战狼外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2月10日回应称,中国从不欺凌霸凌他人,但中国人也是有原则的,也是有骨气的。咄咄逼人从来不是中国的外交传统,但是卑躬屈膝也不是中国人的气节。为了维护中国自身的正当合法权益、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尊严、为了维护国际的公平与正义,“就做‘战狼’又何妨?”这是北京的逻辑。
——难道有人能拥有随便诽谤、攻击、抹黑、伤害中国的权利而中方却不能拥有说明事实真相的权利吗?
——难道一个公民都有依法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而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却不能拥有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国家荣誉尊严的权利吗?
——难道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中国进行口诛笔伐时可以如狼似虎,而中方却只能做沉默的羔羊吗?
在外界看来更具柔性特点的华春莹,如此接连抛出反问。在北京看来,中国外交风格上的变化,特别是外交语言上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是倒逼之下的产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华春莹引用中共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话说。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说:之所以有“战狼” 是因为这个世界有“狼”。
在很多中国的“小粉红”——网络上涌现出的倾向民族主义的中国大陆青年看来,西方的逻辑在于:“只准我骂你,只准我抹黑你,你不准回嘴,只要你回嘴,你就是战狼。”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在他们眼中,针锋相对是中国外交的应有之义,“战斗部”是他们给现在的中国外交部的褒扬式称谓。
“从根本上讲,关于‘战狼外交’的非议实际上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个翻版,是一些人给中国量身定做的一个话语陷阱。”华春莹如是说。这不是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如此回应。几天前,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一次演讲时也称,”给我们贴上‘战狼外交‘这个标签”实际上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翻版。乐玉成还称,中国“从来没有主动挑衅别人,也没有跑到别人家门口更没有到别人家里去挑事。现在恰恰是别人到我们家门口耀武扬威,对我们的家务事横加干涉,还喋喋不休地对我们进行辱骂抹黑,我们无路可退,不得不奋起自卫,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和尊严。“
“本质就是这些人做惯了教师爷,习惯了颐指气使,不习惯有人反驳。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通过给中国扣上这顶帽子,威胁和讹诈中方,让中方放弃说出事实真相的权利。这些人应该明白,中国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了。”华春莹说。“教师爷”的说法,出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9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年的大会上,他在强调中国特色主义时说道: “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
经历邓小平时代的外交政策调整,以及中国内外环境变化,越来越多的声音提及毛泽东时代精神层面的一些特质,似乎在今天又回归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认为,毛泽东最重要的遗产是在精神遗产,让中国人的精神得到解放,使中华民族重新树立了自信和自尊。中国那个时代的外交具有了毛泽东的特点。而现在,中国外交似乎在向那个时代看齐。
经验教训告诉中共,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外交路线和风格必须契合国家战略和现实需要,从毛泽东到习近平时期概莫能外。(多维记者/摄)
这之中自然有领导人的个人印记在里面。习近平的外交理论是“采取主动,甚至要敢于斗争”。“有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对我们的事情指手画脚。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去折腾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2009年2月11日访问墨西哥时,在与墨西哥城中国侨民见面的时候,当时还是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如此批评少数外国人对中国事务说三道四,令人印象深刻。今天的中国外交的强硬,也有这样的影子。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外交放弃了邓小平时代所确立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路线了吗?有观点认为,中国外交官对西方,更一般讲,对批评中国的西方,展示罕见的攻击性,认为这些行为与邓小平的外交方针相悖。
事实上,无论是毛泽东时代的积极进取,还是邓小平时代的韬光养晦,抑或是今天的更强调“有所作为”的所谓“战狼外交”,中国的外交官们一直服从于国家大局和发展需要。正如“前后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不能相互否定。某种意义上讲,当年的韬光养晦,忍辱负重,也是一种积极有为。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战略服务于国家战略。今天,以美国主导西方世界,面对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无所适从,采取了遏制政策。中美已经陷入“新冷战”,是很多观察家的共识,一如当年美苏之间长达半世纪的、被称为“冷战”的政治对抗。如果中国继续沿用温和的方式回应指责,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现实需要。
对内层面,会被民族主义浪潮下来自民间的口水所淹没。曾几何时,中国外交部不断收到民众,甚至一些“老同志”——经历过战争洗礼和毛泽东时代进取型外交时代的中共政治人物寄来的钙片,讽刺中国外交部只知“抗议”的软弱,寄望其挺直腰杆。如果今天面对美国的打压,中国外交部依然如故,委曲求全,那么,结局大概率会是民怨沸腾,恐怕收到的钙片会堆积如山。
对外层面,中国的妥协和退让,并不能换来对手的让步和尊重,反之,甚至可能让对手认为是软弱,并进而得寸进尺。这是中共高层的集体共识,“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中国外交官借用歌词对此进行说明。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在外交上的强硬和针锋相对,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毛泽东曾言:“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同样的道理:“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这根深蒂固于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意识之中。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求和平,以斗争求发展空间……这是中国所谓“战狼外交”实质和追求。这里的斗争,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论,不是目的,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大多数时候,中国只是在进行针对性的回击。
对于今天中国在外交上的强硬,让见惯于中国温和姿态的西方,特别是西方的媒体感到不适,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投下弃权票最多的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一共弃权了45次,比其他四国弃权次数的总和还多12次,以至于中国在联合国的大使被称为“弃权大使”。
在很多人(包括中国人)的概念中,中国并不善于在国际问题上说“不”,这一观念根深蒂固于国际社会的意识中。当一个不习惯说“不”的国家,开始不断地说“不”,并且态度强硬而坚决时,自然会让人感到不适,并陷入迷思。
但问题在于,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不会说“不”的国家,特别是在涉及中国国家利益的时候,只不过在国际社会一直奉行低调务实的原则,让外界忽视了中国说“不”时的坚定和强硬。1997年和1999年,中国就在两份与台湾问题有关的决议草案中投出反对票,行使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所拥有的一票否决权,向世界彰示: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等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发生于邓小平时代。毛泽东曾予以邓小平“钢铁公司”的雅号,称他是“柔中寓钢,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这一点也体现在邓时代的中国外交上。
即便在中美两国国力对比极为悬殊时代,中国以战争的形式——爆发于1950年10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对美国说“不”。可能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太多人选择了遗忘。但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中国的领导人也没有忘记。习近平10月23日在纪念抗美援朝讲话时说:“我们决不会坐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受损,决不会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侵犯和分裂祖国的神圣领土。一旦发生这样的严重情况,中国人民必将予以迎头痛击。”
“70年前,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了新中国的家门口。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习近平还说。多维新闻在此前文章《中澳漫画事件|中澳外交攻防战 北京胜在何处?》曾指出,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锋芒毕露”进取姿态,深合习近平“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的斗争精神精髓,也更能符合当前中国的处境和现实需要。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才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根,无论是“韬光养晦”,还是“积极有为”,都只是叶。其中的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现实需要。而今天所谓的“战狼外交”,只是中国面对打压时外交上强硬的一面,并不是中国外交的全貌,也不是中国外交的常态。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