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周小平举行《共存》个人展览
特约记者玛格记者吳景亮报道 下星期六(10月16日)至12月19日,在原悉尼生活艺术空间新址:33 Cross st.Double Bay 双湾洲际酒店一楼和二楼,画家周小平将举行《共存》个人展览。这个展览为大家讲述人类、土地和精神之间的故事。
画展宣传海报。
华人艺术家周小平与SBS普通话节目谈起原住民文化时,他曾用英文又强调了一遍:“Our land is our life(土地就是我们的生命)”。在他背后那幅名为“Painting on the Land”的画作中,红色的巨型岩石及广袤的土地被斑斑色彩覆盖——这,代表了周小平对“人、土地与精神之间共存关系”的态度。这也是这位在中国出生、长大的艺术家在过去三十年里孜孜不倦的与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有关的创作主题。
艺术家周小平。
这次展览作为艺术家周小平悉尼首场大型个人展览,也是悉尼生活艺术空间升级搬迁新址后的首场重要展览。这次展览作品集中精选了周小平多年来对原住民文化的研究之后,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和原住民文化,颇具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所有参展作品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代表性力作。无论是从艺术性、学术性、独特性上都是整个澳大利亚主流文化中的典范。
画家周小平,1960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现定居于澳大利亚墨尔本。1988年,借个人画展在澳展出的间隙,开始其第一次环澳旅行的周小平首次见到了原住民和出自原住民之手的绘画作品。在当地土地管理委员会的建议下,他一脚踏进了北部的阿纳姆丛林,从此与原住民结下不解之缘。在此后的三十年里,他走过了北领地的丛林、西澳大利亚荒漠上多处原住民村落,与原住民一同生活,也开启了以原住民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创作。
作品ART ON THE LAND。
艺术家周小平融合了中、西文化和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创作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学术性极强,寓意丰富的作品。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及鲜明的艺术符号赋予其作品强烈的收藏价值。通过其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独特故事,周小平吸引了广泛的媒体报道,范围涵盖全澳、中国和国际上的众多观众。
周小平多次受邀在各大学举办讲座,包括墨尔本大学、澳洲拉切伯(La trobe)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等等。
出版有《周小平澳洲写生集》、《寻梦澳洲土著》和《重返大地:周小平艺术澳洲》等书。
周小平表示,原住民与土地之间的联系保留着当代澳大利亚原住民身份的重要特征。在各种仪式中,原住民会将各种赋予特殊含义的图案彩绘画在自己身上,通过歌舞展示他们与土地和水域之间的关系。“原住民通过此等仪式来强调个体和整体的生命力。比如男孩子的成人礼、女人的仪式、葬礼等等,所有仪式都有等级之分,他们都需要很好的程序规划以及充分的时间和资源协调下完成,有些仪式是非常神圣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与或观看。”
当下,吸收西方文化的中国艺术家数不胜数。周小平说,有些在西方学习的艺术家因为受到西方影响以至于他们的作品都很西方化,观念也很西方化。
“我们中国绘画中有那么多好的东西不应该放弃。我认为我和别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我在吸收原住民文化的基础上还保持使用中国的绘画技巧。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结合。我也在这条融合、创新的道路上一直努力着。”周小平说。
有评论家称,艺术家周小平近年的作品与他三十年前偏具象的创作手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三十年里,更大的变化是从初始的好奇、震惊到如今仿佛是融入骨子里的理解。也正是因为这种理解,周小平会更敏锐地觉察到,澳洲社会需要对原住民有更多的了解。
周小平举了个例子,按照原住民文化,一个人去世后,其作品、文字、名字、肖像等需要从公众视线消失”,他认为这是一种“过度保护”,在原住民文化里这是一种习俗而非法规,事实上原住民本身也觉悟到这种习俗需要改变。
正如 罗宾·斯洛格特教授(Robyn Sloggett)所言:“周小平的艺术为西方艺术提供了启示,呼吁人们重新关注被西方传统艺术忽视的部分,同时,重视和尊重跨文化艺术的生产有助于文化振兴。从某种层面来说,周小平的工作是新兴且极富挑战的。”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曾这样评价艺术家周小平:“他的作品完美而巧妙地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种人类文化融合,从而以艺术的形式,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体验人类文明跨越时间、地域、种族、语言在整个大自然中的发展以及意识形态沉淀–即‘重返大地’之意。”
展览馆馆长强调,周小平是一个有经历有故事敢于追求生命意义的艺术家。独特的个性造就了他独特的绘画语言。这次展览作为艺术家周小平悉尼首场大型个人展览,也是 Live in Art Sydney 升级搬迁新址后的第一场重要展览。
展览时间:
10月16日 — 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