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研究生讲述打工经历!理想现实差距大,助教竟然还要讲课……(图)
恍惚间,来加拿大已过半年。
说来惭愧,因为是读研,上课和实验已经占据了我绝大多数的时间,再碰到CVID-19这个不速之客,我基本上是靠学校提供的funding package过活。而这个传说中的funding package,很大一部分是TA(teaching assistant)和RA(research assistant)的工资。所以,我在多伦多的“第一桶金”,就是它了。
没来之前,我一直觉得TA不是帮导师打打杂,就是改改作业而已。后面发现,原来助教是要上课的,这在国内真是闻所未闻啊!我开学报道后,第一次和我的助教老师见面。这位instructor非常和善、非常耐心,是个四十来岁的本地人。当他得知我第一次做助教,便把我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详详细细讲了一遍。做他这门课的助教,我主要承担三部分工作:1. Tutorial;2. Invigilation;3. Marking;这里面监考和批改没什么大难度,真正颇具挑战的,是tutorial,也就是给这门课的学生上辅导课。
刚开始最恐慌的是,这门课我并没有上过,虽然也和engineering相关,但感觉它讨论的概念更偏financial。知识点都这么陌生,我怎么才能把学生教好呢?先喝一口牛奶压压惊,看到instructor发过来的课件,翻了翻课本,我发现果然凡事都有套路。把那些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的数据分分类,然后找好对应的公式套进去就OK了。
我自己把课件上的习题都做了一遍,不懂的知识点对应课本先消化吃透再做好批注。站在一个初学者的视角,我highlight解题思路,并一步一步给出推导过程。但凡学生有一点数学和工程基础,我就能拍胸脯保证他们绝对能看懂。为了以防万一,我还把自己准备的课件发给instructor看,没想到得到了他的高度赞赏。有段时间我经常去找他请教。他有次在办公室碰到我笑着说,从来没有哪个助教会这么细致、这么认真和他探讨。
转眼就到了我的tutorial。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天空是灰色的,刚下完一阵小雨路面还很潮湿。我心里也是稠稠的,抱着一叠刚打印出来还新鲜热乎的习题资料,深吸一口气往教室走去。推开教室的大门,我瞪圆了眼睛———这才来几个人?
一、二、三、四。。。。角落还躲着一个,真的一只手就数过来了,而这个班本该有37人。我定睛看看手表,已经是上课时间。我问一个看上去比较文静的男生,“就你们几个人吗?你们班其他的同学呢?”他耸耸肩,笑着说,“啊,我们比较爱学习,所以我们来了,你懂的。”而我再环顾一下这些“爱学习”的本科生,都热火朝天不知道在瞎聊些什么,一点也没有上课了要安静下来的意思。
我叹口气,对着他们扯着嗓子喊道,“好了,大家安静,我们要开始上课了。首先大家把签到表签一下,还有本次tutorial的习题,都互相传一下。”我话还没讲完,就被他们再次飙升的分贝给淹没了。。
在国内哪见过这种场景?哪个学生不是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坐在那里听老师的指令?我无意识地拍了下桌子,然后大家戛然而止,一脸惶恐看着我。略微有点尴尬,我赶紧打开课件介绍了下这堂课的概要,然后抛出习题让他们做。
不过好在,这些学生不再闲聊,而是相互讨论问题。既然没办法让他们保持安静,讨论学习也总比闲聊要强吧。不过,掌握课堂节奏也是我的职责之一,不能让学生永无休止地讨论下去。我清清嗓子问大家,“有没有volunteer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回大家倒主动安静下来,不过一个亚裔小姑娘开口了,“我觉得应该@#¥%……。”我请她上来板书,小姑娘很不错,思路基本正确,就是中间有一个公式出了一个小错误。对于这样积极又聪明的学生必须要毫不吝啬地表扬啊!我卯足了劲把这辈子学过的英文夸人的话全说了一遍,小姑娘有点不好意思,学生们也哈哈大笑,氛围顿时活跃起来。
我开始按照我的思路给他们讲解,首先拿到题目要知道问的是什么,该怎么分析数据,然后如何选择公式解答。这个过程,同学们竟然跟着我的讲解低头做起了笔记。有时他们会打断我,让我进一步解释其中的某个概念或者实际工业应用中的过程情况。我很高兴,他们已经全身心投入到问题中来了。
给本地人上课无疑是有压力的。他们母语是英语,语速特别快,口语的一些说法我很多都没接触过,有时候沟通我非常担心不能充分理解他们,而且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个性,虽然活泼有余,但组织纪律性真心不强。不过和国内不一样的是,他们爱发问。经常打断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真的非常有见解,我有时候也忍不住要回去认真思考,这也正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记得上学期快要期末考试,最后一次tutorial结束后同学们难得迟迟不愿离开,还缠着我继续问问题(其实也就是临时抱佛脚吧)。有两个学生跟我说,我和其他TA不一样,讲解不但清晰还很上心,他们甚至追着要拍下我的笔记拿回去复习。这又让我想起来当初instructor对我说的话,我心里还蛮开心的。
总的来说,我这桶“金”虽然不重,但是在“掘金”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我很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我不仅能维持生计,还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与学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