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定位已变:从伙伴到系统性对手(图)
在中欧领导人视频峰会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9月16日向欧洲议会发表了欧盟年度国情咨文。期间,她提到中国,称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是最具战略重要性,同时也是欧盟所面对的最具挑战性的关系之一。“从一开始我就说过,中国是一个谈判伙伴、经济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China is a negotiating partner, an economic competitor and a systemic rival)。”
有关中国是欧盟的竞争性对手表述不是第一次出现。2019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表的《欧盟—中国战略展望》文件中,承认中国合作伙伴的同时,首次称中国是系统性竞争对手。
进入2020年之后,欧洲高官频频用这样的词语来定位中国。欧盟议会最大党团欧洲人民党主席韦伯(Manfred Weber)5月时表示,中国将是未来欧洲最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竞争对手。他说:“对于欧洲而言,我把中国视为一个想要取代美国领导地位,并代表着极权模式社会的战略竞争对手。”
中国最近加大了与欧洲之间的接触。
6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也认为中国是系统性竞争对手。德国联邦内政部长泽霍费尔(Horst Seehofer)7月5日称,中国在疫情期间的表现说明,中国是一个“系统性竞争对手”。除此之外,欧洲舆论场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法国《世界报》9月10日在有关中国在欧洲投资的文章中指出,面对中国这一“系统性的竞争对手”,欧盟在寻求明确的策略。
欧盟将中国看成是“系统性对手”的定位显然与以往不同。从1995年欧盟发布《中国-欧盟关系长期政策》第一份对华政策文件开始至今,欧盟共发布了8份对华文件,除了1995年那份,后来的分别是《欧盟对华新战略》( 1996年)、《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实施情况及进一步加强欧盟政策的措施》(2001年)、《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之共同利益和挑战》(2003年)、《欧盟-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扩大的责任》(2006年)、《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2016年)、《欧盟—中国战略展望》(2019年)。
从大多数文件的标题中不难发现,欧洲是将中国看成是“伙伴”,即便2001年的文件中认为中国“不好打交道”,但仍称中国对欧盟是“不好打交道的伙伴( China is not an easy partner)”,2016年的文件中更是强调“与中国这样一个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打交道,需要以欧盟作为整体(这样的方式)”,直到2019年欧盟开始将中国看成是“系统性对手”,是“竞争者”。
多年来的“伙伴”变成了“对手”,欧盟对华定位显然已经出现了变化,欧盟感受到了中国崛起对全球格局、对欧洲带来的影响。但何为“系统性对手”?欧盟尚未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也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