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含泪谈养老困惑:我想把爸爸送进养老院,全国人民都在骂我不孝(组图)
去年在综艺《忘不了餐厅》里,黄渤第一次谈及父亲。
父亲已进入阿尔茨海默病晚期,自己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
回到老家,父亲客气地把自己当老战友。
在赡养老人这个问题上,在外工作的他,和很多人一样,有不知所措和困惑。
最近新一季《忘不了餐厅》里,黄渤再次聊到父亲。
他说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朋友看见黄渤父亲一个人在街上走,知道老人有阿尔茨海默病,就赶紧给黄渤打电话。
黄渤又赶紧给家里打电话,才知道父亲是自己走丢了。家里人没告诉他,正找着呢。
因为这件事,让黄渤考虑送父亲去养老院。
一来养老院有专业人士照顾,避免再发生这种老人走丢的状况。
二来缓解家人的压力。因为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照顾者,长时间情绪焦虑,压抑。
但同时,他也会考虑,送父亲去养老院,外界会怎么想?别人会怎么说?黄渤那么有钱,有地位,居然把自己的父亲送去养老院了?
他这么想完全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跟黄渤一模一样的一个素人嘉宾,已经遭遇了这样的困境——把患老年痴呆,自己无力照顾的母亲送进养老院,全部的亲戚都在指责他。
这只是个素人,更何况是一举一动都受到全国瞩目的一线明星?
黄渤坦言自己背负着道德和社会压力,一度想过放弃职业生涯,回青岛专职照顾父亲,但从自己现处的人生阶段来看,这不现实。
说着说着,黄渤几乎要流下眼泪。我看了这个节目很感慨,这是黄渤,拥有的社会资源和财务自由度,应该远远在普通人之上。但在养老问题面前,他依然只是个普通的狼狈的中年人,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里,在道德和生存压力的困境里,在孝心和无力的压迫下。我们到底该怎么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老龄化社会啊?
《2018年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身患疾病的老人,占全国老人总数的1/3,高达5600万人,仅有9.2%的老人对子女感到满意。
我特别理解这个数据,因为,现实中,新时代养老的状况就是,子女要么不在父母身边,并不能给予他们生活上和精神上实际的陪伴;
如果住在一起,两代人观念冲突剧烈,问题矛盾不断,严重的,甚至已经影响到下一代的婚姻问题。
但是,上一代老人内心一定有一个梦想,尤其是农村出来的老人,恨不得四世同堂,至少,也一定是和孩子同住,居家养老。情况是怎么变得如此落差的呢?跟社会发展,新时代独立意识萌生,以及太高速残酷的竞争,都有关系。但从80后一代开始,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就是家庭模式逐渐变成“421”。
什么是421——一对小夫妻,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个甚至两个子女。
即便从全国房价,以及人均居住面积来考虑,所有老人都实现“子女同住,居家养老”是不现实的。
年富力强的中生代,在今天面临的现实生存压力,远远超过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值。今年五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提到“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引发关注讨论。那些留在当地拿着月收入1000元的中年人,也是要生存的;而那些到了北上广,为户口、学区、房子奔波的所谓中产阶层,其实也一样——既要工作,又要忙娃,既要赚钱养家,又要照顾老小。
(前段时间外卖小哥为了争取几分钟而逆行,引发社会巨大安全隐患的社会调查刷屏,外卖小哥愿意那么拼吗?为了在大城市生存啊。这样的他,与时间争分夺秒,自顾不暇,该如何面对养老问题?)
还有这些年我们看到,因为老人宁死也不愿意跟儿子分开,造成的婆媳矛盾,引发的离婚率高升,甚至带来社会案件,还少吗?
(六六写的《双面胶》就是说同住在一起的婆媳如何互相仇视,小说的结局是丈夫在婆婆的刺激下杀死了媳妇,而这本小说,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
那些完全践行了传统养老模式的中年人,过得还好吗?不夸张地说,他们中的小部分,后半生自身的生活质量,基本葬送在义务里。依然是《忘不了餐厅》这期节目,跟黄渤交谈的一位阿姨说,自己要照顾生病的父母,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
母亲卧床多年,生活不能自理,经常拉撒在床上,每天忙活洗床单。没有阿姨愿意来帮忙,年近50的她,一个照顾俩,确实很累。其他嘉宾提出一个很扎心的问题——“如果您垮了,父母怎么办?”
而年富力强的父母,也并不意味着养老问题就更容易解决,即便在金钱之外,两代人观念的差异,各自的坚持,都是迈不过去的坎儿。看到一个网友的留言,很残酷又真相:“我爸请保姆觉得不值,送养老院不去,让他离开家乡跟我住,又不乐意。折磨得我想把命还给他,做梦都害怕。”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如果父母提出去养老院,你同不同意?陈铭说自己父亲说过,如果自己有一天想去,儿子不同意,他也会有疑虑,怕自己的选择,让儿子背上“不孝”的骂名。这就是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对彼此的束缚。真正的养老问题,从来不单纯是现实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我们以为价值观影响环境选择,其实是那个环境铸造了父母的价值观。”
陈铭谈及自己内心的新时代养老,他强调,养老院不是牢房。父母去了,可以自由进出。
陈铭特意强调,现在的一些高端养老院,条件很好。父母能得到专业照顾,生活的细节设施,也很到位。
比如养老院的马桶会有扶手,方便老人如厕,自己家里的马桶不会专门配备。
老人有任何身体不适,也有专业人士及时帮助。如果是在家,子女却不在身边,怎么办?
而张泉灵特意强调了一点,我们国家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占比超过50%,到2030年的时候,会超过90%。今天的讨论,跟每一个人的父母,以及自身的未来,都息息相关。
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不孝吗?当然不是,真正的不孝顺,是对父母不管,不顾,不问。养老院不是遗弃,很多慢性疾病在医院那样的氛围太压抑,在专业养老院反而得到比较好的照顾。平时有一帮同龄人,也有比较丰富的业余生活。这些道理我都懂,但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我不会跟妈妈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我很清楚,日积月累、一辈子形成的潜意识观念,已经不是道理可以改变的了。
客观说,上一代也有开明的父母,但基于物质和观念的双重限制,并不多。
养老本来是互相商量着来,互相爱护,体谅的事儿,但因为部分父母自身拥有的资源匮乏,因为人性对死亡的本能恐惧,在现今大环境下,现实生活里,它最后很容易变成一件道德绑架的事儿。
甚至对于一些比较偏执的父母,相比于生存质量,他们实际更看重面子,让他们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就等于在他们身上卸下了一块肉。
但我自己,是从有孩子那一刻就下定决心,要给自己足够的物质保障,足够的爱的滋养,足够的心智锻炼,做到——不要跟孩子纠缠,不要把前半生积累的爱和和平,毁在后半生的彼此怨恨里。当我们思考养老的时候 ,去不去养老院只是一个表面的问题。更深的问题是;当一个人老了,还有没有能力让自己活在尊严和爱里。
这是需要物质条件,心智能力,可依赖的多种深度关系(除了亲子关系之外的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等等),来共同保障的。当我这么跟上一代交流的时候,有一些长辈是嗤之以鼻的,因为——“你没有老过。”我觉得有道理,年龄差的确是最大的认知差,但也不全对,我们这一代没有老过,但我们切实地改变过,对不对?
我们在结婚的时候,不再是媒妁之约了,也不再是遭遇出轨、暴力,为了面子死守婚姻,我们知道了,人生是自己的,婚约不能保证你活在爱里;
我们生孩子的时候,不再狭隘地认为,孩子既然随夫姓,就一定要婆婆来带,来受累,反而意识到边界感是相处长久愉悦的前提,自动选择求助购买服务;
如果这些我们都可以做到,凭什么觉得,仅仅出于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对繁衍本能的依赖,我们到老年就做不到对孩子放手呢?
很多时候,顺应本能不是文明,克服它,才是。
看着黄渤流泪,联想到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共同的养老困境,我感触太多了,道理都懂,但怎么解决,都是个体的战役。跟爸爸妈妈好好交流,尽量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物质保障,给予最大可能的陪伴,并告诉他们,一定程度的分离,双方选择最适合自己情况的养老,不是抛弃,你对他的爱和责任,永远都在——人生最后的幸福不是形式,是活在爱里,而爱是很稀缺奢侈的事儿,需要双方一起去维护。
我们也许是会付出一切去养老的最后一代,但这不是一种悲哀。自己感受到的痛苦,就不要让它在孩子身上轮回了,从现在开始,努力积攒财富,积攒爱的能力,积攒老去尊严的所有底气——让那种更自信、更开明的“养老”,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发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