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来了:中印步枪射程内的脆弱“平衡”(组图)
《印度斯坦时报》9月2日的报道披露,在班公错(Pangong Tso)南岸的军事冲突后,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仍在持续,“双方已进入对方的步枪射击范围内”。
班公错南北岸地形图(Google earth截图)
这意味着在8月30日、31日的肢体冲突后双方均没有脱离接触的迹象,前线距离仅数百米而已。
在此之前的6月份,双方在加勒万河谷(Galwan)发生了自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最严重的流血冲突,之后中印均在实控线附近增兵,直到中印外长通话达成脱离接触的共识。
但是,即便如此,双方仍然军事动作不断,直到最近的班公错南岸冲突时,消息称中印双方甚至分别投送了装甲部队。中国的15式轻型坦克(主武器105mm坦克炮最大射程5千米)和印度进口自俄罗斯的外销型T-90S“Bhishma”(主武器125毫米2A46滑膛炮最大射程可能提高到10千米)互相对峙,且处于对方的射程范围内。
这种紧张局面恶化的可能性不会太大,没有清晰的信号证明双方已经做好准备发起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以改变边境现状或者哪怕是帮助实现其他意图。
印度方面宣布“先发制人”,在8月底取得了在班公错南岸的优势,这可以帮助印度利用制高点掌握中国军队在南岸的任何军事行动。根据消息,在“打退”了中国军队的最近一次(8月31日)进攻后,印度军队控制着南岸山脉的山脊线,包括Black Top附近和Rezang La and Reqin 走廊的据点。
事实上,印度的“先发制人”战略表明其的确已经为应对局面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了军事部署,这其中不仅仅包括在班公错南岸的军事行动。一名印度官员声称,“从达普桑盆地(Depsang)到列城下的前线小村庄楚舒勒(Chushul),从楚马要塞(Chumar)到碟木绰克(Demchok),我们加强了所有敏感地区的军事准备,高度警惕中国解放军任何冒险行为”。
但是,即便如此,印度方面最新一轮的主动动作也仅仅被视为是为了挽回上一轮冲突中的尊严,并且希望借此在与中国的谈判中能够拥有一个相对有利的处境,而不是试图扩大事态。
有关中印边境近期军事动作,请见:
而中国方面5月、6月份的冲突中似乎占到了一些便宜,但对于6月份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的伤亡情况一直讳莫如深。这被解读为一种克制。
此外,事实上,在信息源相对单一的中国,前线的动向都是被严格保密的。所以,有理由相信中国官方媒体披露的有关西藏高原的军事动向显然是有意为之。自中印边境局势紧张升级后,西部战区被曝动作频频。而最新披露的西藏军区某旅的“全要素、全流程、全时段演练指挥控制”首次涉及“系统采集高原高寒地域战训数据”,看起来既是实际备战准备,又像是放话和对外示警。
概而言之,今天任何改变边境既有状态的动作都必将触发对方的连锁反应,而目前双方唯一能做的就是强化实控线两侧的军事存在,准备长期的对峙。“战争”可能以“口角”的形式延续。
唯一可能打破“平衡”的正是印度当下所迷信的“先发制人”。一些战场预期可能令决策者产生不切实际甚至危险的错觉,从而做出危险动作,导致双方都无退路可走,只能兵戎相见。就像1962年的冲突之所以会扩大与新德里方面的战略误判关联甚大,战略误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并同样有可能将两个大国拖入局部战争的泥潭中。
此外,美国因素可能是一个意外发挥作用的因素。
在中印这轮冲突期间,新德里举行了美印战略伙伴关系论坛(US-India Strategic Partnership Forum,USISPF),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蒂芬•比根(Stephen Biegun)和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利(Nikki Haley)出席。这并非偶然。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在中美、中印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二人重提“民主钻石”合作机制的价值,暗示印太缺乏一个像北约那样的军事联盟是一种缺憾,不利于地区和平,对印度来说可能的确是一个很具有诱惑力的倡议。
历史上,美印曾有过敌对,但互相靠近的趋势是如此清晰。从后“9·11”时代的反恐合作,到美国印太战略的逐步落地,美国似乎越来越有动机和意愿去“协助”印度。自2015年以来,除2018年外,莫迪政府(Narendra Modi)与美国的领导人互访从未间断过。
如今,中国当然可以被认为是双方合作的共同基础,重点在于美国开价多少,而印度又愿意给予多大程度的配合以加入这一“反华之弧”。
消息称,美印军事同盟将在9月份更进一步。在为印度提供有关中国的军机地理情报信息后,美国将与印度签署共享地理空间情报的“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补齐美国定义的军事同盟关系三大基础性防务协议(其他两项包括之前签署的共享军事设施的“后勤安全协议”、联通军事通信系统的“通信与信息安全协议”)。
印度会就此放弃对美国“橄榄枝”诱惑的“抵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