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那场密谋19年的人伦实验里,我看清了一个人的命和运(组图)
这个可怕的阴谋,要先从一个真实事件开始说起。
01
40年前,美国纽约州的南部。19岁的罗伯特·沙弗兰,第一次踏进自己的大学校园——沙利文县社区学院。明明是大一新生,可周围的人都好像认识他很久了一样。大家跟他热情地打招呼:
“欢迎回来,艾迪!”“嗨,艾迪!”
甚至于有个女孩冲过来,给了他一个火热的吻。
罗伯特解释自己不是艾迪,但没有人在意,反而调侃打趣他:“艾迪,你可真会开玩笑。”过分的热情让罗伯特昏了头,他头昏脑胀地走进自己的宿舍,放下书包不到一分钟,就听到不断的敲门声。敲门的是“艾迪”的好朋友迈克尔,才刚刚和艾迪通过电话,知道他此时正在100公里外的长岛家里,并没有回学校。所以当罗伯特开门的那一刹那,迈克尔当场就震惊了。
“同样的笑容,同样的头发,同样的表情。我的脸都被吓白了,因为我知道这是另一个他。”
等迈克尔平复心情后,小心试探着问了第一个问题:“你是被领养的吗?”罗伯特点头,迈尔克接着问:“你生日是7月12号吗?”罗伯特又一次点头。确认完这些信息,迈克尔再也憋不住了,惊声尖叫道:“你有一个孪生兄弟!你有一个兄弟!”两个人对视一眼便疯狂地跑到电话亭,给真正的艾迪打电话。
电话接通后,罗伯特听着声筒对面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嗓音,止不住地颤抖。两个陌生人,好像打破了时光隧道,拥有了一模一样的出身。于是,罗伯特当即决定,必须去长岛和艾迪见面。
02
午夜飞车1个小时后,罗伯特站在了艾迪家门前。
刚要敲门的那一刹那,门像是有心灵感应般,恰巧从里面打开了。门内外的两个人互相望着:一样咖色的眼睛,一样浓密的卷发,一样的肢体语言。他们像是完全复制了彼此。
出生后即被分开,19年后重新找到对方的双胞胎故事,一下子成了当地的热门。纽约日报的记者霍华德知道这个消息后,花重金租下一架飞机,迫不及待去见这两个孩子。得到官方证实后,各路媒体都开始大肆报道,每一家报社的头版都是艾迪和罗伯特的照片。然而,事情又开始进一步发酵,从难以置信,转变成不可思议……
有人在报纸上看到双胞胎的照片后,发现竟然和自己的朋友——大卫,长得一摸一样。并且登出的关键词“领养”“7月12号出生”“领养机构:路易斯·怀斯服务”这些和大卫完全相同的经历,再一次让他瞠目结舌:这不是双胞胎,而是三胞胎!
社会又是一阵喧哗。三个男孩见面了。尽管素未谋面,但六目相对后,就诚然如老友相逢。
无数记者登门采访,各路电视台争相报道,三胞胎的故事轰动了美国,成了当时无数电视节目的座上宾。所有人都说“这是迄今为止最引人注目的故事之一”。
三个从未知晓彼此的“陌生人”,有着克隆似的习惯。他们总是一样的坐姿,一样拿麦克风的手势,一样的说话方式,连回答主持人的提问都是同样的两个字。
一样的个性,喜欢中国菜,喜欢同样的颜色,都曾是摔跤运动员,抽同一个牌子的香烟。
甚至喜欢同一类女人。
另一个惊人的巧合是:他们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个领养的姐姐。并且,三位姐姐当时的年纪“刚好”都是21岁。
03
故事到这里,还可以把这一系列非同寻常的巧合当作亲情片,但接下来的剧情,开始透露出惊悚的味道。他们的养父母们,对此事非常愤怒:当初办理领养手续时,没有一个人被告知还有另外两个孩子的存在。他们被分开时,才6个月大。这是一种剥夺。这种剥夺,让三胞胎患上分离焦虑,在婴幼儿时期就产生自残倾向:大卫小时候会用头撞墙,直到把自己撞晕;罗伯特躺在婴儿床里,会敲自己的头,然后屏住呼吸,直到昏倒。
于是,六位养父母来到当初收养孩子的机构——路易斯·怀斯服务,想要问个究竟。这家纽约的领养机构成立于1916年,由董事会监督,集结着一群社会、金融和政治界的精英,规模十分庞大。这次询问,以“三胞胎一起被收养难度太大,必须分开才能为他们找到好归宿”打发。然而一位作家——劳伦斯·赖特,发现端倪。一项隐藏了19年的秘密实验,慢慢浮出水面。
04
劳伦斯在撰写有关“同卵双胞胎分开养育”的文章时,发现了相似的人为干涉的秘密实验。
为了这场秘密实验,刚出生的同卵兄弟姐妹被迫分开,提供给不同家庭收养。给实验提供孩子的,正是三兄弟被领养的机构:路易斯·怀斯服务。
这些人故意将多胞胎婴儿分开,像研究实验室老鼠一样研究他们。三兄弟从出生就开始,就一直被秘密跟踪。而且机构一直以回访的名义,不间断地让三兄弟参加智商测试、个性测试、眼手协调测试、方枘圆凿测试、罗夏墨迹测试。测试过程全程录像,会有专门人员在旁观察,辅以文字记录。一个测试完了,再去另一个孩子的家里,年复一年从不间断。
领养孩子的家庭,也是经过千挑万选。
三胞胎分别被一个蓝领家庭、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和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领养。大卫的家庭受教育程度最低,养父母是移民来的美国,全家靠一个小卖部的营收生活,属于勉强温饱的穷人。艾迪的养父是教师,生活在中产阶级社区。罗伯特的养父是纽约著名的医生,养母是律师。彼此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属于富人家庭。三胞胎的家庭氛围也有所区别。
大卫养父温暖慷慨,为人和善,总是笑呵呵地支持孩子们的一切活动,是三个孩子最喜欢的大家长;艾迪家教传统且严苛,军事化管理,父母与孩子之间严重缺乏沟通。虽然有个老师爸爸,可隔阂却很深;罗伯特因养父母工作非常忙,从小缺少关爱。但好在父母也懂得陪伴和珍惜,常常会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互动。三种阶层,三种教养方式,三个被提前安置在领养家庭里年龄一样的姐姐。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诈骗式伦理实验。
违反常理和人伦的“科研”,给三兄弟带来的是不可磨灭的伤害。失常的童年导致三个孩子在少年时都接受过精神治疗,成年后时常出现心理疾病,罗伯特还曾卷入一场谋杀案。而艾迪,最终患上了躁狂抑郁症,在精神病院疗养了3个星期后,于家里吞枪自尽。
被路易斯·怀斯服务送去不同家庭的多胞胎婴儿还有很多对,也不止艾迪一个人自杀了。
这些档案被封存在耶鲁大学的档案馆里,被称做《儿童成长中心领养研究记录指南》。图表、录像、录音带以及超10000页的研究资料,装满了66个箱子,被封存至2066年。即:在所有受害者去世之前,没有人有权限打开它。略感欣慰的是,这场实验,因为三胞胎阴差阳错的相逢被迫终止。虽然有人死亡,但不会再有更多的孩子受其迫害。
05
一个以死亡、癫狂、冷血、强制分离为基调的实验,只是为了去解答一个无法控制变量的问题:
“父母的养育方式到底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哪个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多年后,所有涉及实验的人都被笼罩在阴影里,无数人的人生因为这场实验被摧毁。可镜头前参与这项研究的实验人员,提起这件事时仍然开怀大笑,没有丝毫悔意和愧疚。因为在那个年代,“科学”就是一切,不管它是否残忍,是否背离道德。
这一部2018年的纪录片《孪生陌生人》,记录的时间贯穿了几十年。我们当然反对这种违背人伦道德的“实验”,可是批判之后,更重要的是反思。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走向?06三胞胎的基因相同,家庭成员类似,结局却大相径庭。
时常与高知养父母聊天、谈论人生经验的罗伯特,成了最有主见、活得最好的那一个;被父母严苛管教、低自尊又情绪化的艾迪,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穷人家的大卫,得益于一双温暖有爱的养父母,虽然没啥成就,好在天性开朗乐观,非常积极向上。你会发现,基因只会决定一个人的起点,最终决定孩子未来的,是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
艾迪生活在中产家庭,结局却令人唏嘘;大卫出身贫穷,如今生活得倒也不错。因为改变孩子命运的,从来都不是家庭条件,唯独足够的爱,才能滋养孩子的一生。故事的结尾,艾迪的养父多年后想起养子的自杀,依旧眼角含泪,忏悔自己没有好好教育孩子。可一切都无法从来。于孩子而言,童年经历的不幸会成为隐藏的炸弹,在成年后大面积爆发。不是躲不过,而是早已深陷泥潭。你是爸妈,不是统治者。
艾迪的父亲我们常常在纠结“命运”。这场触目惊心的实验后,让我看清了:出身是无法改变的命。可家庭氛围、教养方式、榜样作用、与世界相处的能力、生活情操的培养等等这些,却是可以去改变的运。逆天改命很难,帮助孩子改“运”却很简单。
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父母逼自己重新审视自己思想、三观、理念的一次又一次考试。你及格了,孩子才有希望往满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