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次否决最终弃权 一份联合国决议背后发生什么争执
经过4次投票,联合国安理会最终以12票支持、3票弃权通过叙利亚跨境人道救援授权延期决议,这份决议背后究竟有何争执点,中俄最终为何弃权。
相互妥协
经过数周的争执后,安理会终于就对叙利亚的跨境援助物资运输达成一致。安理会7月11日表决通过一份德国和比利时递交的提案,俄罗斯、中国和多米尼加共和国投了弃权票。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Vassily Nebenzia)认为近6年来叙利亚当地情况已发生了很大改变,不需要继续保留两个过境点。(Getty)
联合国新闻网站称,最新的第2533号决议允许通过巴卜哈瓦(Bab al-Hawa)这一个过境点向叙利亚提供食品、药品和其他挽救生命的援助,授权延期12个月,至2021年7月10日。
德国之声7月12日称,俄罗斯坚持的减少过境点要求得到满足,提议的延长时间为6个月并未得到支持。此前的多份提案都因中俄两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而流产。德国和比利时先后两次提交草案,希望保留巴卜萨拉姆(Bab al-Salam)和巴卜哈瓦两个过境点,但都遭到中国和俄罗斯的一票否决。
有何争执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月12日称,安理会未通过相应决议的原因是立场不一致,对立的一方是俄罗斯和中国,另一方是比利时和德国。
俄罗斯方面认为,鉴于叙利亚政府掌控力正在不断增强,因此来自叙利亚本国的援助逐渐成为可能,之前的国际援助机制则必须“逐步结束”。并主张在决议中反映对叙利亚单方面制裁的破坏性,其在战争和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下,使该国的人道主义局势恶化。
6月30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批评北京侵犯人权:
不过,比利时和德国的决议不包含谴责对叙利亚单方面制裁的内容。德国方面认为,欧盟的制裁是针对性的,对平民无不利影响。
中国方面的意见则是,叙利亚政府并没有正式允许向北部地区提供国际援助,因此联合国的援助行动有侵犯叙利亚主权之嫌。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7月10日提到,关于草案必须重视单边强制性措施的负面影响,并采取必要措施。但德国和比利时提交的草案拒不采纳中方修改意见。在此情况下,中方不得不对决议草案投反对票。
2020年7月10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批评美国口口声声说坚持人道主义精神,却将人道问题政治化,肆意打压叙利亚政府和人民,造成叙利亚人民生活困苦,民生凋敝。(Getty)
反应不同
作为决议草案的提案国之一,德国对授权延长表达了欣慰。德国外长马斯(Heiko Maas)表示,“安理会最终能够同意由我们提出的经过妥协的提案,对于数百万叙利亚百姓而言是一个好消息。”同时强调,虽然事实上“有必要开放更多的过境点”。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第一副代表德米特里·波利扬斯基(Dmitry Polyanskiy)称,联合国安理会的西方伙伴在讨论延长向叙利亚跨境运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口岸工作的方案时,准备牺牲整个援助机制,只是为了在决议文本中不批评其对叙利亚的单方面制裁。
德米特里·波利扬斯基指出,“我们对该决议提案国进行协商的方式感到失望。从讨论这一议案开始,俄就提议扩大巴卜哈瓦过境点的运作,这对向伊德利卜提供人道援助最为重要。而在谈判中,我们西方同事的虚伪和双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他们坚持保留两个过境点,甚至准备破坏整个援助机制,并在决议文本中取消有关对叙单方面制裁的批评”。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则表示,中方敦促美国立即解除对叙利亚的单边强制性措施,停止对叙人民生命和生活造成更大伤害,停止将人道问题政治化和虚伪的政治作秀,用实际行动体现负责任态度和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