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千枚核弹头引“祸端”,中美双方军事警觉性升级(组图)
中国媒体人胡锡进也没想到,自己在5月8日发出的扩核论时隔近两个月后再次发酵,而且争议地点是在联合国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北京时间6月30日,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美国裁军大使罗伯特·伍德(Robert Wood)要求中国裁军大使李松解释胡锡进关于中国应将核弹头数量扩充至1,000枚的言论。
胡锡进扩核论引美军方关注
李送回应道,胡锡进的个人看法不能代表中国军控政策,胡针对的是个别美国政客对中国的敌视和威胁,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中国公众和更广泛国际公众的普遍担忧,恰恰说明美国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的严重危害性。李送还表示,冷战思维不可能使美国“再次强大”,更不可能给世界带来安全。
胡锡进的扩核论源于彼时美军军舰和战机在中国周边海域的频繁动作,4月28日和4月29日美国海军先后在南海附近活动,5月4日2架B-1B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现身中国东海海域,美军的这一系列举动在当时引发中国网友一致声讨。
5月8日胡锡进表示,中国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将核弹头数量扩大到千枚的水平,包括至少要有100枚东风-41战略导弹。他还表示,中国面临着与越来越不理性的美国进行艰难的互动,对方(美国)只相信实力,中国需要有更大的核武库来抑制美国的战略野心和对华冲动。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正式交付海军。(VCG)
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22日美国国务院还把《环球时报》在内的四家中国官方媒体机构认定为“外国使团”,胡锡进曾于6月23日分别在推特(Twitter)和微博上发文直言“荒唐”,他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决定。中美关系紧张,以至于《环球时报》这样的市场化媒体都受到波及,这很让人遗憾。美国在失去自信和包容,那个国家乱套了”。
美国此举说明在对中事务上美国的警觉性越发增强。
中美双方军事领域的“敏感”
这种“警觉性”也反映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美国对中国核军控政策及军力建设的指控,伍德认为中国的军事实力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主要威胁”。但从数据看,无论是从核弹头数量还是从军费开支,美国都远高于中国。美国拥有6,185枚核弹头,远高于中国被认为的300枚;2019年美国军费开支为7,320亿美元,远高于中国的2,610亿美元。这些数字的对比反而让美国对中国的指控站不住脚。
不可否认中国近年不断进行军队改革,武器装备升级速度也在加快,如自制航母山东舰入列南海,战斗机、导弹系统等的升级,同时军事演习不断增加,南海活动频繁,这些都引发了一直想重回南海的美军的“关注”。而美国方面,无论是军费开支还是武器装备都位居世界第一,并且一次次退出一系列重要国际安全和军控条约也增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不安。
2019年8月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对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一事曾表示“深感遗憾并坚决反对”,她称退出《中导条约》是美国无视自身国际承诺,奉行单边主义的又一消极举动,其真实目的是自我松绑,谋求单方面军事和战略优势。
2016年11月02日,中国自行研制的大型无人机在2016年珠海航展中引发关注。(VCG)
《中导条约》由美国前苏联在1987年正式签署,规定双方全部销毁、且不得生产或试验新的射程介于500公里至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弹道导弹及巡航导弹,作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该条约在苏联解体后主要针对的是美俄两国的陆基中程导弹,是冷战后期美俄双方的一项重要妥协。
继《中导条约》后,2020年5月22日,美国向《开放天空条约》其他缔约国发送退约决定通知,宣布将在6个月内退出《开放天空条约》。《开放天空条约》签署于1992年,2002年起生效,条约参与国可按规定对彼此领土进行非武装方式的空中侦察。该条约是冷战结束后重要的信任建立措施,美国、俄罗斯和大部分北约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美国接连退出两大国际军事条约,意味着未来全球战略体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或将处于不可控状态。
由此,中美双方在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摩擦正逐步蔓延到军事领域,双方对彼此的军事警觉性都在增强。
但中美双方的这种警觉性也并非完全负面,在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轮番上演的中美关系中,军事关系作为“稳定器”的作用就尤为重要。目前随着中美双方对彼此警觉性的升级,将有助于让双方保持克制,规范双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