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人生存现状----小心华人内卷化
2005年悉尼的天空那么晴朗,这一天,有一位美丽的小姐姐和她老公有了一个约定,而我刚好是那个约定的见证人。
小姐姐学业完成,也成功拿到身份,当时在coles工作。小姐姐的老公在北京,年薪30万人民币,过着体面舒适的金领生活。老公希望小姐姐回国,小姐姐希望老公能和自己来澳洲定居。两人最终商量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当时的澳币对人民币刚好是1:6,只要小姐姐找到年薪5万左右的白领工作,得到老公国内差不多的收入,老公就放弃国内的一切,来澳洲和她团聚。如果半年内找不到,小姐姐就回国。
小姐姐是真心喜欢澳洲,她爱这里的蓝天,爱这里的白云,也爱这里简单的生活。她老公无数次打跨洋电话和她讲国内的压力是如何大,竞争是如何激烈,北京的生活成本如何高。她一直对教会的朋友们讲,她是真希望老公能来这里,过上一种更轻松的生活,不用活得那么累,那么有压力。
小姐姐的大学成绩非常好,英文表达能力也不差,可大半年过去迟迟找不到一份白领的工作。其实不止她,网上很多华人经常吐槽找工作如何如何难,面试了多少次依然失败。
2005年虽然华人谋生变得多元化,摆脱了老四样(餐馆,洗衣店,出租车,服装厂)为主的单一就业模式,但白领依然屈指可数。那一年也是唐人街皮包职业中介开的最多的一年,见面就先骗你50元介绍费为押金。找白领工成了奢望,有西人工就很满足,至少时薪可以超过10刀一小时。18刀一小时的包装厂让很多人望眼欲穿,这点只有那个时候的老移民才明白。
带着万千的不舍,小姐姐离开了澳洲回国和老公团聚,教会里的弟兄姐妹一起去机场送别。
一晃已经过了十几年。我想如果放在今天,我们华人再想找一份白领工作,应该不会像十几年前那么难了吧?
到底什么变了,让华人找工作变容易了呢?很多人没讲透但却是事实的一点是,澳洲第一代华人的本土经济一直是依附国内新移民,吸血国内资金外流的一种操作方式。
2006年到2016年移民到澳洲的华人,不但是过去10年的三倍,也远远超过了往来50年加起来的总和。这对澳洲本地华人来说是一场从上到下的财富快速增长的黄金周期。
因为华人首先不了解当地复杂的移民条例,而一旦安顿下来后就考虑买房,移民中介和地产中介接触到了这波的源头,成了小平同志口中所讲的 “先富起来的一波人” ,开启了英文不好也可以赚大钱的机会。
老移民肮脏的出租屋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唐人街的餐馆了多了很多便宜劳动力,干了好多年华人出租车司机发现自己的PR 很值钱,还可以骗骗女留学生。这块饼每个澳洲的老移民都有分到,就是多少而已。
这段时间里留守澳洲做本地华人生意的都发了财,而想把澳洲产品如红酒,绵羊油带回国卖的,鲜有听说有大成就的。因为趋势如此啊,资金是从中国外流进澳洲啊,不是澳洲流向中国。个人的努力在趋势面前不值得一提。等后来奶粉事件后,那个需求又变了,你挡也挡不住。
华人新移民人数的增多带来是两个机遇。
第一足够多的华人基数孕育专门服务于华人的产业链,如华人驾校,华人KTV , 网吧,卖盗版碟的中文书屋,直销,有线电视安装和楼花中介公司。
第二个机遇是由于华人普遍有置业习惯,房地产又是百业之母,所以为了争夺华人社区这块蛋糕,银行等机构开始雇佣大量华人职员,华人开始成批量成为白领。中介帮助华人置业,扩大了市场蛋糕,进而让更多华人进入房地产相关行业成为白领,进而增加本地华人的财富,更多华人白领在各个产业链上,让华人置业更容易,进而更多人置业,而这个循环随着海外移民的不断增加,像轮子一样向前滚动。
我记得十几年前我大学的导师对我说,你以后写简历的时候记着要用英文名字,不要用你们的中国名,因为当时有人做过实验,同样资历的简历,澳洲本地姓氏获得面试的几率有70%以上,中国姓50%,阿拉伯姓氏只有30%左右。
而现在出现了情况的大反转,很多服务行业都挂着牌子,打着广告,高喊本店或本公司有讲华语员工,可以随时和您联系。
澳洲华人大部分是无法本地化的,这个不是英文的问题。澳洲百业萎缩,唯一兴旺的就是服务业,但是服务业想赚大钱必须要学会和人建立关系,而这不单纯是语言问题,能把你们放到一个频道的是文化和价值观。
单笔交易越低的服务,需要建立关系的需求越弱,如外卖生意,客户进来进来说声hello,微笑一下,问问要吃什么,点完单后,客户拿到食物后走人。但是如果你给本地人做高端服务,如文化娱乐、咨询信息、创意设计、节庆、展会、IT资讯、订单采购等等,需要你吹牛逼,谈方案时,华人就比较吃力了。别说文化,华人们连澳洲电视节目都很少看。
当从中国来的钱和人减少时,影响的是我们澳洲华人的每个人。
所谓的内卷化就是,当从国内来的资源减少时,华人很多行业就会从承接增量市场情况,进入到博取现有存量市场的厮杀,各行各业开始洗牌。
(不用担心房价,印度人永远是主力)
例如地产行业这点就很明显,新移民喜欢新房,在国内也习惯住公寓,也有学区的一些国内想法,所以早期地产业蓬勃发展,悉尼的middle ring建满了新公寓。当这种需求消失时,中介换成一本地的老油条为主时,顾客分成了两种。一种就是本地住久的老移民,没有国内背景所以没钱,就是65万以内首置新房。另一种老移民有点阅历,上来就说只买house land,80多万买house,又不想住老区,那选择也没那么多。
和新移民谈投资,规划愿景,和本地人只能讲刚需,谈质量。随着海外投资的消退,我们看到小型地产公司成批量倒闭,像任何一个行业一样,最终的玩家就剩那么几个。雨后春笋的团购网站,国内只剩下美团,国外只有grouppond。熙熙攘攘的网上旅游行业,大部分流量给了携程。大鱼通吃是发展规律,直到大鱼又被新的独角兽公司所颠覆。
2020年中国公布对小麦征收额外关税的事,让我嗅到了一丝味道,也有些忧愁。
任何国家的财富长期增长一定建立在技术创新上,专家常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和中年危机没啥区别,中年人想要收入提高肯定不能靠像年轻时一样拼体力没日没夜加班,当廉价劳动力。国家也一样,当成本让一切都贵起来时,想让别人购买你的服务和产品时,只能靠垄断性技术,不买也得买。
在中国能独立制造之前,德国是躺着靠掘进机赚钱。
一旦社会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厮杀,会有三种现象出现
01
人开始懒散,看不到上进的动力:2000年初澳洲华人老移民都说澳洲没机会,年薪不过10万,赚了钱都被收税,想奋斗不如回国。
02
纷争加剧,很多地区有内战就是因为蛋糕不够分:华人痴迷油管时政评论节目,今日悉尼留言板块到处都是对立和辱骂的留言。所谓闷声发大财,当你花太多时间关心和你无关的事,说明你太久没赚钱了。
03
平均利润降低,个体户化,一起厮杀存量:2017年地产大潮以后,澳洲很多地产,会计和贷款公司都不怎么请人了,老板自己做。从那时起各路传销和直销兴起,如WV,森米,MFC等等,真真假假,都说自己让华人一同富裕赚钱,几千元创业的口号,各种微信截图背后其实就是不断发展下线玩庞氏,瓜分存量财产。
如果澳洲和中国解决一些矛盾,那good old way大家都很开心。如果没有,今天这些话就是我要给您的思考,也许我有些悲观,但多智者必多虑。
有核心技术的人大可不必担心,全球化进程放缓,您也不会挨饿。如果您和我一样,都是智商技能普通的平凡人,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多研究一下非对称作战。
万邦君是一个军事发烧友,但是我研究军事不是因为我真爱好,而是从军事上我常常能悟出一些商业的哲理。其实军事的发展永远走在商业前面,例如互联网最开始发明出来就是用于军事用途。
21世纪现代战争流行“查打一体”,什么意思呢?就是用卫星,情报人员和互联网的三位一体寻找,发现并锁定敌方重要目标和人物,然后派出无人机侦查,在跟踪确认后直接开火消灭。
听到上面这些你是否能联想到商业上似曾相识的感觉?
现代互联网的营销体系,靠的是通过你的社交媒体上你所加入的兴趣群体,浏览记录和网上搜索大数据来精准定位客户需求,然后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像这些潜在购买者展示广告,然后当你点击广告时,里面有直接付款链接让你购买。这一系列直接完成了从 leads,conversion 到sales的查打一体化。
而现代战争中,部队规模越来越小,最大单位以旅级,甚至营级出现是否也符合了现代商业发展呢?Instagram 被脸书10亿美金收购时,整个公司员工只有13人。
再或者,现在大家都在谈企业转型,互联网+,数据化分析。可是在90年代,海湾战争后军方开始提出军队电子化,信息化,现代化作战!这是不是就是个军事版互联网+?
我研究非对称作战,是因为整个策略的逻辑就是如何以弱胜强。我不会花大篇幅讲解什么是非对称作战,因为我不是铁血论坛的博主,我是讲房产的万邦君。大家知道非对称的精髓即可,那就是通过对我敌我实力的对比和充分分析,找出敌方薄弱点,集中全力一击,在整体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在局部形成优势。
永远在敌人不擅长的战场寻找突破点。
在现代战争中,有两种武器弱势一方普遍运用来反击强势的一方。一个是弹道导弹,另一个是IED(路边炸弹)。
作为世界霸主,美国实力科技全面碾压伊朗,但是就是忌讳伊朗的导弹。而美军在伊拉克60%的伤亡又来自IED。
两种武器其实很早就曝光过。在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的军队几乎被美军按在地上摩擦,毫无还手之力,这场战争几乎全靠空军就赢得了胜利,但是伊拉克唯一让美军头痛的就是它的飞毛腿导弹。
原因有两点,第一是拦截飞毛腿的成本比较高,一枚飞毛腿导弹当时造价成本才5万美金,用于拦截的爱国者导弹的单价是它的8倍不止,拦截了也要亏很多钱。
IED也是一样制作成本几千美金不到,却能摧毁价值几十倍车辆。
第二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百发百中的拦截技术,如果敌方同时大面积从不同方向发射,你很难全部拦截到。目前国际禁止出口射程超过300公里以上的导弹。IED 路边炸弹的运用是在俄罗斯的车臣战争,俄军为此伤亡惨重。
海湾战争后很多国家看到美军的空军实力,纷纷效法发展空军,但发展中国家鲜有能成才的。因为它们不是中国,既没有强大的工业能力生产,制造和逆向工程去模仿,也没有财力养的起空军。
伊拉克和车臣都是战争失败者,哪怕有闪光点,谁会和失败者学习呢?可这一点伊朗看明白了,所以集中所有资源发展导弹。
通过以上一小段军事历史回顾,我想和大家表达三件事:
01
抄作业不可耻,但学会抄谁的作业。自我定位是成功最关键一步。作为一个普通人,与其去研究成功者如何成功的,不如多思考一下身边那些失败者如何还能混到一口饭吃的,他们做对了什么。
有些人人品不行,机遇也没把握住,才智也不过人,虽然没大成就,却能常年赚到钱,这些人才是你应该仔细研究的商业案例。常年读李嘉诚传对你百害而无一利,你先有有钱的岳父,再去学他老人家。
02
寻找细分领域,你的竞争对手无法在这个领域里和你展开竞争,因为它得到的少付出要更多。我在上面讲了飞毛腿和爱国者的故事,在现实里我就是按照这个逻辑这么操作的。
我开始写地产公众号的时候已经是2016年,那个时候大家普遍说微信的红利期已过,而且地产公号多如海沙。我们之所以认为能吸引一部分读者是因为,市面的地产公众号的文章多是以广告为核心的软文。
当我们以讲实操干货的时候,就一定能分到这个细分市场的蛋糕。为什么呢?因为懂房产的人都在地产公司,但作为业内人士,他们反而不愿意讲干货,因为写了以后,大众开启心智,分辨能力强了以后,谁还愿意买自己的项目和楼盘呢?
不说实话文章没吸引力,但说实话影响自己贩卖的楼盘,还得罪同行,这就注定他们说真话的成本是远远大于我的。
一旦你的成本比别人低,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倒性优势。
03
寻找低成本替代方式,在敌方不擅长的领域展开行动。在现代战争中,一旦一方掌握制空权,另一方几乎是被动挨打。无论是支援前线还是运输补给,你的车辆一出现,敌方一发现,你的车辆就被炸光了。
在2006年黎以冲突里,真主党想到了替代方案,他们挖了很多隧道,然后会神出鬼没的从一个地方出现,袭击以色列军队,然后又消失。
你的飞机神出鬼没,我的突击队又何尝不是。
任何一种方法模仿的越多,效果越差。例如悉尼一些大的房地产公司靠搞讲座起家,每次能来几百人,通过这种方式卖出很多房子。但是越到后面的人,模仿后得到的效果越差,哪怕提供餐点+抽奖+神秘嘉宾,无论在人气和转化率上都不如最开始运用这套方法的几间公司。
后来我看到有些公司开始创新,销售力强的老板和Team Leader全天候守在样板间,sales只需要把客人带来既可,老板和team leader配合装修豪华靓丽的样板间做说服的工作。效果据说非常好。
除非你想苟且活着,别人做过的事就不要再做了,你需要理解事物本质,然后把那套东西换一个包装,制作出替代方案,打造自己的主场。
这些年经历的事,让我明白强者不只是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己,而是借用环境的变化反客为主。创新是生存之道。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万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