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妻多夫解决光棍问题?复旦教授的方案靠不靠谱(组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在人口的男女比例是比较失调的,男性的数量大概比女性多出了3000万。
通过一个小学水平的数学计算我们可以得知,至少会有3000万的男性找不到老婆。
针对这个问题,复旦大学的特聘教授黄有光院士在最近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
他认为几千万的适婚男子会找不到老婆是个严重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而办法就是允许一妻多夫制的存在。
这个观点一提出来当然是舆论哗然,因为他超出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认知,很多人觉得这个教授可能疯了。
不过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我们今天就来认真讨论一下这个一妻多夫制到底靠不靠谱。
首先从数学上来说这个方案还是很合理的,既然多出几千万人没对象,那么我们掐指一算,大家把老婆匀一匀,问题就解决了。
从经济上来说呢,也有其合理性。它可以降低男性成家的经济负担。
现在男人们不都抱怨成家压力大么,又要供房又要养家,扛不住。现在多几个帮手一起供,压力是不是小多了?甚至家务也有人轮流做了,也有时间轮流出去喝酒了,皆大欢喜。
前提是结婚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单身是个严重的问题
如果有规定要求一个人无论如何都要结婚,那么应对男女比例失调的现实,允许存在灵活的婚姻组合方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甚至是必须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人是不是无论如何都要结婚呢?
婚姻的真实逻辑
————————————
我们先来简单看看婚姻制度发展的历史
人类很多行为的底层逻辑其实没有什么高大上的道理,而仅仅是基因的本能。人们谈情说爱,组建家庭,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繁衍,把自己的基因流传下去。
所以婚姻本身不是目的,繁衍才是。
婚姻是既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经济制度,他不仅规定了男女之间的关系,还从各方面影响到双方的财产权。
人类社会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态是群婚制。即原始社会中一定范围的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这个场面非常混乱,我们不能按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们,但这确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阶段。不过很多学者认为这种形式还不能称之为婚姻。
真正能称之为婚姻的是接下来的对偶制: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
他已经比较接近后来流行的一夫一妻制,只不过夫妻关系的持续时间有限,并不强制终身在一起,没感觉了说分就分。
再往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的经济地位逐步提升,社会进入到男权时代,女性开始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这个时候我们熟悉的一夫一妻制就开始成为主流。
在人类历史中婚姻模式其实一直在变化,他具体会以什么形式存在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社会整体的生产力水平
一个是男女之间生产力水平的对比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很弱,人们只能生活在大集体里才能维持生存,没有富余的资源组建小家庭,为了保证整个族群的繁衍就只能采取集体群婚的形式。
随着生产力逐渐提升,人们开始有能力以较小的家庭单位生活。不过在这时候男女双方的生产力水平差距不大,互相不需要屈从于对方,空气中充满着自由选择的气息。于是有时效的对偶制就出现了。
在对偶制婚姻中,只要男性的运气不太差,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住机会,就有较大的概率将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不过最终成功与否还是充满不确定性。
再往后男性的生产力开始大幅超越女性,男性逐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开始要求充分保障自己基因繁衍的权利。
这种情况下,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古典婚姻就出现了。
在古典的一夫一妻制中,妻子的定位是丈夫的私人财产。妻子一辈子只能属于丈夫一个人,这就保证了丈夫有足够的机会繁衍后代,且这个后代一定属于丈夫。
古典婚姻本质上是一个男性和其他男性的产权契约,他规定了男性之间互相不侵犯对方的私人财产(妻子)。
所以我们会看到古代社会对通奸这个行为有着非常严厉惩罚,因为这个行为侵害了丈夫的私人财产,并且给基因繁衍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当然在男权社会还存在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多妾制这样的婚姻模式。但是本质上和一夫一妻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丈夫的私人财产多少的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一妻多夫制是否存在呢?
还真的存在
一妻多夫制多存在于母系社会中,在我国的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以及一部分纳西族中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
一妻多夫制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原因是男性的生产力不足。
在一个落后的社会里,什么都要靠自己。家庭中的男性既要负责生产,还要负责抵御外来暴力的侵袭,显然多几个帮手更有利于家族的生存。
所以,婚姻制度并非一开始就有,也并非一成不变,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配合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繁衍需求。
人类的行为受制于基因的本能,不过基因只是带给你强大的繁衍冲动,并没有规定你一定要结婚。
所以黄有光教授整个观点的前提是不存在的,结婚对于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他只是完成繁衍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