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祥强势复出,我看到了背后最恶心的一幕!(组图)
罗志祥,才不会凉
罗志祥才不会糊!
多人运动过去才一个多月,他就带着蝴蝶姐姐c位主持台湾正当红的节目《娱乐百分百》。
不愧为时间管理大师,连复出都不带缓冲的。
难怪前不久,他还在社交平台回复粉丝这样一条留言:谢谢你,等我回来!
舞台上,众人欣喜若狂,各种扎眼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
这些博眼球的游戏,在他的节目中司空见惯。
如果“磕磕碰碰”还算“清流”,再看他现场教学“卿卿我我”:
一会化身蒙面帅哥和女嘉宾缠缠绵绵;
一会又让女嘉宾跪下吹掉粘在他大腿根上的便利贴;
或是命令女嘉宾对着气球做深蹲游戏......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到底是为了博眼球,继续营业;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观众买笑追欢,我却觉得十分可怕。
面对病态需求和毁三观的文化现状,却有人照单全收。如此低俗、靠着物化女性和大尺度性暗示动作的综艺,却收视长虹。
在这流量至上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渐渐失去了辨别美丑和甄别善恶的能力。
审丑时代,还有救吗?
审丑正在摧毁“真善美”
不得不承认,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流量和金钱。
以至于各种丑陋、出格、变态的举动,都会有人趋之若鹜,争相模仿,甚至一浪盖过一浪。
不止中国有罗志祥这种博眼球的综艺,国外一档猎奇节目更是毫无道德底线。
真人秀《老大哥》曾因新颖的设置火遍全球,成为长青节目:
剧组会选素人或当地名人参加节目,让大家过集体生活,彼此成为室友。他们的房间会被安装设摄像头,“监控”日常琐碎,毫无隐私可言。
节目照常录制中,一件毁三观的事发生了。
一位女孩在休息时被同行男生趁机性侵。
令人气愤的是,明明是直播,工作人员非但没有第一时间行救或报警,而是冷冰冰地纪录女孩的痛苦。事后,节目组还让女孩当众观看自己被侵犯的画面。并且将她锁在屋里,宛如困兽。
女孩当场就崩溃了,画面令人窒息。
都说非礼勿视,这段“性侵直播”却给节目带来有史以来的最大收视!
若说工作人员冷漠麻木,观众又何尝不是在观看一场大型“审丑”的视觉表演?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身边充斥着种种迷惑行为:
好端端地在在路边休息,会被突如其来的尬舞女孩打扰;
在地铁站系鞋带会莫名其妙被人用短裙盖住头发,坐到自己头上;
乘坐地铁,会被拍恶俗视频的人吓得惊慌失措......
他们的行为艺术总是超乎人的想象,你以为戏弄烈士无道德,炸裤裆太血腥、跳粪坑太恶心。
但他们永远能够提升你的“审丑阈值”,比如惊人的返祖行为:
生吃油脂四溢的猪膘
甚至蚯蚓最爱的泥土
这些颜值在线的帅哥美女,难道是因为爱好在享受美食?
纪录片《美利坚网红帝国》揭露了某些网红的慕丑现象:一般都是哗众取宠、性暗示或恶臭低俗的视频或行为,怎么丑怎么来。
当马蓉直播有人为其出道摇旗呐喊;
当刘鑫发博有人重金打赏;
当未成年少女直播怀孕生子;
献丑、媚丑、露丑正在瓦解社会的审美观。
许知远曾说:
这是一个没有质感的时代。它是光滑的,看似立场鲜明的表达着喜欢,背后却是空洞无物。
尽管违反常态的扮丑行为,画风极尽辣眼,价值观扭曲。
但却很吃香,许多人愿意为丑买单!
审丑,不过是一场“文化感冒”
事实上,靠博眼球出位的审丑现象由来已久。
从pc端到移动媒体,快手、抖音、微博以及其它各种短视频软件,活跃着形形色色、不同路线的“网红达人”。
说起网红二驴,或许很多人感到陌生。
曾红极一时的他曾与李宇春、林志颖、孙红雷等一线明星并肩出现在节目中。
刚起家时,他只是拍拍好玩的段子。未想一炮而红,就此走上网红之路。
随着人气水涨船高,他有了自己的小团队,也拥有了一批“驴家军”。
网友对他的评价是:做过烟酒批发,当过健身教练,卖过鱿鱼,最后在互联网打出一片天。
那时候的二驴,很励志!
别人直播都是唱歌、跳舞,二驴的直播间就像树洞,让人倍觉亲切舒服。
可是后来,二驴直播的画风就变了。
他假扮日本军人,公然说出“钓鱼岛是日本的”的不当言论,引起公愤,被官媒点名批评。
他拍摄抽人耳光、暴力约架的献丑桥段,被调侃为“网黑约架第一人”。
最终,一个坐拥3600万粉丝的网红把自己玩死了,被官方封杀。
为什么?
当初,观众就是爱他的淳朴,才会看他的直播,购买他推荐的产品,甚至给他打赏。
但他却“转型”,做出毁三观的谄媚视频,以为媚俗扮丑会讨好大家,最终却沦为大众消遣的牺牲品。
一位博主说:
审丑行为就像吃辣条,大家都知道它没营养,只是吃得那一刻带劲,上头。
吃到一半,吃腻了,就会随手扔掉;等哪天嘴馋了,再买包新的辣条。
刻意降低底线的审丑行为,从来都不会成为主流审美。他们终将被人遗忘,被人替代。
凤姐就是鲜活的例子。
凤姐曾因为雷人语录,成为火遍全国风头无两的话题人物。
因为媚丑,她实现人生逆袭,也因为媚丑,她惨淡退场。
卖丑1.0的凤姐,早已淡漠在网友的回忆中;
卖丑2.0的温婉,最终因各种丑闻惨遭封杀;
卖丑3.0的新晋红人还能撑多久?
“凤姐们”的没落,是一场审丑式狂欢的落幕,不过是一场文化感冒。
尽管他们像细胞分裂一样,成为许多人跟风的流行和时尚。
但,终究是昙花一现!
时代从来不缺乏新的丑角,
缺的是对娱乐至死的警惕;
过度狂欢的审丑行为,或许会让人的心情短暂疏解,
却不会让人的心灵得到真正的解放!
而“比丑大赛、猎奇大会”的内容即便赚足眼球,
却往往被疲乏填满,被无聊充斥。
乐呵完之后,徒留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