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警察与黑人恩仇录:枪杀、误杀、复仇、暴乱,及背后的根源!(组图)
本文转载自大江湖解局(公众号),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一
1963年8月28日,34岁的马丁·路德·金,在众人的簇拥下,从华盛顿纪念碑,走到林肯纪念馆。他登上临时搭建的演讲台,平复了一下激动的情绪。
在广场上,密密麻麻聚集了大量的游行队伍。为了给黑人争取工作和自由权,马丁·路德·金组织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游行,近25万抗议者聚集在华盛顿特区,他们等待着马丁·路德·金的精彩演讲。
就在4个月前,马丁·路德·金刚刚在伯明翰组织了一次游行,当天他就被逮捕入狱。出狱之后,他并没有退缩,马不停蹄地在华盛顿组织了此次游行。
听到台下的欢呼声,马丁·路德·金略有一点拘谨,他铿锵有力地说:“参加今天集会的人中,有些受尽苦难和折磨,有些刚刚走出窄小的牢房,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惨遭疯狂迫害的打击,并在警察暴行的旋风中摇摇欲坠。”
马丁·路德·金渐入佳境,群情激昂,不仅黑人受到鼓舞,在场的白人民权运动者,也备受感动。
这就是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演讲。
那一年,美国的民权运动达到高潮,马丁·路德·金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
第二年,马丁·路德·金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的演讲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1964民权法案》,宣布所有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
马丁·路德·金声望渐隆,成为了民权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但也遭到了有些白人的嫉恨。
1968年4月3日,马丁·路德·金和几位南部基督教领袖联合会的领导者,一起抵达田纳西州孟菲斯机场,准备于4月8日参加孟菲斯清洁工人的罢工游行。
4月4日,马丁·路德·金下榻于孟菲斯市洛林汽车旅店,一名神秘的白人男子,在汽车旅店对面的一座公寓里,恭候多时了。
下午4点,马丁·路德·金出现在汽车旅店的阳台上,他手提着公文袋,信步朝他入住的306房走去。
快到306房的阳台时,楼下的旅店老板和旅客们向马丁·路德·金热情的打招呼,马丁·路德·金与民权运动的几个领导,也向楼下的人们热情回应。
就在这时,旅店对面公寓的那位白人,扣动了雷明登7600步枪的扳机。
一声枪响,射击的子弹进入马丁·路德·金右脸颊后,打破了他的下巴,颈部和脊椎。子弹穿过脊髓,切断颈静脉和动脉。爆炸的力量使马丁·路德·金穿的领带被撕裂,马丁·路德·金应声倒在一片血泊中。
马丁·路德·金被刺杀
马丁·路德·金被送去医院抢救,最后不治身亡,享年39岁。美国发生了一次大骚乱,导致6人丧生,700人受伤,1000家商家惨遭血洗。
人们在亚特兰大为马丁·路德·金举行了葬礼,共有15万人参加。在葬礼上,马丁·路德·金的女儿伏在悲伤的妈妈怀里,眼里透出莫名的恐惧。
马丁·路德·金的妻子和女儿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没有实现,就被暗杀了。在他死后的52年,他的梦想依然没有实现。正如他演讲中所说: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惨遭疯狂迫害的打击,并在警察暴行的旋风中摇摇欲坠。马丁·路德·金死后的52年,黑人一直在白人警察暴行的旋风中摇摇欲坠。
二
2001年4月7日深夜,辛辛那提市一名19岁的黑人青年托马斯,遇到正在巡逻的白人警察,由于心虚,托马斯撒腿就跑。白人警察见状,对托马斯穷追不舍。追过几条街区之后,托马斯跑到一个死胡同,无路可逃。
追上来的警察,直接开枪将手无寸铁的托马斯打死。
事后,警察说托马斯有掏枪的动作,实际上托马斯身上并没有手枪。警察说之所以要追捕托马斯,是因为他有14项指控。可实际上,这些指控全部都是诸如开车不系安全带、无证驾驶等小问题。
草菅人命案发后,白人警察没有受到指控,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还获得了一周的带薪休假。
随后,辛辛那提市爆发了三天三夜的暴乱,几十人受伤,837人被逮捕,其中62人被指挥犯有重罪,最后警方不得不实行宵禁以控制局面。这是自马丁·路德·金死后,美国发生最大的一次骚乱。
4月28日,美国俄亥俄州《代顿每日新闻》公布一项调查报告,自1995年以来,辛辛那提市警察在办案过程中,误杀了15名嫌疑犯,误杀的人无一例外都是黑人。
误杀黑人的白人警察,没有一个受到指控和处罚。2003年11月30日凌晨,刚刚和女朋友吸食完可卡因(一种毒品)的纳撒尼尔·琼斯,摇摇晃晃地来到一家叫“白色城堡”的快餐店,准备吃点早餐。
纳撒尼尔·琼斯神情恍惚的琼斯,突然感觉一阵眩晕,180公斤的体重,栽倒在搀扶他的女朋友身上,两人都昏迷在快餐店。
快餐店员见状拨打了急救电话,急救医生赶到快餐店时,琼斯已经清醒过来,但神志不清,举止怪异。于是他们拨打911电话报警,闻讯赶来两名白人警察。
琼斯摇摇晃晃地走到停车场,失控地大喊大叫,警察对着琼斯质问道:怎么回事?
琼斯这才注意到来了两名警察,失去理智的琼斯对着警察大声吼道:怎么啦?没怎么啦!
白人警察发现琼斯精神失常,呼叫了另外4名警察前来支援。两名警察命令琼斯躺倒在地,但琼斯非但不听,还扑向其中一名警察,试图抢走他手上的警棍。
两名警察立即联手把琼斯按倒在地,大声命令他把双手放在背后。但肥胖的琼斯不停地反抗,警察在给他戴手铐时不断用警棍殴打他。
被警察殴打的琼斯前来支援的4名警察赶来后,没有制止他们的行动,站在旁边观看。琼斯挣扎着,最后失去知觉不能动弹。直到此时,警察才打电话叫来救护车。琼斯被送到医院不久,就命归西天。民权组织和一些黑人团体提出抗议,要求辛辛那提市警察局长引咎辞职。辛辛那提市市长查尔斯·卢肯看完警方提供的录像后说:我看到的画面是一个体重400磅的男人暴力袭警,对警察的生命构成威胁,警察没有做错什么。随后,琼斯的尸检报告出炉,琼斯的血液中含有可卡因,同时患有高血压和心脏肥大。
当时出警的6名警察只被停职了几天,也未受到任何控诉和处罚。
三
2005年2月6日凌晨,13岁黑人少年德温·布朗驾驶着一辆丰田凯美瑞汽车,在洛杉矶的街道闯了一个红灯。这一幕被两名执勤的白人警察看见,于是他们开着警车企图截停这辆违章的小车。
布朗的车被追到一个十字路口后,突然死火,他的一名伙伴弃车而逃。但布朗不想束手就擒,于是倒车冲向警察。两名警察向布朗开了十枪,将布朗当场击毙。
此事差点引起骚乱,最后政府向布朗家属赔偿130万美元了事。洛杉矶于1991年曾发生种族骚乱,当时有录像带录到一名洛杉矶警察毒打没有武器的黑人,此事触发洛杉矶南部大规模骚乱,造成54人死亡、超过2,000人受伤和带来10亿美元(78亿港元)的经济损失。
2007年11月12日晚, 在纽约市,一名18岁的黑人青年契尔•科宾和人起了冲突,手握着一把黑色的梳子,站在家门口。
母亲报了警,警察赶到现场后,科宾的母亲再三和警察说,她的儿子手上没有枪。
契尔•科宾警察命令科宾举起手来,但科宾置若罔闻,挥舞着手中的梳子。
最后,5名白人警察,连开了20枪,在科宾母亲的眼前,把他打成了筛子。
随后,纽约警察局局长说:警察对科宾开枪是正当行为,有理由相信科宾将使用致命武器。
2009年1月1日凌晨,一名叫奥斯卡·格兰特的22岁青年,他是一个4岁女孩的父亲,在一辆列车上,他和一些乘客发生了冲突,随后他被警察带到站台,靠墙坐下。
奥斯卡·格兰特一家三口格兰特遭到警察的盘问,语言上发生了冲突,警察要求格兰特趴在站台上。其中有一名警察,当着众人的面,踢了格兰特的肚子一脚,然后从背后给格兰特来了一枪,格兰特当场死亡。
很快,就有专家站出来给白人警察洗地,有的专家认为:警察在当时严峻的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扳动了手枪。他可能以为摸到的是电击枪。如果工作压力很大,他可能会分不清手枪和电击枪。
还有专家分析认为,警察开枪可能是因为看到格兰特的腰带处或口袋里,装有枪支之类的东西。
言而总之,警察是没有过错的,格兰特虽被误杀,但警察并没有责任。警察的暴行,一次一次挑战黑人们的底线。
2009年11月29日凌晨8点,37岁的黑人莫里斯·克莱蒙斯来到华盛顿莱克伍德市的一家咖啡厅。他看到咖啡厅里面有4名白人警察,其中有2名警察正在使用电脑,准备交接班,还有一名是女警察。
第二次从出狱后,克莱蒙斯随身携带手枪,他在收银台假装点咖啡,店员看到他手上的枪,慌忙地从后门溜走。克莱蒙斯看准时机,用枪对准毫无防范的警察,两个使用电脑的警察被击毙。
第三名警察刚站起来,就被子弹击中。
第四名警察反击,把克莱蒙斯逼到咖啡厅外面,当警察追出去交战的时候,又被克莱蒙斯击毙。
这是白人警察遭受的,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报复和反杀。但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只有当地一些居民,晚上用烛光为牺牲的4名警察守夜。
这件事对整个社会并没有多大触动,黑人与白人警察依然处在暴力的漩涡之中。
四
2014年8月9日中午12点,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县弗格森,18岁的青年迈克尔·布朗和他的好友走在前往祖母家的路上。
他们没有走人行道,一名白人警察威尔逊,开着警车行驶到他们跟前后停下。威尔逊坐在车上,要求他们走回人行道。
布朗觉得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了,就拒绝走人行道,威尔逊一把抓住布朗的脖子。布朗伸手拉开威尔逊的手,挣扎开来,撒腿就跑。
威尔逊随即下车追捕,并大喊:我要毙了你,我要开枪了。布朗听到警告,停下脚步,举起双手,转过身来说:我没有枪,别开枪。
但为时已晚,威尔逊开了数枪,布朗倒地身亡。
迈克尔·布朗命案发生后,威尔逊受命休假,警察局取消了他的福利待遇。但是,美国社会上居然有2家基金会给威尔逊捐赠了50万美元,帮他渡过停薪的难关。
最后,陪审团做出决定:威尔逊使用武器合法,不起诉威尔逊。青年布朗的白白死去,再一次彻底激发美国黑人的怒火,美国法律接二连三的纵容白人警察,让黑人们对法律失去了信心,他们只能靠自己。
一名28岁的美国黑人男子伊斯迈伊尔·布林斯利,在社交媒体上写了一段文字:“他们带走一个,让我带走他们两个。”
伊斯迈伊尔·布林斯利2014年12月20日下午两点,纽约街头,一名华裔警察刘文建和另一名美籍警察拉斐尔·拉莫斯正在车内吃快餐,他们没有注意到,身后有一个黑人正用枪指着他们的头。
随着两声枪响,布林斯利将两名警察爆头,两名警察脑浆迸裂,惨死在警车内。
听到枪声后,附近巡逻的警察赶来追捕布林斯利。
布林斯利逃到了地铁站,但他知道已经难以逃出生天,在拥挤的地铁站台上,布林斯利用半自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布林斯利策划的一起杀警案,他是来给布朗复仇的。消息传出,哄动全美国。此事并没平息黑人的怒火,却激发了远在佛罗里达州塔彭斯普林斯市的另一名黑人的灵感。
第二天,也就是2014年12月21日凌晨,一切准备就绪的23岁青年马可·安东尼奥·帕里坐在车上,把音响的声音调到了最大。
很快,就有附近的居民报警声称有噪音污染,45岁的白人警察查尔斯·康达克接警来现场处理,他不曾想到,等待他的却是死神。
查尔斯·康达克帕里看到警察走过来,拿起放在车上的手枪,朝康达克头部位置连开七枪,康达克应声倒地,当场毙命。
随后,帕里一脚油门踩到底,汽车咆哮着从康达克尸体上碾压而过。
马可·安东尼奥·帕里帕里被逮捕后,被控一级谋杀罪。美国白人警察与黑人的关系降到冰点,这也燃起了白人警察的怒火。美国白人警察与黑人陷入了一个怪圈,白人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经常被认为过度执法,导致黑人被杀死。这引起黑人们的愤怒,暴乱、打砸随之而起,然后又是一起起黑人针对白人警察的复仇谋杀。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2016年7月5日,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吞鲁日,一名黑人小商贩被白人警察射杀身亡。7月17日,刚好是黑人加文·朗恩28岁的生日,他手持着突击步枪,在机场高速上与白人警察火拼,3名警察当场丧生,4名受伤。
朗恩受过专业训练,2010年以中士级别从海军陆战队荣誉退役,但这并没有改变他对白人警察的愤怒。3名警察牺牲的地方,距离白人打死黑人小商贩的地方,只有不到8公里的距离,朗恩是来给枉死的黑人小商贩复仇的。
五
2020年5月26日,46岁的黑人乔治·弗洛伊德涉嫌使用20美元的假钞,被4名白人警察逮捕。4名警察将弗洛伊德死死按住,并戴上了手拷。
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弗洛伊德,被一名叫德雷克·乔文的警察跪住脖子。弗洛伊德苦苦哀求,“我不能呼吸了”、“求求你不要杀我”、“救救我”、“妈妈”,7分钟后,弗洛伊德气绝身亡。
乔文原以为这只是警察的常规操作,即使杀死了弗洛伊德,只要“罚酒三杯”,一切都会回归现状。
但事情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料,白人警察与黑人的关系早已就是一桶火药,只要一点就燃。而乔文的“常规操作”,顺势点爆了这桶火药。
发达的移动互联网助长了火焰,美国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动乱,这一次的规模,超过了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引发的暴乱。
52年过去了,在马丁·路德·金葬礼上,那个眼里露出恐惧女孩伯妮丝·金,早已成长为一名干练的女性。
5月29日,伯妮丝·金在亚特兰大市长召开的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再像之前这样在我们的国家做这种事情了,我们必须一次并永久地解决这种系统性种族主义及白人至上主义问题。但我认为,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通过非暴力手段,这是被证实有效的一种方法。”非暴力手段,是马丁·路德·金从印度运动领袖甘地那里学来,并一以贯之。但是,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在美国从来就没有实现,暴力一直发生在白人警察与黑人的冲突之中。
六
无论是那些无辜被警察杀害的黑人,还是被黑人复仇杀害的白人警察,两者之间的恩怨情仇,其根源是美国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再加之白人警察执法过于暴力,美国法律给警察赋予了过多的权力,导致白人警察与黑人,都成了制度和法律的牺牲品。
在美国,黑人奥巴马能当总统,科比、乔丹等体育明星受人追捧,但并不代表白人不再歧视黑人。只有少数的顶尖黑人才能享受到公平待遇,大量的平民黑人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贫穷,甚至世代贫穷,美国社会阶层固化,没有多少穷黑人能够翻身。黑人在美国人口中占比13%,但每年的罪犯中有55%来自于黑人,这也让白人警察对黑人心有余悸。
美国枪支自由,这让白人警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于是白人警察是全世界最爱掏枪的警察,只要一掏枪就容易出人命。绝大多数杀了黑人的警察,都被认为正当使用武器,而免受起诉,这让美国警察对待黑人更加粗暴和肆无忌惮。
这一点,在乔文跪杀弗洛伊德这件事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某些白人警察的脑回路里,杀黑人等于无罪。
2016年7月,美国佐治亚州科布县一名叫艾伯特的白人警察在处理一件交通事故,车上的一名女乘客害怕地将手放下,并说:“我看过很多关于警察的视频,这样做会让警察觉得受到威胁,并开枪射击。”
艾伯特回应道:“但是你不是黑人,记住,我们只杀黑人。”
伯妮丝·金想一次并永久地解决这种系统性种族主义及白人至上主义问题,但这对美国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法律来说,注定是无解!
美国白人警察与黑人的恩仇还会继续上演,他们会在枪杀、误杀、复仇、暴乱的漩涡里周而复始,美国会在种族主义问题上越陷越深,直到美帝国彻底奔溃。
本文转载自大江湖解局(公众号),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读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