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多米诺效应逐步成型 中国最大风险悄然转移(图)
中国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但更大的疫情危机却正在全球蔓延,对中国而言,这场抗疫战争仍在拉锯 ,且形势更为复杂。在全球化时代,一场公共卫生安全危机,造成的影响也必将传导到更深层的领域,没有任何一方能做到独善其身。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3月19日以“中美‘战疫’合作与全球经济影响”为主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举办线上研讨会。其中,疫情重创全球供应链、全球股市震荡带来的经济打击以及由疫情引发的大国外交博弈是本次讨论的重点。多维新闻将研讨内容整理呈现,上篇聚焦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造成的显著影响,下篇讨论疫情之下,中美合作发生了哪些变化。此为上篇。
由于新冠疫情字全球呈爆发之势,引发市场担忧 。图为交易员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作。(新华社)
“灰犀牛”与“黑天鹅”共舞
疫情的影响是很现实的,首先就体现在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上。中央党校教授许正中认为,就当前情况来看,全球供应链被扯断的风险远远大于过去的中美脱钩。第一只“灰犀牛”就是油价暴跌,跌到近24美元的油价,重创了新兴页岩气产业,背后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和非成员之间的竞争,尤其是沙特和俄罗斯。股市接连出现熔断,从“黑色星期一”演变为“黑色一星期”意味着,这一次的经济危机直逼2008年,对美国而言,不亚于又一场“9·11”事件造成的影响。这个蝴蝶翅膀的煽动,也将波及全球。此外,供应链的变化将导致整个世界产业布局重新洗牌,以上所有因素叠加,形成了多米诺现象,所有的国家和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同样认为,金融市场的动荡有传染性,中国现在的疫情防控卓有成效,甚至接近尾声,但第二波冲击还在继续,这包括海外输入性病例数还在上升,金融体系、供应链体系的信心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认为,疫情过后,全球经济格局,包括价值链、国际关系以及国家间的合作态势都会发生变化。当前海外疫情正处于上升阶段,恐慌和佛系情绪都有,现在来看的话,疫情的冲击和经济深层次矛盾交织。一方面要防疫,一方面要防止经济出现大衰退。
从过去的经验看,美国股市出现的震荡以及油价的下跌,都反映出存在估值过高、政策不当或者监督机制部完善的问题,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更多人不知道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于是考虑第一时间撤出股票市场,割肉亏损。
中国的最大经济风险来自于外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分析称,经济衰退、甚至是大萧条的苗头已经出现。在疫情发生之前,就有很多关于经济危机的讨论,虽然人们对于具体形式和具体时间点有不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保持政府过紧日子,三大攻坚战还在继续,进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工作。所以,大风险出现时,还有较大政策空间。
这几年中国对外开放持续推进,2014年以后,中国对外资的限制程度迅速下降,再加上国内的改革措施,中国也有了应对困难的基础。但是,应该重视疫情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缺乏比较清晰的通融条款。
协议中提到,如果因为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导致一方无法及时履行协议,双方应该进行磋商。前几章内容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和一些改革措施,影响不会很大,
由于新冠疫情冲击全球农产品市场,甚至不排除农产品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导致美方很难保证充足供应,从而影响协议相关条款的落实。此外,能源进口、美国股市大跌,肯定会影响整个经济运行和协议的执行。
中美关系没有因疫情发生本质变化
霍建国认为,疫情发展到现在,中美关系的整体态势没有发生大变化,目前发生的口舌之争也在意料之中,即便没有疫情,还是会发生。
美国经济负增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现在要看的是第三季度的形势是否会好转。疫情会直接对美国大选造成影响,事态的发展也会让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出现微妙变化。
农产品、原油以及石油天然气的供给方面还存在很大变数,这一点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中美双方保持密切沟通,有些情况下彼此之间更应该幸灾乐祸。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滕建群分析称,疫情恰恰证明一件事,中美脱钩的想法非常不现实,全球供应链更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疫情当中,有几个方面可以体现中美之间的相互依存。
第一,药品和原材料供应,中国是世界范围内药材的主要供应商,这一点在疫情中没有被削弱,反而增强了。
第二,医疗器械的供应,以及中美多年以来一直保持在医药研发方面的合作。疫情冲击生产环节,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目前来看,未来全面脱钩的可能性并不大,双方反而有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