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三大城市曾有一半警察给黑帮打工,一对父子操控40年,现在比阿富汗还乱(组图)
据美国《芝加哥论坛报》2019年12月22日报道,芝加哥恩格尔伍德社区当天发生枪击案,
共造成13人受伤,其中4人伤势严重,警方正对两名嫌疑人进行调查。
其实,芝加哥发生枪击案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特朗普就曾在国际警察局长年度会议致开幕词时称,
2018年谋杀案达560多件的芝加哥枪支暴力泛滥,“比阿富汗更危险”。
从整体数据上看,特朗普的比喻不无道理。《芝加哥论坛报》提供的数据显示,
2001年到2016年间,美军在伊拉克的死亡人数为4504人,在阿富汗的死亡人数为2384人,
而在这个时间区域内,芝加哥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为7916人。芝加哥也因此被称为全美“暴力之城”“枪击之都”。
那么,这座全美最现代化的城市是如何一步步沦落成“最不安全城市”的?
1频发
芝加哥城内的枪声从未停息。
仅在2019年的前9个月里,芝加哥因枪击死亡的人数就达到408人,受伤1972人。
在美国劳动节假期(8月31日—9月2日),芝加哥就上演了“血腥周末”,
警方表示,48小时内全城至少有7人因枪击死亡,受伤人数超过30人。
图为警察在一处案发现场调查 图源:《芝加哥太阳报》
其中,在8月31日早上,一位名叫威利·科克(Willie Coker)的男子在户外被枪杀。
同一天,一人持枪向人群开枪,造成2人死亡,3人受伤;洪堡公园也发生2起枪击事件,造成1死1伤。
9月1日,15岁男孩多万泰·杰克逊(Dovantae Jackson)在他居住的街区遭到枪击,当场死亡。
不久后,一对身份不明的男女在一场派对上被击中,男子被当场宣布死亡。
同一天,芝加哥西南区发生一场飞车枪战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
图为截至2019年11月7日芝加哥市区枪击案分布 图源:HeyJackass!
紧接着,在9月22日晚上至第二天凌晨,芝加哥又连续发生了10起枪击案,共有12人中枪,枪击案爆发频率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当天晚上7:30左右,一名24岁男子被人开枪击中,肩膀上有两处伤口;
晚上8:30左右,一名23岁女子在住宅被枪击,腿部受伤;
大约15分钟后,一名39岁的男子和两名14岁的男孩在走路时被枪击,三人均腿部受伤;
晚上10点,一名33岁的男子背部中弹;
晚上11点45分左右,一名28岁的男子背部中枪;
晚上12点10分,一名21岁的妇女在院子后面中枪,手臂受伤;
晚上12点30分,一名45岁的妇女和一名23岁的男子驾车时中枪,女子肩膀受伤,男子臀部中弹;
凌晨2点15分左右,一名18岁男子头部遭子弹擦伤;
……
芝加哥到底怎么了?这需要从头讲起。
2 移民
从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号”帆船驶入新英格兰地区,到如今每四个美国人里,
就有一个是新移民或者移民的子女,美国是一座依靠移民建立的国家。
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奠定了美国的基础文明和文化,也为当下社会带来了动荡的隐患。
这一点在芝加哥表现得尤其突出。
移民初来美国,普遍都选择地理位置优越、城市发展较快的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芝加哥位于密西西比河支流与密歇根湖交汇处,
背靠五大湖区,域内河流众多,同时地势平坦,形成了密集的水陆交通线路。
图为芝加哥地理区位
依靠出色的地理优势,伊利诺伊州的煤炭、北部大湖区的铁矿、威斯康辛州和密歇根州的木材、
美国中西部的谷物等都被运送到芝加哥,其钢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到19世纪80年代,芝加哥最大的三家钢铁厂合计占美国钢轨总产量的近30%。
巨大的产能催生出大量工作机会,仅在70年代,三家钢铁厂的雇佣人数就达到了3100多人。
图为钢铁工人在芝加哥南方工厂的合影,在鼎盛时期,这家工厂雇佣了2万人 图源:维基百科
就在芝加哥钢铁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一场灾难突然降临。
1871年,意外而起的一场大火连烧2天,
芝加哥大部分城区都被摧毁殆尽,最终造成至少300人死亡,
10万人流离失所,占到了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
大火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芝加哥带来了重新规划和建设的机会。
重建期间,芝加哥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栋采用钢构架的摩天大楼,
自此其不断创新的城市建筑开始异军突起,并逐渐在全球享有盛誉。
图为关于1871年芝加哥大火的画作 图源:澎湃新闻
便利的交通,大量的工作岗位,百废待兴的城市,吸引了许多移民。
美国的第二次移民浪潮(1861年到1880年)时期,约有500万移民来到美国,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在芝加哥安家落户。
在此期间,长达五年的南北战争结束,众多备受压迫的黑人从南方迁移到北方。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芝加哥人口从1860年的11.2万,增长到1880年的50.3万。
各色人种交汇,使得芝加哥社会的构成迅速多样化,也复杂化,种族矛盾开始凸显,并迅速升级。
1919年夏季,一名白人向一名在密歇根湖游泳的非裔美国青年尤金·威廉姆斯投掷石头,后者后因伤势过重死亡。
警察拒绝逮捕肇事者,引发黑人群体抗议。
这场悲剧成为芝加哥种族暴乱的导火索,暴乱期间,白人和黑人在街上以石头或砖块互相投掷,
用手枪或猎枪互相射击,警察视而不见,全市法纪荡然无存。
这场历时13天的暴乱,最终造成38人(其中23名黑人,15名白人)死亡,530多人受伤,1000多个黑人家庭无家可归。
图为骚乱期间,白人民兵与一名非裔美国老兵当街对峙 图源:芝加哥论坛报
事后,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谴责白种人为肇事者,并通过成立志愿团体以及国会立法等手段,促进种族的和谐关系。
然而,时至今日,芝加哥的种族歧视及由此引发的悲剧依旧存在。
2014年10月,芝加哥一位名叫做贾森·范戴克的警察在执勤时,与17岁的黑人青年拉宽·麦克唐纳发生口角,
随后向其连开16枪,造成麦克唐纳当场死亡。
然而时隔一年多,范戴克被控一级谋杀罪后,芝加哥警局才在法院要求下,
把当时一辆警车上所拍摄到的事发经过视频公之于众。
警局的包庇行为和视频的血腥真相,让芝加哥民众走上街头,抗议警员滥用武力,
民众与警察间的信任瓦解,这一事件甚至被认为是导致2016、2017年芝加哥治安严重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8年10月,范戴克承认了“二级谋杀”以及16项严重攻击罪名,2019年1月被判处81个月(6年9个月)刑期。
当然,移民背后,远不止种族歧视问题。
3 黑帮
奔赴美国的移民分很多种。
来自英国、德国等国的移民带着大笔资金前来开发北美;
而爱尔兰、意大利移民则是受迫于国内低迷的经济、动乱的政坛,无奈赴美寻求生计。
当时的美国传统白人视后者为异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加以排斥。
来自西西里岛的意大利人渴望改变底层命运,他们凭借在老家参加黑帮活动的经验,
开始了创建“黑手党”海外分支——芝加哥黑手党之路。
而经历过“马铃薯饥荒”和英国残酷统治的爱尔兰移民,
面对芝加哥社会日益激化的种族矛盾,选择“组团”进行暴力抗争。
由这两大族群所掌控的黑帮组织,彻底改变了芝加哥的社会构成。
这些黑帮大多在19世纪末成立,以街区为单位,渗透进这座城市的每一条“毛细血管”中。
更危险的是,一些帮派甚至通过特殊渠道向军方购买军火,拥有军事武器的黑帮成了城市安全的首要威胁。
图为黑帮成员正在验收军火 图源:维基百科
维持帮派运转以及购买军火需要大量资金,钱从何处来?
1920年,美国政府颁布“禁酒令”,帮黑帮解决了这一难题。
禁酒令时期,正规酒类市场被禁止,带来的结果是黑市的兴起
。一时间,走私、地下交易成了一本万利的买卖,大量金钱涌入芝加哥的私下贩酒行业。
由于禁酒令带来的压抑,不少芝加哥民众们不仅向黑帮献上自己的金钱,还献上了自己的膝盖。
可以说,源源不断的“卖酒钱”,帮助黑帮购买军火、发展下线、扩大势力。
当时,芝加哥城中的私酒贸易主要被“臭虫”莫兰手下的爱尔兰帮和阿尔·卡彭领导的黑手党控制。
其中,黑手党头目阿尔·卡彭被喻为“芝加哥地下市长”,他曾在禁酒令时期,依靠私酒贩卖积累巨量财富。
资料显示,阿尔·卡彭每日贩酒所得利润就高达5000美元。
左图为“臭虫”莫兰,右图为阿尔·卡彭
不过,随着私酒贩卖愈演愈烈,利益纠葛尽显,两派因势力范围划分不均渐生嫌隙,
积怨最终在1929年演变为震惊全美的“情人节惨案”。
卡彭派手下装扮成警察,强迫爱尔兰帮中的7人在汽车房中靠墙排成一行,随后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枪杀。
光天化日之下,假扮警察枪杀对手,足见当时阿尔·卡彭和芝加哥黑手党肆行的程度。
图为警方模拟“情人节惨案”案发现场
真警察们都在干嘛?
他们被买通了。在卡彭统治黑手党时期,有一半以上的芝加哥警察为他工作。
据说,卡彭每年花费数百万美元用来贿赂拉拢大量警察、政府职员、律师和法官。
因此,在谋杀这件事上,卡彭不用担心会为自己带来风险。
不过,卡彭在芝加哥政坛的最狂之举,是亲手操控了1927年芝加哥市长选举。
当时,他以竞选资金为掩护,成为芝加哥市长候选人之一汤普森的金主,并在投票前六个月,
制造了62起炸弹袭击,至少2名政治人物被谋杀,目的是破坏汤普森竞选对手的造势。
卡彭的行为过于猖狂,以至于芝加哥的联邦执法官请求美国司法部长授权500名联邦执法官,来确保选民当天的安全投票。
但忌惮于黑手党势力的芝加哥人,最终还是选择了汤普森,卡彭也迎来了自己的巅峰。
到了1928年总统大选时,芝加哥刑警队队长罗特士找到卡彭,请求他不要介入总统竞选。
作为回报,警方承诺尽量不为诸如谋杀一类的“小事”来“打扰”卡彭和他的手下。
多方“助力”下,芝加哥的黑帮发展势如破竹,直到今天依然活跃并成为整个城市的一大威胁。
警方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芝加哥至少存在59个帮派,下属分支高达625个。
现如今,芝加哥与纽约、洛杉矶并称“美国三大黑帮城市”。
正如一名美国记者所写,“枪炮是这里的通行证,毒品比美元更好使,而杀人则代表着荣誉。
谁杀得人多,谁就可以在黑帮中得以晋升”。
4 政客
除了黑帮,对芝加哥影响深远的还有一个名门望族——戴利家族。
图为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在白宫接见戴利家族 图源:白宫官网
戴利家族的第一代“政治明星”是理查德·J·戴利,这个集美国“老白男”(意指老年、白种人、男性)
政客特质为一身的伊利诺伊州前参议员,曾连任六届芝加哥市长,总任期长达21年。
戴利在任内,成功把握住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完成了对芝加哥重工业的重塑。
然而,他的两个带有明显种族歧视的举措却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后患。
一是带有种族隔离色彩的“公屋计划”。
芝加哥的“公屋计划”诞生于20世纪初,财力雄厚的市政府本希望借此为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
所以最初设计是以两层楼高的联排公寓为主。
戴利上任后,也大力推进“公屋计划”,不过与之前的公屋设计相比,
他推崇的公屋面积庞大,每个单元的户数极多,一个小区至少可以容纳75000人。
从干净舒适到最大限度的容纳人口,改变缘何发生?
因为戴利是一名种族主义支持者。1950年代,美国南部施行极其严苛的种族法律,残酷压迫黑人,
众多黑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其中很大一部分选择前往芝加哥寻找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占地面积大,容纳人数少的老式公屋无法满足大量涌入的黑人人口。1955年,戴利上任,
以他为首的芝加哥白人政客们并不希望黑人涌入传统白人社区,于是,新标准的公屋拔地而起。
戴利的想法是,将黑人隔离在城市一角,对两大族群分而治之。
图为当时芝加哥黑人人数最多的罗伯特·泰勒社区 图源:观察者网
所以,戴利的新“公屋计划”,实则是“白人至上”的实践结果。
而在人口众多的新公屋里,暴力犯罪的苗头开始滋长。
这些结构复杂、居住密集的大楼,对外可以成为森严的堡垒,对内则可以充当“武器库”、
“制毒工厂”,黑帮成员还利用普通居民作掩护,在其中穿行自如。
二是带有种族隔离色彩的教育制度。
1950年代中期,芝加哥的公立学校人满为患。
戴利和他的督学本杰明·威利斯(Benjamin Willis)在黑人社区的校园里设立了流动教室——625辆“威利斯拖车”,
这样黑人学生就不会转到白人社区,不过由于空间有限,黑人学生们依旧需要轮流上学。
图为警察们正在执勤保卫古根海姆初中的移动教室 图源:《芝加哥论坛报》
当民权组织敦促戴利和威利斯整合芝加哥的学校时,
戴利勃然大怒,并要求民权组织与学校事务保持距离。
1965年,美国教育部宣布由于芝加哥教育委员会(Chicago school board)仍在学校里实行种族歧视,
将停止提供3000万美元的联邦资助。戴利狂妄地对媒体说,他能利用在华盛顿的影响力推翻这个决定。
1968年,芝加哥85%的黑人学生就读于黑人占95%的“专属学校”。
20世纪70年代初,芝加哥的学校陷入困境,超过40%的学生没有从高中毕业。
八年级学生的平均阅读能力几乎比全国其他地区的学生落后了一年半,贫民区学校的学生更是落后了两年多。
1976年,戴利因病去世,经过家族操盘,他的儿子“小戴利”理查德·M·戴利于1989年成为芝加哥市长。
小戴利的任期超越了其父亲,长达22年。
左图为是理查德·J·戴利,右图为“小戴利”理查德·M·戴利 图源:《芝加哥论坛报》
在小戴利治下,大量戴利家族的亲友和政治盟友从城市承包中受益。
小戴利的知己杰里米·乔伊斯就获得了在芝加哥最大的机场——奥黑尔机场做麦当劳特许经营店的合同,一年就赚了180万美元。
小戴利的另一个朋友迈克尔·塔丁,曾与该市签订过1亿美元的市政道路维护合同。
1999年《芝加哥论坛报》的一项调查发现,自从小戴利上任以来,68名戴利家族的亲属曾在不同时期被政府雇佣。
此外,小戴利的种族主义和父亲相比更加深重,他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芝加哥需要的是一位“白人市长”,
并对警察针对少数族裔的非法执法置若罔闻。
到2009年底,小戴利的支持率跌至35%的历史最低点。随后,他宣布放弃寻求第七任期。
民生哀怨、物价飞涨、黑帮横行、资金外流是戴利家族治下的芝加哥留给人们最后的印象。
5 破产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一片动荡。
芝加哥也受到波及,此后其钢铁行业不景气,传统制造业外迁,城市税收锐减。
这种颓势一直延续至今,从连年攀升的财政赤字就可窥一二。
芝加哥2011年的财政赤字为6.5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6亿元),2019年8月29日,
市长洛里·莱特富特宣布,由于人力成本、养老金支出和债务成本增加,该市正面临高达8.3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9亿元)的预算赤字,
“收入不抵支出”的严重程度创下了历史记录。而到2021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超过1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7亿元)。
图为2014年芝加哥市养老金负债排全美第一 图源:《芝加哥论坛报》
面对财政问题,芝加哥市政府并没拿出可靠的计划,前任市长提出的发行100亿美元债券的计划也已胎死腹中。
更糟糕的是,2014年,国际评价机构穆迪(Moody’s Investors Services)
将芝加哥市发行的3.88亿美元债券信用评级从“A3”下调至“Baa1”,并将芝加哥前景展望定为“负面”(negative)。
【注:穆迪信用评级中,“A3”级表示企业信用程度良好,企业资金实力、资产质量一般,有一定实力。
“Baa1”级意味着城市信誉度一般,资产、财务状况等各项经济指标处于中等水平,可能受到不确定因素影响,具有一定风险。】
城市财政信誉受损给芝加哥带来了一连串恶果,市政服务恶化引致更多高端行业与精英不愿进驻,贫穷引发犯罪,恶性循环不断。
芝加哥当下的困境,也是美国众多城市亟待解决的难题,“铁锈带”就是典型代表。
“铁锈带”泛指美国东北、中西和五大湖地区的传统工业区,包括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密歇根、伊利诺伊和威斯康星等州。
图为美国“铁锈带”
这些地区是美国制造业的心脏,俄亥俄州的炼油业、密歇根州的汽车工业、宾夕法尼亚州的冶金业、伊利诺伊州的钢铁业都曾是美国工业的骄傲。
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展开激烈的全球竞争,来自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廉价钢铁和制造业产品对“铁锈带”各州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强烈冲击。
2013年,“铁锈带”的底特律就正式获得破产的法律批准。当时,这座城市负债超1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00亿元),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城市。
回看底特律的破产之路,其实很多“病因”是芝加哥正在面对的。
一是市政项目支出依然庞大,政府财政收入过于单一。
二是传统制造业竞争力下降。
三是种族主义依旧盛行,黑帮冲突依旧激烈。
当然,面临“城市危机”的不仅是“铁锈带”。
2017年10月,美国财经网站“零对冲”(Zero Hedge)刊发过《下一个申请破产的美国城市是哪里?》的文章称,
“如果你住在这些‘红色’的城市里,那可能是时候开始寻找另一个家了”。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红色”城市包括奥克兰、洛杉矶、菲尼克斯、奥斯汀、休斯顿、亚特兰大和匹兹堡等大城市,
圣安东尼奥、萨克拉门托、达拉斯等城市的级别也仅次于“红色”。
图为美国各大主要城市信用风险级别 图源:摩根大通
这些渐渐衰落的城市该何去何从?
2017年,即将接替奥巴马出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曾向当时的芝加哥市长、奥巴马的前白宫办公厅主任拉姆·伊曼纽尔喊话,
意思是:如果你管不好,让我的政府帮你管。如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
情况似乎未见好转,市长也换了人,而特朗普此行其实也带着多项“任务”。
在28日的会议进行期间,他签署了一项行政令,拟在当地成立“总统委员会”,直接介入管理芝加哥的犯罪及执法等问题。
《芝加哥论坛报》称,该委员会的职能包括研究犯罪活动的成因,并对警员培训及警务协助等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然而,特朗普与芝加哥之间的“对立”,说到底还是政治理念的巨大冲突。如前文所述,芝加哥是美国著名的“庇护城市”之一,
意即该市会在一定程度上拒绝实施联邦政府的移民政策、保护在美国非法居留的外籍人士,而特朗普政府则奉行强硬的移民政策;
再比如,民主党把持的芝加哥号称拥有全美最严格的枪支管控法律,这一点也经常受到拥枪的共和党政府的猛烈抨击——在后者看来,
该市猖獗的枪支暴力现状恰恰说明控枪政策效果不佳——对于特朗普而言,芝加哥几乎可被视作民主党治政的“失败范本”。
“他(指特朗普)应该来倾听民意、了解现状,看看能在哪些方面帮上忙……如果他只是来‘拿钱’的,那还不如待在白宫。”
反枪支暴力活动家费格里如此表示。特朗普能否真正给芝加哥“帮上忙”,一切仍然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