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香港《南华早报》还曾引述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已经接受邀请,将率领中方代表团于1月4日开始访问华盛顿,预计将签署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中美在宣布达成协议的2019年12月13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当天曾对记者说,双方计划2020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在美国签署这份贸易协议,由部长级的官员签署。美国官方宣称的“2020年1月第一个星期签署”,是一个月多以来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如果按照特朗普最新所说的1月15日签署,显然签署日期推迟了。
美方一贯提前宣布各种进展和细节,美国政要透露给各路媒体的细节互相矛盾、官方说法一再改变的事情曾多次发生,即便特朗普所说的签署协议细节不属实亦不足为奇。
各方关注中美何时签署协议,原因是对中美达成了何种协议感到好奇,想要一窥究竟。此外中美宣布达成协议有很大程度的突然性,中美是否最终会签署协议,围绕签署协议进行了何种新的谈判交易,也备受瞩目。对美方来说,尽快签署协议是特朗普大选年的政治正确。
但是对中国来说,签署协议并非是简单的达成协议后的签字仪式。
2017年11月特朗普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在中国领导人未回访的情况下,特朗普说他将访问中国,非同寻常。图为2017年11月习近平举行仪式欢迎特朗普访华。(AFP)
首先,在签署协议前,要做好协议内容有可能引起争议的准备。有时候如何表达和推出中美之间的共识比中美达成了什么共识更重要。
谈判共识是彼此妥协的结果。中美贸易协议不会是完全对中国有利的协议,这只能是一个相对来说好的协议。中国愿意让利的潜台词是中国一部分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失,一部分产业会受到冲击,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需要做好中国国内一部分利益群体的情绪引导,后续的政策支持,尽量将影响降到最低。
不只中国国内各界关注中美贸易协议,全世界也非常关注。此前2018年5月中美第一次达成共识,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Bruno Le Maire)当时警告,“如果欧洲无法展现强硬立场,法国恐将沦为中美达成协议的牺牲品。”
因此,中国同美方签署协议绝对不是只关系到中美双方的事,欧洲如何看、其他正在同美国发生贸易纠纷的国家如何看,都很重要。中国在金融开放、知识产权等各方面同美国达成的协议,将成为中国同其他各方谈判的基础。
中美协议,可能会吸引一些国家采取强硬的对华贸易政策,也可能会无形中消弭一部分中国同他国的分歧。如何开展中美协议的全球游说和宣传,使之不脱离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框架,也需要提前筹谋。
其次,如何体现平等和相互尊重,这一点会非常难。中美贸易战本就是美国发起的一场对华战争,特朗普为了选举的需要不会放弃“教训了中国”这个噱头,中方需要积极筹谋如何化解美国不断渲染的“中国输了美国赢了”的舆论攻势。
协议是中美互相妥协和让步的结果,签署协议不丢脸也不屈辱,这一层意思需要着墨更多。协议签署的仪式安排、日程安排都需要精心准备。中国副总理刘鹤已在2019年10月访美,如果在没有美方官员访华的情况下,刘鹤1月15日再次前往白宫签协议,这在安排上并不合适。中美协议中的部分内容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安排有相似之处,在金融领域和知识产权领域,先实行某些新的法规后签署协议,可能对中国更有利。如何让中美双方在获得了实质性的里子后都有面子需要更多的铺垫。
第三,中国需要避免掉入陷阱。
莱特希泽2019年12月13日曾就协议对媒体记者们表示,中国总体来说致力于重要的结构性变革,并承诺在协议签署后的两年内增购总额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与服务,集中在制造业、能源、农业和服务业这四个主要领域。他还说,作为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一部分,中国同意在协议签署后的两年中,在2017年240亿美元购买额度的基础上每年增购16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此外,北京方面还同意每年努力增购5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这将使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增购额度提高到400亿到500亿美元。
消除贸易赤字、加大采购规模是美方一直以来的要求,而中方的立场则是,采购要符合实际。中方认为企业是否加大购买美国产品是一种市场行为,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政府能够干预的空间有限。
协议签署后,面对美方言之凿凿的采购要求,中方如何满足,是未知数。在美方攻击中方干预正常的经济竞争、否定中方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背景下,中方满足美方的采购要求,是否有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嫌疑?如果没有满足要求,是否有不能履行协议的嫌疑?
签署的协议是否显示采购的数额,签署的协议是否与中方既定的一些立场相矛盾,这些都需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