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4日 19.8°C-21.5°C
澳元 : 人民币=4.58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2020-01-01 来源: SME科技故事 原文链接 评论4条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 1

这群上了年龄的老人怎么都没想到,童年记忆中难忘的夏令营活动背后竟是一场“不人道”的社会心理实验。

那一年,12岁的他们被带往一个人烟稀少的露营地。本以为只是欢快有趣的露营活动,不曾想竟莫名发生了许多不愉快的事,甚至还打起了群架。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 2

虽说他们最后在共同一起完成任务后握手言和,但却给他们心中留下了永远难以抹除的阴影。就有一位参与者称自己从此之后极度厌恶湖泊,营地,小木屋或帐篷等。

他们不知情的是,这不仅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实验,而且研究者还因它所得出的理论一举成名。只不过,就算这个理论写进了教科书,但仍然着存在相当大的争议。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 3

1954年夏天,22名美国男孩分别从不同的地方出发,前往美国罗伯斯山洞州立公园(Robbers Cave State Park)参加夏令营。这是一群正在读小学五到六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2岁左右。

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但男孩们的家庭背景大部分相似,都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工作稳定。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养成了较为温和的个性。在抵达营地之前,他们都进行了身高体重的测试,以及相关露营技巧的培训。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 4

抵达之后,他们看到营地里拥有独立的游泳池和配备了不同设施的露营区,开心到露出了八颗牙齿。可也正是从这个时候,他们正式成为了实验对象。

密谋这次实验的人是一位叫穆扎菲尔·谢里夫(Muzafer Shefir)的心理学家。彼时的他已经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专业毕业,但在行业内还是默默无闻的小辈。

对于从事心理学行业的人来说,人性永远是最让人想要探索的。当然对谢里夫来说也不例外。为了研究更复杂的人类主题,他精心费心设计了一个实验。可又有几个父母愿意将孩子送去当小白鼠呢?于是他决定直接瞒天过海。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 5
穆扎菲尔·谢里夫(Muzafer Shefir)

当时所有的父母都只是被告知这个活动是有人员进行监管的,以此来保证孩子的安全。但其实所谓的监管人员,都是用来进行各种数据记录和儿童们行为记录的。

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这22名男孩被随机分成两组,并且被带往营地的两边。由于营地间隔着一段距离,所以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一开始,每一组的男孩都被要求参加户外徒步、游泳等集体活动。不到一周,本来彼此陌生的男孩们逐渐建立起了友谊。兴许是在监管人员的暗示下,他们从中选出了表现优异的伙伴来当小组长,并且制定了一定的纪律来团队约束自己。此外,他们还为自己所在的小组起了响亮的名字,分别是老鹰队和响尾蛇队。

这有点类似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团建活动的破冰环节。但这,只是这场社会实验的前奏,也会将它归为是实验的第一阶段。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 6

当两个小组各自玩得其乐融融之时,他们会偶尔也会注意到不远处有跟他们类似的团队。在谢里夫的有意安排下,两组人员的个别成员时不时会发生了一些口角。两个小组内部成员就对另一个小组产生了反感的情绪,即便他们彼此很少交流。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早已一头雾水,猜不到这个实验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其实这个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究群体竞争环境中的冲突和协作,以及群体在激励的冲突下如何才能缓解彼此的关系。显然,前面的部分已经将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建立为了两个群体,接下来就是人为地制造冲突了。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 7

伴随着日益加深的矛盾,实验就开始进行到了白热化阶段。营地的监管人员将两组人员拉拢在一起,让他们互相认识并宣布并举行诸如棒球,足球,拔河等比赛,最后胜利的一方将获得奖杯和奖品。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竞争,来升级两个团队之间的冲突。果不其然,当响尾蛇队在比赛中获得胜利后,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制作了一面嘲讽老鹰队的旗帜。这个举动也使得两队的关系快速恶化,两队互相烧了对方的队旗。

你可别小看这些看起来有点幼稚的行为,矛盾演化得越激烈对谢里夫的实验结果越有帮助。

后来咽不下气的响尾蛇队,于是他们内部成员密谋了一次夜间突袭,砸坏老鹰队的东西。可响尾蛇队还没从胜利的喜悦出来,老鹰队立马前来复仇。就这样两个队伍的男孩很快就彼此扭打在一起,直到监管人员的进行干预才暂时平息。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 8

当矛盾被彻底激化的时候,接下来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两个小组常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发生暴力,并且随时进入混战状态。那么,要如何化解两个群体形成的敌对关系呢?

为此,谢里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他决定不再举办任何比赛。同时他邀请两组成员在同一个地方就餐,一起去看电影。不过这种方式反倒弄巧成拙,两个群体不但会强烈拒绝,还会不时会用鄙夷望着对方,甚至会趁工作人员不注意扔食物到对方身上。很明显,这个方法以失败告终了。

紧接着,谢里夫又将两组成员带到同一个营地,同时将营地饮水区域单独用木板隔开。当他们想要喝水的时候,需要一起合作才可以拆掉饮水区域的隔板。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当两个团队需要共同合作的时候,能否来缓和彼此的关系?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 9

可事与愿违,当他们一起拆掉了饮水区域的隔板时,他们立刻变回了两个对立的小组,依旧在晚餐时向彼此互扔食物。接下来,谢里夫不断升级困难,减少他们之前的资源,比如减少食物配给,以及帐篷数量等等,两组成员需要相互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

于是,他们这才慢慢缓和了矛盾,并且开始学会分享食物和帐篷。等到夏令营快要结束时,他们看起来已经忘记了之前激烈的矛盾了。最后,这次为期三个星期的夏令营结束后,他们便各自回家。此时的他们,只是将它当成一次不那么愉快的夏令营活动,日后也很少跟人提起。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 10

另一方面,谢里夫和他的团队则收集了实验数据,并且总结这次实验观察的成果。原来夏令营的每一个阶段都在验证着谢里夫的试想。

首先在建立友谊阶段,谢里夫就得出了个体在相似的情境和事件中相互作用时,就会形成由个体地位和角色构成的明确的群体结构和动态。其次是在矛盾激化的阶段,团队之间个人的冲突会产生了与外部群体及其成员之间的不利印象,使群体之间存在的矛盾。最后,如果相互冲突的群体聚集在一起,需要共同完成一个目标时,那么这些群体将倾向于为实现上级目标而合作。

在这个基础上,谢里夫提出了经典的现实冲突论理论。该理论认为每天发生在世界各地各种大大小小的冲突,最根本的解释是竞争。也就是说,当人们争夺稀缺资源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敌对情绪就会增加,从而导致冲突的发生。

比如,即使外来人口并没有剥夺本地人的工作机会,但潜意识里仅仅认为他们可能会抢走自己的工作,从而导致冲突和对他们这个群体的偏见。又比如在上个世纪70年代,白人对非洲裔美国人的歧视,可能是将他们视为抢夺资源的假想敌,而并不只是在种族主义所形成的偏见。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 11

另一方面,他得出一个结论,当唯有合作才能共赢的情况下,才能减少团体之间的摩擦并保持积极的团体间关系。换言之,要想克服不同团体之间的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高质量的合作。

这个实验的结果出现之后,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莫扎弗.谢里夫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了21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而罗伯斯山洞实验还一度被作为现实冲突的经典理论案例写进了心理学教科书。

不过,有人认为现实主义冲突理论最初只适用于平等地位的两个群体之间竞争的结果。因为这两组孩子都是有大致的教育背景。后来在另一位学者约翰·杜基特(John Duckitt )建议将认为这扩展到包括地位不平等的群体之间的竞争等等。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 12

事实上,罗伯斯山洞实验背后还有一个鲜少人知的内幕。早在1954年强盗洞穴实验开启的前一年,也就是1953年,美国纽约州一个名叫中东丛林(Middle Grove)的露营地里,谢里夫曾也做过一个相似的实验。

同样有两组12岁左右的小男孩,这些所谓营地的监管人员也会想尽设法让两个小组之间产生的矛盾和仇恨。后来他们还不惜伪装成一个团队的成员去偷另一个团队的物资。

可就算是这样,男孩们并没有像罗伯斯山洞实验那样仇恨另一个小组的成员。甚至当监管人员暗示可能是对方偷了他们的物资时,他们也并没有盲目地相信。后来有人认为,当时这些男孩们可能已经意识到他们正在被操纵。

可是当罗伯斯山洞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在任何一个媒体报道上,谢里夫都未曾提及1953年进行的实验以及实验的失败结果。

22名男孩曾被当做木偶操纵进行实验,数十年后才知道黑暗真相(组图) - 13

除此之外,有不少心理学家还是提出了自己对罗伯斯山洞实验本身的质疑:比如一直暗中操作的实验人员在实验中应处于怎样的位置,他们是不是有点提着线操纵木偶的人吗?又比如实验样本的单一性是否能够证明群体性的理论?

再比如这些孩子当时的情绪是否存在被操纵的嫌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再进一步商榷。这也是为什么开头说这一理论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更引人注意的是,这参与实验的22个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对此毫不知情,如今知道真相的他们不免会后脊发凉,毕竟谁也不会想要过去的某一段时间曾被别人当成“提线的木偶”。就算只有一点点可能,恐怕也没人会愿意吧。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4)
helloyaa
helloyaa 2020-01-01 回复
21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
sayouly翁小璃
sayouly翁小璃 2020-01-01 回复
因为这群男孩是美国人
米哈伊小炭DENG
米哈伊小炭DENG 2020-01-01 回复
心理学实验社会学实验动不动就要用n个人的一生来换一个结论
到计时2016
到计时2016 2020-01-01 回复
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辈科学家,哪来这么大能量聚拢这么多人做他的实验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