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CEO辞职,美媒一算:他从波音拿的钱,够买一架飞机(组图)
这一年,美国波音公司危机不断:半年内两起空难,让其受到来自公众、媒体和司法部门的质疑。
2018年10月29日,印度尼西亚狮航一架波音737Max8客机,在起飞后不久坠海,机上189人无人生还。
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一架波音737Max8客机,在起飞6分钟后坠机,机上157人全部罹难。
两起空难,导致346人死亡。波音737MAX系列客机第二次失事后,遭遇停飞,复飞预期一再推迟,企业“安全文化”和监管标准饱受质疑。
外界要求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米伦伯格辞职的呼声不断。 12月23日,看似“不倒翁”的米伦伯格终于被爆出不再担任波音首席执行官的消息。
这次米伦伯格彻底“走人”被美国媒体定义为“被炒”和“罢免”。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与其说米伦伯格是辞职,不如说是被解雇。
随着737MAX飞机停产和美国联邦航空局的公开谴责所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此前波音太空科技发射测试遭遇部分失败,
米伦伯格遭到解雇是“不可避免的”。波音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通过换帅打造全新形象,挽回监管部门、消费者和股东信心。
波音换帅,能否化解危机?
但这一招,真的灵吗?从根本上说,波音公司甚至美国飞机制造业都存在“系统性问题”,要重新赢回公众的信任,远远不是换个CEO就能解决的。
波音公司在其官网上赫然写着:安全是波音坚守的价值,“我们将人的生命置于任何事情之上,并照此行动”。
但现实却颇具讽刺意味。
问题一:为争夺市场 737MAX仓促上马
2011年春,为了夺回美国航空的数百架飞机的订单,波音开启了一场争夺战。
他们放弃了一个约十年的新型客机开发计划,转而将主力机型737NG系列升级,并承诺将于六年内完工。
为了争夺市场、压缩成本,波音737MAX的设计图匆匆上马,漏洞百出,制造中遇到的问题,又通过修修补补来掩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波音公司前员工透露,在建造737MAX时,公司不断施加压力,尽量不改变设计,因为改变就需要花钱。
问题二:系统认证 “走过场” 风险被隐瞒
4年的时间,737MAX就问世。随之问世的,就是为了修补波音737MAX缺陷的“机动特性增强系统(MCAS)”
自动防失速软件。这一软件是为了应对737MAX发动机位置的变化带来的飞行姿态问题,在飞行过程中,如果飞机仰角过大,
它将自动压低机头。早在2015年12月,波音内部就有波音工程师提出,这一系统存在风险,但却被波音隐瞒下来。
波音并没有意愿解决问题,反而迫使这位提出问题的工程师辞职。
然而,在两起空难中,正是由于这一软件,在数据错误时,飞机不受飞行员控制地不断压低机头,
酿成惨剧。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联邦航空局对这一机型认证时,
被曝出与波音“勾结”,由波音自产自检。航空监管机构竟然听命于飞机制造商。
问题三:为压缩成本业务外包 甚至雇佣大学生写代码
此外,《华盛顿邮报》记者莫里特卡·奇克曾指出,波音公司为了压低成本,将公司业务层层外包,通过外包生产线,减少波音持有自有的生产线,
甚至雇佣大学生写代码。就连所谓的“梦想客机”波音787的设计师、供应商、生产线都是“临时拼凑”。
虽然波音内部有工程师反对,但波音管理层已经听不进去工程师的意见,不择手段抬高利润,满足营利需求,
赢得资本市场青睐,获得巨额分红。这样的运营模式,导致问题丛生。飞行员和普通乘客安全成了这些操作的牺牲品。
可见,“安全”价值观被波音抛之脑后。
外媒:米伦伯格的酬劳和“分手费”够买一架737MAX飞机
据美国财经媒体《巴伦周刊》网站报道,从2015年到2018年掌舵波音公司期间,
米伦伯格共获得7000多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9亿元)的报酬,辞职后他仍将获得3000万美元至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至2.8亿元)赔偿金,
此外还有1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710万元)的补充高管退休金。
报道称,这些钱加起来可能超过一架波音737MAX的价格。对于此次米伦伯格的“辞职”,有网友直言,他走得太晚了。
换CEO波音就能咸鱼翻身了?
波音公司对外发布的新闻稿写道,明年1月13日,董事会主席卡尔霍恩将接任首席执行官。米伦伯格走了,换上卡尔霍恩,波音就能咸鱼翻身了?
显然,将波音公司面临困境的责任归于一个人身上是不合适的。“安全”价值观被波音抛之脑后,毫无底线地追求高利润的企业文化,
才是导致悲剧发生、让波音走下神坛的根本原因。当追求高利润成为波音的企业文化,那么它就彻底失去了底线,也注定将彻底失去客户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