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面对建制派溃败 莫再粉饰太平(图)
11月24日第六届香港区议会选举完结,在近半年修例风波影响下,建制政党由此前的292个议席跌至59席,泛民政党及素人得385个议席。外界分析普遍认为建制政党遭遇香港回归中国22年以来最大溃败,并称之为“变天”。但在这种明显的结果面前,一些亲北京的香港媒体或者大陆的官媒,为建制政党的溃败进行“粉饰”,或对选举结果语焉不详,或避重就轻,美化建制政党得票数的增加,引起了外界的质疑。
香港区议会选举建制派受挫。(AP)
据香港《大公报》11月26日报道,“建制派坚持反暴,得票增55%”,该文称,建制派在持续暴乱及泛暴派的抹黑、攻击下,最终获得59席。坚持反暴力的建制派总体获123.5万票,较2015年增加逾44.1万票,增幅55.5%。这虽然是事实,但只是局部事实,未有揭示更重要的事实——建制派遭遇堪为雪崩式的大溃败。
在这次香港区议会选举中,18个区共计452个民选议席。选举投票率史无前例高达71.2%,总投票人数逾294万,不论整体投票率还是总投票人数,均创香港回归以来历次区议会选举新高。建制派虽然总体获123.5万票,增幅55.5%,但并不能遮盖泛民得票总数及增幅都远超建制派的事实。而更别提建制只得59个议席,对比泛民的385个议席,二者相差几乎天壤之别。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可一些媒体对此关键问题避而不谈,而避重就轻地进行报道,恐有损报道的公信力。
具体来说,本次香港区议会选举,泛民取得385个议席,其中民主党取得91席,取代民建联成为区议会最大党。泛民在18个区议会中的17个区都赢得过半议席,建制派唯一保住的离岛区议会控制权,还主要是靠“当然议员”数目。而建制派不仅由292个议席跌至59席,而且此前占据区议会内最大党地位的民建联出战181个选区,最终只获21席,多位重量级议员竞逐连任失败,新民党更是全军覆没。
坦率说,建制派遭遇如此严重的溃败固然有些尴尬,但反过来恰恰印证了香港“一国两制”仍然牢固,那些动辄捕风捉影地批评“两制已死”的声音可休矣。对于一些亲北京媒体或者中国大陆媒体而言,没必要对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果讳莫如深或者避重就轻。在香港这样一个高度多元、实行“一国两制”的城市,选举出现失败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只要重整旗鼓,反思不足,积极改进,完全是可以东山再起。所谓民意如流水,选举有时候是难以预测、不够理性,无需过于介意一时得失。
况且,今次获得大胜的泛民虽然亟需反躬自省,不能情绪化地为了反对而反对,要学会做一个真正的建设者,摆脱意识形态的支配,在“一国两制”范围内理性务实地参政,处理好与北京的关系,理解和体谅国家的关切。但归根结底泛民还是港人,是“一国两制”下香港建制力量的重要构成,没必要把他们推向对立面。要看到,就像本次区议会选举揭示的,泛民代表57%的香港民意。不论是本着统战工作的精髓——团结最大多数人、孤立少数人——考虑,还是展现“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包容,北京在明确底线的基础上都应该有更好地与泛民相处之道。
既然如此,一些亲北京媒体或者中国大陆媒体在报道今次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果时,与其遮遮掩掩、避重就轻,不如客观、坦然地直面事实,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毕竟,修例风波已经把香港过去多年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建制派的溃败正是许多港人反对港府的情绪使然,仅仅粉饰建制派的选举结果,而不深思和化解过去多年的深层次矛盾,怕是无济于事,亦难以服众。更何况,在香港媒体环境如此多元开放的城市,信息资讯的传播非常便捷,若一家媒体如此避重就轻,甚至公开地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恐只会削弱在香港的公信力。
而一些亲北京的香港媒体往往被视为中国官媒,许多港人从它们的报道来解读北京的态度,试想如此做法,会让港人如何看待北京?香港是一个开放社会,再把那些使用于封闭社会的新闻操作运用到香港,恐怕不能奏效,亦会造成不太好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