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粉饰太平” 北京需启动对港全面改革(组图)
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果出炉,虽此前各方早有预期,但未曾想建制派如此“惨败”,高投票率下仅获得59席。结果出来之后中国大陆媒体一片“死寂”,当天下午2时许,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才发布一条题为《香港特区第六届区议会选举结束》的新闻稿,可谓姗姗来迟,文内对选举结果也语焉不详。
经此一役,希望北京可以彻底清醒,香港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已经到了启动治港体系全面改革的时刻。如果继续任由一些部门、一些人“粉饰太平”,无助于香港问题的解决和一国两制实践。
香港第六届区议会选举投票率创纪录,首度出现“零白区”的情况 。图为2019年11月24日,选民在投票站外排队投票。(Reuters)
11月25日,香港民建联主席李慧琼(中)和她的候选人就民建联在香港区议会选举中失利后,出席新闻发布会。(AP)
首先,此次区议会选举结果出乎中央和港府、建制派的意料之外,证明他们事前对于选举形势出现严重误判。
回顾近6个月的修例风波,历次游行人数不断破纪录,6月16日一度出现200万人上街游行的史上最大规模(民阵的数据是200万人,香港警方称当日最高峰时游行人数33.8万人)。但是在进入11月之后,尤其经过激进学生占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后,香港社会的民意似乎发生了转向。开始有香港人站出来对示威者暴力的行径,干扰社会秩序的做法进行回击。这种变化通过视频、文章报道的形式在中国网络上流传,以至于中央、港府、建制派,乃至很多大陆网民,都一度认为香港社会民意发生了转移,香港人已经“受够了”。在区议会选举前,中国官媒央视甚至发评论称,“这是一个以票止暴、挽救香港不容错过的机会”,号召香港“沉默的大多数”必须反击。
结果未曾想仍然民意滔滔,香港人尽管受够了“乱哄哄”的香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开始支持港府,支持建制派,情绪依然存在,甚至将所有“乱哄哄”的责任归咎于建制派的候选人。“沉默的大多数”的确有一些人站了出来,建制派的票数有所上升,但结果已然是建制惨败,因为反对派的票数增长的更多。
其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判”?这一方面既体现了中央、港府仍然对于香港社会基层民意不了解、不清晰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是大陆媒体、中央涉港机构过去22年来“粉饰太平”的结果。风波已经到来,他们还在抱着幻想,以为香港基本盘没变,将错误的认识传达给中央和内地的民众,结果就是自欺欺人,满盘皆输。
11月25日当天选举结果出来之后,中国内地媒体一篇寂静,即使罕有评论,仍然是各种“天下无事”的样子。官方评论“缺位”的情况下,各种小道评论就有了发酵、传播空间,甚至有网民称,“正是因为香港建制派‘平暴’不力导致民意转向”,滑天下之大稽。
香港回归后的22年,内地宣传部门、中央涉港机构粉饰太平,让中央觉得香港“天下无事”,使得香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断激化,导致无法收场;修例风波至今,宣传部门又在内部宣传上掩盖民意,好像香港民众都支持港府、支持建制派;200万人上街的报道都仍然用“一小撮人”形容,将风波全部归结到“外部势力上”;一点点民意变化都“如获至宝”,结果又误导了国内民意、高层判断,使得问题没有得到真正反思。浓疮不揭破,问题永远在,粉饰太平无助于化解风波。
第三,选举结果出来后,有文章评论用“变天”来形容此次区议会选举,此形容也对,也不对。
称其“对”,是因为的确建制派大败,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称其“不对”,是因为“一国两制”这个“天”没有改变。于中央而言,要客观看待这一结果,不要被这一偶然的结果打乱节奏或扰乱对香港问题的认识。制度自信不应该只是口号,继续坚持一国两制应该是中央坚定不移的态度。
但是,中央也不能被“天下无事”、“过度自信”遮住了双眼,修例过程中的游行人群和区议会选举结果,只是曝给中央的两个小信号。中央要看到导致偶然结果发生的必然原因,看到香港社会的不满和情绪。检视既往治港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回应香港社会关切,督促并监督港府启动结构性改革,包括治理体系和官员治理能力,彻底搞清楚香港究竟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并做好内外沟通解释,化解陆港对峙情绪,避免陆港民间敌意与不互信任的螺旋交替上升。
更重要的,藏在香港修例风波后面,还有一个台湾问题,是“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能否在台湾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因此,如何全面改革香港治理体系,如何给一国两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如何让香港变得更好而不是沉沦下去,这才是这个时代香港治理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