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再将中美谈判与香港捆绑 中方终极警告的含义(组图)
美国参议院11月19日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同日表示,假如香港的示威演变成暴力对待,华府难以与中国签定贸易协议。
美国政府多次就香港问题发表看法,引北京不满。(Getty)
一面是动荡的香港局势,一面是依旧存在变数的中美贸易谈判,二者再度被美国官方的话语中捆绑在了一起。
对此,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国务院港澳办、香港中联办、外交部相继表态,批评美方“在人权和民主问题上的极端虚伪、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以及反中乱港的险恶用心”,并且“正告”、“奉劝”、“警告”美方,“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坚决反制”。外交部驻港公署负责人亦额外“敦促美方悬崖勒马,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勿谓言之不预也!”人民日报则以《勿谓言之不预也!》为题,对这些言论进行整理后发布。
过去数月中,香港反修例示威者在示威中多次高举美国国旗。(HK01)
要知道,“勿谓言之不预”在中国官方语境里是极高级别的警告,意思便是“再不住手必将采取有力反制措施”。现在中国几大机构同时回应,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美国无法不无视中方警告
可是,中方怎么讲是一回事,美方如何反应又是另一回事。
自2019年6月起的香港动荡局势中,香港警察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心。(HK01)
在推动《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一事上,美方决策者即使听得懂中方的“终极警告”,也未必觉得有所谓。“我没必要听你在说什么,我只知道我有必要说我自己需要说的话”——对不少诸如副总统彭斯、参议员卢比奥(Marco Rubio)等美国官员而言,这应该是他们的心里话。而重点就在于“需要”二字。
毫无疑问,美国官员数月来围绕香港的表态,显然是干涉中国内政。不过在美国当下“政治正确”的舆论体系下,这类表态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民主发声”,彭斯等人做这类表态,不仅是为了向社会展现自己的“强硬”和“坚守立场”,也是为了自己不被国内舆论指责“袖手旁观”。
中方当然可以批评美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但在今天的香港局势和中美关系下,美国官员不就此表态便会遭到国内批评。这就是今天美国的政坛现况。更何况,在香港未落实《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情况下,“外国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进行政治活动,香港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的情况本来就是合法的,发表政治言论,自然也可被美方解释为“进行政治活动”。
因此可以断言的是,《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将会进一步推进,美国国会会统一两院版本,总统也会予以签字;美方也断然会无视中方“勿谓言之不预”的终极警告。那么,对此一定有所预估的中方,为何还要发表这般高调的表态?
何谓“有力反制措施”?
首先,一如美方必须依据国内的政治正确做涉港表态,中方也必须清晰表明自身立场。香港局势如斯,美方抛出了美方态度,香港700万人、全国14亿人、全球70亿人都看着中方表态,此时北京保持沉默是说不过去的。考虑到当下中美博弈的情况,中方倘若保持沉默还可能会被视作“示软”,从而令美方采取更强硬的措施。
其次,中方“勿谓言之不预”和“必将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反制”的表态是不会食言的。但其“有力措施”所针对的对象也是需要细分的。
美国国会和白宫通过该法案后,相信美国各政府机构会以此法案为基础,制定一系列相应措施,其中有些是政治正确的象征性措施,有些则会具备实际影响,譬如美国国务卿需每年覆核香港是否该享有“自由贸易区”待遇,譬如对“违反人权”的中港人士和实体实施制裁,包括拒发签证、冻结财产和追究责任等等。
不过,美方届时会否推动这些实质性的制裁措施,则取决于届时美中博弈的激烈程度。而中方届时所采取的反制措施也会是对等的。
对于当下美国两院及白宫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这种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象征性举措,中方预估也只会以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象征性措施予以反制。但若是美国各部门机构日后依据该法案推行针对中国的实质性措施,那中国也会针对那些实质性措施做出相应的实质性反制。
所谓“勿谓言之不预”,庶几应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