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了大半个娱乐圈明星的李诞:我就是想活在浅薄里...(组图)
上周《奇葩说》关于“救画”和“救猫”的辩题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而李诞9分钟的辩论,从立论到结辩到最后的上价值一气呵成,让他从上一季的“不被待见”变成这一季大家心中的“BB King”。
关于李诞的争议从未停止过,身边喜欢他的人和讨厌他的人几乎一样多。一句“人间不值得”让人记住他,也误解了他。说着“还行”的段子是他和生活妥协的潜台词,“坚持”写作是他留给自己最后的精神家园,有点“浅薄”的李诞才是真正的“雅俗共赏”。
人间值得
The World is Worth
“《奇葩说》终于又回来了,这才是辩论该有的样子。”
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口碑一路滑坡的《奇葩说》,终于在上周六迎来一个小高潮,甚至上了微博热搜。
而掀起这场高潮的正是上一季“不被待见”的李诞,事实证明,只要李诞不作妖,他依旧是《奇葩说》最大的惊喜。
在这一期,他们面对的辩题是: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你救哪个?
李诞出场之前,黄执中带领的“救画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用了“远方的哭声”这个高深的名词将救画带上高价值。
价值蹭蹭的往上走,从一幅画联系到人对世界的认知,乍一听这个概念十分高级。
甚至一度让小城君产生自我怀疑:“听不到远方的哭声”,是不是真的有点LOW?
构建新的价值,用一种仿佛高级的方式覆盖所有低级的厮杀,显然这个方法很奏效。
70:30压倒性的票数几乎让“救猫派”之前辛苦搭建的价值观土崩瓦解。
作为“救猫派”三辩,李诞迈着大步、插着腰“松松垮垮”的上场了。
他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将对方构建的新价值观一一拆解,把飘在天上的理论一把拽到地上。
一招一招下来,看似漫不经心的黑色幽默,每一句都精准无误的踩在对手的论点上,也踩在全场观众的笑点上,把黄执中打的措手不及。
黄执中说艺术的价值。
李诞回,救猫,不仅挽救了一个生命,还成就了一件艺术品。(虽然他的立论冷静下来再看也站不住脚,但辩论其实说白了就是大脑迅速反应然后钻对方的空子,是重构和消解的过程,站在哪个立场就要坚定的相信自己的立场,是一个辩手的基本素养)
黄执中说远方的哭声。李诞回,近处的哭声都不管,管什么远方的哭声。
如果前两点是顺着黄执中的话见招拆招,第三点才是让李诞真正折服众人的。
他说,自私的人不会伤害别人,只有那些为了所谓宏伟的事业牺牲别人的人,才频频让我们的世界陷入大火。
李诞试图用一个宏观的角度告诉大家, 我们人啊,就是太容易被所谓的“伟大”煽动,而对眼前的牺牲视而不见。
每句话都是笑点,但背后却又是讽刺,用最朴素的话语,将情感传递的润物细无声。
李诞说完,此时票数已经反超对手41分。
再来看看大家的反应。
持“救画论”的蔡康永连喊两个“bravo”。
黄执中赞叹他切入的角度,拆解的手法滴水不漏。
网友对这场辩论的讨论度甚至比节目中的辩手更激烈,当然反对他的声音也不少。
“确实如李诞这样自私的人让世界正常运行,但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和各个领域进步的正是那些无私的人。”
“看了蔡康永反驳的立场,李诞的立意太打诨了,从实物上升到精神,结果救的还是猫”
“国是更多的人,画不是更多的猫,李诞最后的升华看上去很有技术,其实经不起推敲”
虽然这个辩题本身是沉重的,但不妨碍李诞用他一贯“荒诞戏谑的诡辩”贡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高光9分钟。
“救猫”和“救画”同时存在的合理性暂且忽略,“远方的哭声”和“近处的哀嚎”谁更刺痛也先不论,这个时代不缺明白人,但也总要有一些“李诞”站出来,坦诚的说,磅礴伟大固然崇高,但我们也需要渺小且不被社会所认可的意义存在,因为我们可能就是渺小本身。
节目播出后反响挺大,李诞自己发了条微博,没忘自我调侃:“其实也不至于笑成这样,大家笑成这样,完全是对我的期待太低了。”
别说大家对他期待太低,赛前采访的时候,连李诞自己都没什么信心,坦言场上谁都比自己厉害。
事实上,在他要站起来开始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大家对他的期待值已经比其他辩手低了一个档次。
李诞说段子可以,打辩论能行吗?
人们喜欢奇葩说,恰恰是喜欢同一个命题被正反方辩手从不同角度驳斥的深入、巧妙、一针见血。
而李诞表现出流于表面的“肤浅”和过于“松弛”的人生态度,不免让人担心,他会不会把这场辩论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吐槽大会”?
可在熟悉李诞的人看来,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
他先把自己摆到一个肤浅的位置,再让人慢慢地发现他原来有那么大的内涵,可能也是一个技巧。
马东在上一季节目评价李诞:李诞看起来插科打诨,虽然表面上说我没什么立场,但他会回过头来,切中你问题的重点。
很多人认识李诞,最早是从他那句广为流传的“人间不值得”开始的。
那段时间“人间不值得”承包了大部分人的朋友圈、口头禅、个性签名。又丧又酷的李诞突然就成了年轻人心中“丧文化”“佛系态度”的精神领袖。
尽管已经三十而立,李诞最常挂在嘴边的词依旧是“还行”“都可以”。不需要卓越,不需要满溢的状态,不需要太棒了,还行就足够了。
“我的价值观就是都可以,都行,真的,都行,都可以,咋都行”。
他形容自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人,这种什么都无所谓的心态,让他活得像个看破世事的老年人。
“我没有初心,我的初心就是想躺着,千万别跟我说勿忘初心,我正奋斗呢,你一劝,当场就躺下了。”
一句听起来很丧很废柴的口头禅,却非常符合他一贯想“活在浅薄里”的心愿。
但几年前的李诞,其实并不这样。
学生时代的李诞,有一点自命不凡,又带着一点忧愁与悲凉的底色,典型的文艺男青年。
1989年,李诞出生在内蒙古草原的一个矿厂上,父亲是矿上的一个小领导,母亲是学校英语老师,一边是父母严厉的束缚管教,一边是小李诞无处安放的调皮天性,成长伴随自我拉扯。
受吴宗宪无厘头式的主持风格的影响,小学生李诞最喜欢课堂上接话茬,把全班同学逗的前仰后合让他很有成就感。
“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要太调皮,我妈是英语老师,学校里都是阿姨”。
上初中的李诞虽然上课依然爱接话茬,但总考年级第一,老师都说他是上北大清华的苗子。
可一到高中,文艺青年心中的猛兽跑了出来,在热血的年纪爆发了文艺青年的最初特质:不屑于走按部就班的高考道路,喜欢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他开始觉得生活很没劲,甚至觉得上学很“土”,叛逆、不拘束缚,成了李诞生活的常态。
即便复读了一年勉强考上广州的一所大学,他还是始终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每天窝在宿舍借酒消愁。
“整个人都很愤怒,觉得全世界都是傻缺,每天醒来就想把自己灌醉过去。”
身边的人在忙于考证考公务员过英语四六级,文艺青年李诞开始泡在各个论坛上和不同的人谈人生理想,编各式各样的段子。
由右至左分别是:史航、王建国、李诞、池子
编剧史航、马建国这些人都是他上大学时候结识的“江湖网友”,只是那时候的李诞还想象不到日后能和这些人的擦出怎样的火花,他正苦恼自己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该怎么迈。
月亮还是六便士?理想还是现实?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两难的抉择。在这个阶段根本没有人能找到两者兼得的平衡点。
李诞正是在试图找平衡点的时候,发现了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放下了自己的执着,并与之和解。
怀有新闻理想的李诞去报社实习,正值春节,自己好不容易排队买到的火车票,却听到跑春运口的记者说能轻松搞定。
李诞曾说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从那之后,他变得“特别不喜欢媒体人”,甚至有段时间“也特别瞧不起知识分子”。
洁净的乌托邦不存在,世界运行的法则就是这么赤裸裸,之前的愤世嫉俗产生了动摇,他突然就想明白了。
很多追求原来没必要,也不值得。
曾经“心高气傲”的文艺青年,心中的理想火焰开始渐渐幻灭,李诞好像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成为了“没有理想的文艺青年”。
他也不给自己找不痛快,天天嬉皮笑脸的背后,是已经被束之高阁的热血和理想。
在许知远的谈话节目《十三邀》里,李诞说自己亲手杀死了曾经风花雪月的文学青年,变成了一个“人们听到我说的话就能笑就OK”的佛系青年。
这是李诞妥协之后顿悟出来的生活法则,他渐渐学着和生活妥协,和过去的自己和解,毫不讳言自己的浅薄。
离开报社的李诞在奥美广告公司干着自由撰稿人,一个月3000。
但他显然对收入没什么概念,一切都OK。每天该下班下班,该喝酒喝酒,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他自己不着急,身边的朋友却对他吊儿郎当的生活实在看不下去。
后来,在朋友的“撺掇”下,他去上海做《今晚80后脱口秀》的幕后写手,成了主持人王自健口中时常调侃的朋友“蛋蛋”,开始小有名气。
“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觉得两个工作都还行,心里想留奥美。问了很多朋友,他们给我的建议很简单,哪个钱多就哪个。”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正式接触了脱口秀,开始刻意地训练自己的说话之道,开始为了钱向生活妥协。
“大家好我是李诞!”《吐槽大会》录制现场,掌声雷动。
聚光灯、话筒,舞台上一切准备就绪,李诞顶着一头扎眼的粉色“嬉皮笑脸”的蹦跶到舞台中央。
2017年年初,横空出世的综艺《吐槽大会》席卷全网,四天创造了一亿收视,而李诞,正是节目的策划人。
从开播到结束,策划人、编剧、常驻嘉宾李诞的片头介绍语从“头发比人红”到“人比头发红”。
作为节目总策划的李诞,自然是打头阵的先锋,总能用一连串密集而犀利的段子迅速把场子搞热。
节目中李诞每句出其不意的毒舌,都在调侃与底线之间拿捏得很有分寸。大半个娱乐圈的明星,都被他“骂”得捧腹大笑、心甘情愿。
节目开播前,李诞名气有限,去和明星嘉宾沟通时,对方不理解这种全新综艺模式,有时会说些很难听的话,他都忍住,尽量周旋。
这搁五六年前的李诞可忍不了,作为网上活跃的段子手,他不介意得罪人,看到荒谬言论直接骂。
作为笑果文化公司联合创始人,他不光是别人嘴里的一声“蛋总”,也是必要时刻掌控全局的“定海神针。”
“公司内部有个说法,李诞好好活着就是KPI ,不可能有他完成不了的任务,全公司没有人比他写的更快的了。”
有一期节目吐槽国足,因为录制时间衔接过于紧凑,留给李诞准备的时间还不到24小时,头天晚上才知道主题,第二天要赶最早的飞机录节目。
记下几个要点,飞机上一串,段子就基本成型了。录制前的读稿会上,其他编剧的稿子大段删减修改是常事,李诞80%以上的文本都能保留。
做脱口秀李诞是认真的,不可否认他也极有天赋,第一季《吐槽大会》大部分主咖的稿子,那些走心的抒情段落,基本上是他写的。
但同时他也毫不避讳自己不爱脱口秀这个事实,做节目第一为了挣钱,第二为了让别人开心,无他。
“脱口秀从来没有满足过我的表达欲望。”
在李诞看来,脱口秀的力量太小了,远远没有那么厉害,除了搞笑什么都记不住。
他曾经喜欢追求有深度的脱口秀,但现陷入了自我怀疑,因为太深刻的东西大家觉得不好笑。
他最喜欢写小说,也写了很多年,出版过一些书,但成就他人生首个巅峰的,却不是小说。
在和许知远对话的过程中,不知道是酒精起了作用还是话到嘴边的自然流露,讲到写作时,李诞的小眼睛里流露出少有的“少年天真”。
“能让我放弃任何目标、成就都不要,我只要自己开心,就是给自己留一个空间,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自己写爽了就好了。”
他写的“严肃文学”不如他做的节目讲的笑话,但是他还是愿意坚持。
人人都觉得他“俗”,但骨子里文艺青年的清高却没有让他在文字上妥协。
做喜剧是李诞赚钱的本事,诗人作家才是他的底色,也是他最后退守的精神家园。
李诞的微博个人认证写着:诗人、谐星、作家
被李诞戏称为“滞销书”的《笑场》开篇有一句话——未曾开言我先笑场,笑场完了听我诉一诉衷肠。
可现实却是笑场易得,衷肠难诉。
有一段时间李诞很喜欢和陌生人聊天,试图在全新的关系里找到些新鲜的“启发”,但是他逐渐发现,人和人的关系无论是亲密还是陌生的,快乐可以互通,困惑始终是无解的。
没有人可以理解他人的痛苦,也没有人能够解答他人的困惑。
在一次与梁文道的交谈中,李诞说“我曾经有过这样的阶段,喜欢用一些大词,喜欢总结一些关于人生很大的问题,其实生活中,没有遇到真正的问题才会聊这些问题。”
后来他想通了,他认为解决这种所谓的“人生的巨大困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好好工作,能加班的时候多加班,疲惫一点,累一点,多赚点钱。
“因为我发现很多道理,书里是没有的。要通过不停做事,才能明白一些问题,当真正开始做事之后,那些所谓的问题反而变成一种安慰。”
李诞身上的“俗”和“通透”其实是一个意思。只是喜欢他的人说他活通透了,讨厌他的人骂他“肤浅”。
有些人不敢承认自己“俗”,但李诞承认,他看得懂事情背后的意义,他知道玲珑剔透超脱于世俗之外活着会很累,所以他干脆浅薄的活在世俗里。
对话许知远他说:“人是活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你去照着标准想没用了,只能活。”
曾经因为“人间不值得”,人们认识了李诞,也让人们误解了李诞。
那句话他是想用来安慰不开心的网友,他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人间不是不值得你为它活,而是不值得你为它难过。
在微博上关注李诞,会跳出一句自动回复:be water my friend~
这句话他是这么解释的,你可以做任何形态,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儿,随意点,先把自己捋顺了,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
嗯,这很李诞,也很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