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评论 | 中国为什么不降息?
LPR改革促进国内银行贷款两轨合一
今年以来全球降息的浪潮此起彼伏,各国央行中似乎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最为淡定。中国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自2015年最后一次下调到4.35%后就维持在这个水平,至今未变。尽管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全球贸易风险上升,但中国央行仍然维持相对稳定的货币政策,以MLF和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方式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暂不考虑降低基准利率。
一个关键的考虑就是人民币的稳定性。全面降息对货币的贬值压力是直接的,在目前复杂的贸易关系节点上,人民币贬值会造成资金外流压力,也无助于吸引外资入场。参考近期中国放宽QFII和RQFII限额等举措,可见吸引长期外资流入是政策所偏向的。在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纷纷重启降息和量化宽松之际,人民币将如‘顺’水行舟,不退则进。
另外,2014-2015年降息周期引发的股市泡沫和股灾阴影犹存,而且对金融市场稳定和债务风险的考虑抑制了央行进行全面降息的空间。毕竟,‘大水漫灌’式的降息很容易给炒作者以错误的信号,吸引热钱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无益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不降息并不意味着没有其他举措为实体经济减负。8月底开始的LPR利率改革有可能是迈向利率市场化和降低新贷款利率的重要一步。
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是中国人民银行在2019年8月19号进行利率改革的核心内容。LPR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2013年10月25日生成的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一年期贷款利率,其它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但其影响逐渐被市场所淡化。
2019年8月19号,中国人民银行重新将LPR推上了利率决策的中心,从8月20日起每个月的20日按照新的报价机制发布LPR报价利率,包括一年期和新增的五年期两种,作为各大商业银行新发债(new loans)的主要参考,也作为浮动利率贷款合同的定价标准。
贷款基础利率(LPR)的生成由18家商业银行(其中包括2家外资金融机构,分别是渣打和花旗银行)报价生成,中国人民银行对定价也有一定的影响。这项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让贷款利率市场化,增强新增贷款利率与中期借贷工具MLF利率的联动性,让信贷利率传导的渠道更加顺畅。最终目的是降低商业银行新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服务。
现有的贷款仍然参考中国人民银行设定的基准贷款利率,LPR指导的则是新发放的贷款利率,因此它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会是缓慢温和的,并非大水漫灌式的降息。LPR与MLF挂钩,央行可以通过下调MLF来带动贷款利率下行。
2019年8月20日第一期公布的新LPR一年和五年利率分别为4.25%和4.85%。
2019年9月20日第二期公布的新LPR一年和五年利率分别为4.20%和4.85%。
两个月以来,LPR利率呈缓慢下行走势,它的长期影响还有待观察。
USD/CNH